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饥荒年代种田忙 > 第169章 秋分冬储固丰粮,县域推广树样板,新机落地启新程

八月廿三的秋分,雁归村的打谷场已不见丰收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冬储忙碌 —— 晒透的麦粒、豆粒被装袋入窖,农户们跟着技术小队,给地窖做最后的防潮防虫处理。晚秋带着联村冬储指导组,挨村检查地窖:“按陆文斌老爷子改良的‘三层防潮法’,窖底铺干稻草,中间垫防潮布,粮袋离墙三寸,窖角放生石灰袋,每 10 天翻仓一次,保证粮食存到明年春播不发霉、不生虫!”

连春冬储实行 “统一标准、分片负责、跨村支援” 机制 —— 五村的地窖作为 “样板窖”,向其他村开放参观,刘红梅带着技术小队,把 “防潮布包扎、生石灰摆放、粮袋码放” 的实操步骤拍成照片,贴在各村公示栏:“生石灰要每月更换一次,翻仓时要轻拿轻放,避免粮袋破损;豌豆和莜麦要分窖存放,别混放导致串味或发热!” 老周带着互助队,帮困难户加固地窖:“李婶,你家地窖壁有点渗水,俺们给你抹了层新泥,再贴层油纸,肯定能防住潮;这 10 袋生石灰你收好,按标记的位置放,不够再去联村物资站领!” 苏老实则建立 “联村冬储台账”,详细记录每户的存粮种类、重量、地窖情况:“马大叔家存莜麦 177 斤、豌豆 80 斤,地窖湿度 12%,符合标准;流民老王家存粮 300 斤,互助队已帮着加固地窖,签字确认!”

九月初五,“全县农耕现代化经验推广大会” 在五村召开 —— 来自全县 12 各乡镇的 200 名村干部、农技员、操作手齐聚打谷场,县委农工部部长亲自到场,身后的红色横幅写着 “学习五村经验,推进全县农耕现代化”。晚秋作为五村代表,现场展示了《县域农耕现代化实操手册》:“这手册包含‘农机使用、田间管护、监督规范、联村协作’四大板块,是我们三年实践的总结,从春播到冬储,每一步都有具体方法,大家回去就能用!”

推广会分成三大实训区:农机实训区由刘红梅带队,展示大型联合收割机(刚运抵的 3 台新机)和改装农机,手把手教大家操作技巧;管护实训区由陆文斌主讲,现场演示冬小麦冬管、地窖防潮等关键技术;监督实训区由苏老实负责,讲解 “三联单台账”“跨村互查” 等监督机制。来自偏远乡镇的王镇长握着陆文斌的手说:“以前我们乡镇亩产才 200 多斤,按五村的方法,明年争取提到 300 斤!” 县委当场宣布三项决定:一、成立 “县域农耕技术培训基地”(设在五村),每月开班培训;二、明年给全县 8 各乡镇各调拨 2 台新型收割机,优先覆盖贫困乡镇;三、建立 “五村 贫困乡镇” 结对帮扶机制,每村派 3 名技术骨干驻点指导。

九月中旬,3 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和县域粮食烘干中心的建设物资陆续运抵五村 —— 这是陆承泽从北京农机所争取的重点项目,烘干中心选址在五村打谷场东侧,占地 3 亩,建成后可日烘干粮食 5000 斤,解决阴雨天晾晒难题。陆承泽特意请假返村,带着技术小队和全县选拔的 30 名操作手,开展 “大型农机实操培训”:“这台联合收割机比之前的小型机效率高 3 倍,能同时完成收割、脱粒、清选,割台宽度可调节,从 2 米到 3 米都能调,适合大规模地块作业!” 他亲自上机演示,收割机在预留的空地上平稳前进,脱粒后的麦粒通过传送带直接装入麻袋,清选后的麦秸被压缩成捆,现场一片欢呼。

操作手培训采用 “理论 实操 考核” 模式,陆承泽编写了《大型联合收割机操作口诀》:“开机前查三遍,油路、电路、割台件;作业中稳速度,每亩控制二十分钟;收完后清部件,油路清洗、刀片擦干。” 刘红梅作为助教,带着学员们拆解、组装收割机核心部件:“这是清选风机,转速要根据麦粒大小调节,莜麦调高速,豌豆调中速,调错了会导致籽粒残留或浪费!” 培训结束后,30 名操作手全部通过考核,拿到 “县域大型农机操作证”,成为全县农机推广的骨干力量。烘干中心的奠基仪式也同步举行,县委农工部部长挥锹铲土:“这不仅是一座烘干中心,更是全县农耕现代化的‘希望工程’,明年秋收,让全县农民都不用再看天吃饭!”

