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饥荒年代种田忙 > 第57章 白露开镰收荞糜,互助脱粒晒金粒,夜话收成盼冬储

白露的晨露还沾在穗尖上,雁归村的田垄就响起了镰刀 “唰唰” 的声响 —— 褐红的荞麦秆被拦腰截断,金黄的糜穗在手里打了个结,成捆地立在田埂边,像列队的金束。晋北有 “白露开镰,粒不落地” 的老话,这天是秋收的正日子,得趁晴好天气抢收,不然遇着秋雨,籽粒会发芽,一季的辛苦就白费了。

老村长握着磨亮的镰刀,在荞麦地中间割下第一镰,把穗子捧在手里,弯腰朝着土地作揖:“土地爷,谢您赏咱好收成,今日开镰,求您保咱粒归仓,不糟践!” 他身后的村民们跟着动起来,陆承泽扛着镰刀走在最前,割荞麦时特意留了五寸秆:“农书里说,荞麦秆留长点,立着晒时穗不沾土,籽粒干净,脱粒时也少碎粒。” 他割得又快又齐,身后的荞麦捆摆得笔直,像用尺子量过。

苏晚秋跟在陆承泽身后,帮着把荞麦捆立稳:“张婶说,立捆得‘三棵一撮,互相借力’,不然风一吹就倒,穗子沾了泥就不好了。” 她手里的荞麦穗沉甸甸的,捏着能感觉到籽粒在壳里晃,心里满是踏实。趁歇脚的间隙,她悄悄从兜里摸出桃木梳,指尖沾了点灵泉水,轻轻洒在立好的荞麦捆根部 —— 灵泉水能让秆子保持韧性,立晒时不容易倒伏,还能让籽粒里的潮气散得更快,却只说是 “晨露润了秆,立得稳”。

张婶带着媳妇们在糜田收割,手里的镰刀贴着穗柄割:“糜子要‘掐穗不割秆’,秆子留着能当柴烧,还能编草绳,明年育苗用。” 她割下的糜穗攒成把,用稻草捆紧,扔在铺好的苇席上:“你们看这糜穗,粒实满得能撑裂壳,今年磨面能出三成麸,比去年强多了!” 王大爷家的糜田在最边上,几个年轻小伙主动过来帮忙,有的割穗,有的捆扎,有的往晒场运,没半天就收完了。王大爷拄着拐杖跟在后面,捡着掉落的糜粒,嘴里念叨:“谢谢大伙,今年的糜子好,咱冬天能顿顿喝稠粥了!”

打谷场上早就热闹起来,赵木匠调试好的打谷机 “嗡嗡” 转着,陆承泽把荞麦捆喂进机器,褐红的籽粒顺着出粮口涌出来,落在铺好的竹席上,像流泻的红宝石。“慢点喂!荞麦粒皮薄,喂快了容易碎!” 赵木匠守在机器旁,时不时调整转速,“今年的机器加了筛网,能把碎粒和秸秆分开,不用再人工筛了。” 苏晚秋和张婶则在旁边扫拢籽粒,用木耙把籽粒摊成薄匀的一层:“得摊三寸厚,晒半天翻一次,傍晚就能收进布袋了,不然潮着存容易发霉。”

李大夫背着药箱也来帮忙,不过他不割穗不脱粒,只蹲在晒场边检查籽粒:“你们看,这种带小黑点的粒得挑出来,是虫蛀的,留着会坏了整袋粮。” 他手里拿着个小筛子,把挑出的坏粒装在布袋里:“这些坏粒别扔,能磨成粉喂鸡,也不算浪费。” 苏小石头跟在李大夫身后,拿着个小布兜捡坏粒,还学着筛粮:“李爷爷,我筛得干净不?坏粒都挑出来了!”

傍晚时分,晒场的竹席上铺满了金红两色的籽粒 —— 褐红的荞麦粒透着油亮,金黄的糜子粒泛着暖光,风一吹,满场都是粮食的干香。村民们拿着木刮板,把籽粒拢成小堆,再装进口袋,扛回仓房。老村长坐在仓房门口,手里拿着个斗斛,量着刚收的粮:“荞麦收了三百斤,糜子收了八百斤,比去年多了两成!” 这话一出口,全场都欢呼起来,张婶笑着说:“明年咱再多种两亩荞麦,多收点,冬天做荞麦面饺子!”

晚饭时,村民们聚在老村长家的院坝里,陶盆里煮着新收的糜子粥,旁边摆着炒豌豆,香得让人直流口水。陆承泽翻着农书说:“今年的粮得按去年的规矩分,扣完公粮,每家按地亩分,困难户多补二十斤,留两百斤当明年的种子。” 李大夫则说:“我跟县农技站说了,明年再换点新的豌豆种,跟糜子套种,再多收点鲜豌豆。” 王大爷喝着热粥,笑着说:“今年有粮了,冬储时我多腌点咸菜,再晒点干豆角,明年开春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