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饥荒年代种田忙 > 第114章 勘渠定线破难题,选种育苗备新耕,共享筑基谋长效

四月下旬的朝阳刚把山坳的晨雾吹散,五村的勘察队就扛着工具上了山 —— 雁归村的老周带流民组扛着罗盘,邻村的李村长推着手推车装卷尺,东河村的王村长则背着筐,里面是按娄烦 “勘渠祭神” 老规矩准备的五谷(麦、豆、粟、麻、稻)。今天要确定新渠的最终路线,从山坳泉眼到南村,500 米的距离里藏着不少难题,陆承泽手里的 “初步路线图” 已画了三个版本,边角都被磨得起毛。

“这里有陡坡!” 刚走到山坳东侧,老周就停住脚 —— 眼前的坡有两丈高,土坡上全是碎石,渠水要是从这过,准得冲垮渠壁。王村长蹲下来,用手扒开碎石,底下是硬邦邦的黄土:“俺们村以前修过小渠,遇着陡坡得砌石墙挡水,可这石头不够啊!” 李村长也皱起眉:“俺们村的石匠倒有三个,就是石头得从后山运,至少要五天!” 流民青年小吴忽然开口:“俺们逃荒时见过‘削坡引流’的法子,把陡坡削成缓坡,再用麦秸混泥糊渠壁,能省石头!” 陆承泽眼睛一亮,当即让老周用罗盘测坡度:“削成 30 度缓坡,渠壁糊三层麦秸泥,应该能稳住!”

勘察队顺着缓坡往下走,又遇着新麻烦 —— 南村西侧有片乱石滩,石头埋在土里半尺深,挖渠得先清石。“清石得用炸药,可公社批炸药得等三天!” 南村的刘村长急得直搓手,晚秋却指着乱石滩旁的土沟:“陈爷爷说过,‘绕石不挖石’,咱们把路线往土沟挪三尺,避开乱石滩,还能少挖半丈土!” 老周用罗盘测了测新路线,点头道:“方向没偏,到南村的距离还近了二十米,就这么定!” 王村长赶紧掏出五谷,撒在新路线的起点:“祭渠神,保渠稳!” 五谷落在土沟里,像是给新渠定了个踏实的记号。

渠线刚定,豌豆种的筛选就提上了日程。技术流动站的仓房里,五寸的种子堆成了小山 —— 雁归村的是去年留的 “晋豌 3 号”,邻村的是公社领的新种,东河村的则是陈年老种。陆承泽带着技术组,用 “盐水选种法” 筛选:一斤温水加二两盐,搅拌均匀后倒种子,浮起来的是瘪种,沉下去的是壮种。“壮种率得超 80% 才能用!” 他边搅拌边说,晚秋在旁边记数据,老陈则把选种步骤写在石板上:“第一步晒种两小时,第二步盐水浸种一刻钟,第三步清水冲洗,第四步晾干”,每个步骤都画了简易图,连没上过扫盲班的人都能看懂。

“俺们村的老种壮种率才 65%!” 西河村的张村长看着浮在水面的瘪种,急得直叹气。老周当即从自家的种子里匀出二十斤:“俺们村的壮种多,先给你们救急,秋收后再还!” 李村长也跟着匀出十五斤:“五村是一家,种子哪能分你我!” 陆承泽还教大伙 “浸种催芽”:壮种用温水浸三小时,再用湿布裹住,放在 25 度的棚里,三天就能冒芽。周妻带着妇女们缝催芽布,粗布缝成小布袋,每个布袋装两斤种:“俺们连夜缝,保证明天一早能用上!”

农具共享站的筹建更热闹。雁归村的旧农具棚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五村的农具源源不断运来 —— 雁归村的三台打谷机、邻村的五副犁犋、东河村的十把锄头,小吴爹带着木匠们分类检修,每台农具上都挂着 “身份牌”,写着村名、型号、维修日期。“得定个‘共享规则’!” 老村长拍着石桌,五村的会计一起商量:“农具按‘先急后缓’借,春耕时犁犋优先,秋收时打谷机优先;借期最长七天,损坏了按工分赔偿;每村派一个管理员,轮流值班登记。” 老陈把规则写在木板上,贴在共享站门口,字又大又粗,谁都能看清。

傍晚时分,五村的人聚在共享站旁的打谷场,分着周妻做的豌豆糕(用去年的陈豌豆磨的),喝着张婶熬的小米粥。老周指着新渠的方向,对周娃说:“等渠修好了,咱们的田再也不怕旱,还能种豌豆,到时候给你做豌豆饭!” 周娃捧着豌豆糕,笑得眼睛都眯了:“俺还要帮爹种豌豆!” 小吴爹则带着青年们试修新渠的工具 —— 木夯、铁锨、竹筐,都擦得发亮,小张扛着木夯说:“五月初一开工,俺们村的十个劳力准到!”

夜里的技术流动站亮着灯。陆承泽和五村的技术员整理勘察数据:新渠最终路线 480 米,缓坡段 30 度,绕开乱石滩,需麦秸泥 300 斤、石头 50 方;豌豆种筛选完毕,壮种率 85%,浸种催芽明天开始;农具共享站已有 32 件农具,管理员排班表也定好了。“五月初一新渠开工,五月初十豌豆播种,六月初农具共享站试运行!” 陆承泽在 “进度表” 上画了三个红圈,晚秋则在旁边画 “豌豆种植图”,标着行距、株距、套种位置:“和谷田套种,行距一尺五,株距一尺,既能省地,又能当绿肥!”

五月初一的晨光刚照进山坳,新渠开工的铜锣就响了 —— 五村的劳力们排成整齐的队伍,老周带着流民组抡起木夯,夯在渠底的土上 “咚咚” 响;李村长的石匠们砌石墙,水泥混着麦秸,粘得牢牢的;妇女们则送来热粥,周妻还带着人送麦秸,给渠壁糊泥用。周娃和五村的孩子们一起,在渠边插木牌,上面写着 “五村同心渠”,木牌在晨光里立着,像一排小小的丰碑。

晚秋站在渠边,看着五村人一起夯土、砌墙、糊泥,手里的测坡仪还带着泥土的温度 —— 新渠路线定了,豌豆种备了,共享站成了。

夕阳西下时,新渠的第一段已修了半丈长 —— 渠底平得能映出人影,渠壁的麦秸泥糊得均匀,石墙砌得整整齐齐。五村的人坐在渠边,分着豌豆糕,看着新渠的方向,眼里满是希望。老村长端着碗小米粥,站起来说:“这渠是五村的‘同心渠’,这豌豆是五村的‘希望豆’,这共享站是五村的‘互助站’,只要咱们齐心,年年都是丰收年!”

远处的山坳泉眼,水流正缓缓淌向新渠的方向;流动站的豌豆种,已在湿布里冒了白芽;共享站的农具,正等着春耕时派上用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