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饥荒年代种田忙 > 第61章 惊蛰传讯接流民,存粮忧议起波澜

惊蛰的雷声刚滚过雁归村的土坯房,村头的老槐树下就围满了人 —— 公社的王干事骑着辆旧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个牛皮纸袋,车后座还绑着卷印着 “公社文件” 的红纸,车刚停稳,扬起的黄土就裹着春寒扑在村民脸上。今年的春天,雁归村刚从去年的丰收里缓过劲,陶瓮里的糜子还没捂热,就被这突如其来的传讯打乱了春耕的节奏。

“按公社新政策,各村得接收本地流民,雁归村分了 15 个名额,下月初就得接来。” 王干事掏出牛皮纸袋里的文件,展开在老槐树下的石桌上,纸上的墨字印得清楚,“但丑话说在前头,流民的口粮得村里自理,公社只负责登记,不拨粮。”

这话刚落地,人群里就炸了锅。张婶攥着手里的耙子,指节都泛了白:“去年刚能吃饱饭,陶瓮里的粮够咱自己吃到秋收就不错了,再添 15 张嘴,这不是要把咱的存粮掏光?” 她身边的王大爷也跟着点头,拐杖戳着地面:“我家就我一个劳力,去年分的粮省着吃才够,流民来了,总不能让我饿着肚子腾粮吧?”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 “自家孩子还等着新粮蒸馍”,有的怕 “流民带了病,传染给村里”,连平时最和气的李大夫都皱着眉:“开春本就容易闹病,15 个流民来路杂,要是有传染病,村里的药可不够用。”

老村长蹲在石桌旁,手指摩挲着文件边缘,眉头拧成了疙瘩。他抬头看了看围得严实的村民,又望向站在人群后的苏晚秋和陆承泽,声音透着难:“公社的政策不能违,但大伙的难处我也知道。15 个人,一天就算吃两斤粮,一个月也得 90 斤,咱村的存粮拢共就那么多,确实难。”

苏晚秋往前站了站,手里还攥着刚选好的糜子种 —— 她本是来跟老村长商量春耕播种的,没成想遇上这事。“王干事,文件里说‘本地流民’,是不是都是周边村的?有没有登记他们的劳力情况?” 她盯着文件上的条款,试图找些可协调的余地,“要是有年轻劳力,能帮着村里春耕、修渠,咱或许能按‘工换粮’,让他们帮着干活,换口粮,这样既不浪费存粮,也能多些人手。”

陆承泽也凑过来,指着文件里的 “安置细则”:“王干事,细则里写‘各村可自主制定安置方案,优先安排流民参与集体劳动’,咱雁归村正好在修支渠,还得翻春耕的地,要是流民能出工,按工分算口粮,既能落实政策,也能减轻村里的负担。” 他刚从县农技站回来,还带了本《公社劳动调配手册》,翻到 “流民用工” 那页,递到王干事面前,“您看,手册里也提倡这样的法子,公社应该支持。”

王干事接过手册翻了翻,又看了看围在旁边、情绪稍缓的村民,点了点头:“这法子可行,只要你们能安置好,公社不干涉具体方案。但下月初必须接人,到时候我会来检查。” 说罢,他把文件交给老村长,骑上自行车,在黄土路上留下一串车辙。

王干事走后,村民们的议论声小了些,但还是有顾虑。张婶看着晚秋:“就算按工换粮,流民刚来时没力气干活,总不能让他们饿着等吧?总得先匀点粮应急。” 晚秋想了想,从兜里掏出个布包 —— 里面是她家多存的 20 斤糜子面,“我家匀 20 斤,要是其他家能多匀点,凑够流民头几天的口粮,等他们能出工了,再按工分补回来。” 陆承泽也跟着说:“我每月的知青补助能换 15 斤粮,也捐出来,先应急。”

老村长见有人带头,也松了口气,拍了拍石桌:“这样,愿意匀粮的人家,登记一下匀多少,等秋收后,村里从集体储备粮里补回来。流民来了,就安排住在村西的旧牛棚,先打扫干净,李大夫多留意着,别让他们带了病。” 李大夫点点头:“我会提前熬些艾草水,流民来的时候让他们泡泡手,再量量体温,预防传染病。”

苏小石头拉着晚秋的衣角,小声问:“三姐,流民来了,会抢我的花馍吗?” 晚秋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不会,他们会帮着咱种地、修渠,等秋收了,还能多收粮,到时候给你蒸更大的花馍。” 小石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攥着晚秋的手,望向村西的旧牛棚 —— 那里的茅草早就该换了,得赶紧找人补一补,不然流民来了,挡不住春寒。

傍晚时分,村民们陆续散去,有的回家清点存粮,有的去旧牛棚打扫,老村长则在石桌上写着安置计划,陆承泽帮着画支渠的用工表,晚秋则跟着李大夫去药箱里翻艾草、薄荷,准备防疫的草药。夕阳洒在老槐树上,把村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虽然村粮的忧虑还压在每个人心头,但比起一开始的抵触,此刻更多了些 “一起扛” 的底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