县域协作机制在九月下旬升级为 “常态化联盟”—— 全县 12 各乡镇共同签署《县域农耕协作联盟公约》,明确了 “农机共享、技术共享、物资共享、监督共享” 四大机制:农机实行 “跨乡镇调度”,由五村设立 “县域农机调度中心”,统一调配全县农机;技术建立 “县域农技热线”,由五村技术骨干轮流值守,随时解答问题;物资实行 “联县采购”,按五村的 “三家比价” 模式,降低采购成本;监督成立 “县域监督联合小组”,苏老实担任组长,每季度开展一次跨乡镇互查。苏老实带着联合小组,在十月初开展首次 “县域冬储监督”:“偏远乡镇的地窖防潮做得不到位,我们已经安排五村技术骨干上门指导;物资分配台账齐全,没发现私用、挪用情况,整体符合规范!”

十月中旬的 “困难户冬暖兜底行动”,覆盖全县 200 户困难户 —— 五村牵头,联合其他乡镇,为每户困难户送去 “冬暖包”:20 斤救济粮、1 件新棉衣、5 斤煤炭、2 袋生石灰。老周带着联村互助队,给偏远乡镇的困难户加固地窖、铺干稻草:“这地窖得垫三层稻草,不然粮食容易受潮;煤炭要放在通风的地方,别堆在床边,小心煤气中毒!” 晚秋则带着技术小队,给困难户的冬小麦地块浇 “封冻水”:“这是最后一次浇水,浇透不积水,能让麦苗安全过冬,明年返青更有力!” 偏远乡镇的困难户张大爷握着晚秋的手说:“以前冬天饿肚子、穿单衣,现在有粮、有衣、有煤,还帮着种地,真是**的政策好,五村的乡亲们好!”

十一月初,“来年农耕规划会” 在县域协作联盟框架下召开 —— 陆文斌主导制定《全县农耕现代化推进计划》:扩大冬小麦种植面积,全县新增冬小麦 500 亩,全部采用五村培育的改良种;建设 3 个 “县域良种培育基地”,培育适合本地气候的莜麦、豌豆、冬小麦品种;开展 “新型农民千人培训计划”,让每个村至少有 5 名技术骨干;烘干中心力争明年五月竣工,赶在秋收前投入使用。陆承泽在会上通过电话连线:“北京农机所已批准,明年再给全县调拨 5 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和 10 台精准播种机;我还申请了‘土壤改良项目’,明年春天会派专家来指导,提高土壤肥力!” 晚秋补充道:“五村会在明年正月十五后,派出 15 名技术骨干,驻点帮扶 8 个贫困乡镇,确保春耕不耽误农时!”

傍晚的夕阳洒在建设中的烘干中心工地上,大型联合收割机停在农机站里,机身的金属光泽在余晖中格外耀眼;技术培训基地的教室里,学员们还在翻看实操手册,墙上的《规划图》详细标注着良种基地、农机站、培训点的位置。晚秋、陆文斌、老周、苏老实、刘红梅站在打谷场,看着远处的田野和近处的新机,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期盼。

陆文斌捋着胡须说:“从五村的一亩三分地,到全县的农耕现代化,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只要我们坚持‘技术扎根、协作共赢、监督护航’,就一定能让全县农民都过上粮满囤、衣满柜的好日子!” 晚秋望着烘干中心的奠基碑,轻声说:“明年这个时候,这里会机器轰鸣,全县的粮食都会在这里烘干入库;明年的田野,会是更广阔的绿色,更金黄的丰收!” 晚风里,冬小麦的麦苗已冒出新绿,农机站的灯光亮着,操作手们还在保养新机,农户们的笑声从村庄里传来,一幅 “县域联动促发展,农耕现代启新篇” 的壮丽画卷,在全县大地上徐徐展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