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 第1012章 国之泉币,其本也

第1012章 国之泉币,其本也

武英殿内静得能听见香炉火星的轻响,

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一众太监跪在地上,头埋得极低,连呼吸都不敢大声,

一旁的韩宜可初时的震惊褪去后,只剩满脸茫然,

他本是御史,入市易司后虽摸清了些商贾门道,

可陆云逸这番话,却像听天书一般。

他想不通,为何施行一条鞭法会让朝廷先盛后衰?

为何以物易物能撑百年,

定了白银地位,反而只能撑五十年?

不仅是他,上首大太监自忖饱读诗书,

这些年在宫中耳濡目染,对朝廷政令的理解比许多官员还深,可此刻也听得云里雾里。

但他偷偷瞄了眼朱元璋,

见陛下脸色凝重得能滴出水,

便知事情真如陆云逸所说那般严重,连忙又将脑袋压低了几分。

殿内沉闷了许久,忽然传来一阵甲胄碰撞声,

武定侯郭英急匆匆走进来。

他在殿外察觉屋中死寂,担心出事,便进来查看。

几乎瞬间,他就感受到了凝固的氛围,

刚想转身退出去,上首的朱元璋却主动打破平静,淡淡道:

“郭英啊,过来听听,有人要谋逆。”

武定侯郭英躬身行礼,面上没什么波澜,

这些年谋反的消息听得太多,早已掀不起他心中波澜。

等他站定,朱元璋看向陆云逸,沉声发问:

“说你的见解,依朕看,银子是天下人都认的东西,若用银通商,怎么就成了祸根?”

陆云逸深吸一口气,面露思索,轻声道:

“陛下还记得至正二十年的江南盐荒吗?”

朱元璋眉头一皱,指尖的敲击顿了顿:

“记得,盐价从五文一斤涨到三十文,小民买不起盐,只能淡食,还有人闹到府衙去,最后是张士诚派军强行平定。”

“正是此事。”

陆云逸斟酌片刻,沉声道:

“臣敢问陛下,那时江南道真缺盐吗?”

“不缺。”

“陛下英明,依臣所见,盐慌之祸,

是那些大盐商趁天下大乱,联手囤积白银、垄断盐场!

那时正值故元乱世,钱钞早已贬值,民间多以物易物,

只有白银、黄金能正常流通。

而此事从从至正十七年就开始谋划,

起初,盐商控制了江南十六个盐场,

靠降价快速收拢小民、官府、各地叛军手中的钱粮与白银,文书记载,这个过程持续了一年半。

到了第二年,据市易司推算,

江南盐商手中已积了将近两百万两白银。

小民手中的银子被掏空,连官府军队的存银也所剩无几。

市面上的银子少了,盐却依旧充足,盐价不涨反降,又吸引了一些人拿出存银来买盐,这个阶段又持续了半年。

到了后来,因为粮价暴涨以及兵荒马乱,还有盐价持续走低种种因素,

市面上几乎没了银子,盐却越积越多,

一些盐场撑不住,只能继续降价,陷入恶性循环,最后纷纷关门。

这时,先前囤积白银的盐商开始低价收购盐场,

原本的十六个盐场,一个月内就变成了将近八十九个。

盐场被彻底掌控后,他们便开始减产涨价,产能从十成骤降到一成。

这下,市面上的银子没多,盐也越来越少,价格开始疯涨,

从最低谷的两文一斤,涨到三十文只用了一个月。

因为盐是不得不食之物,

民间的钱财被进一步榨干,盐商手中的白银越积越多,

正当他们准备再次收购剩余盐场之时,

张士诚派军队镇压,收缴部分盐场改为官营,才把盐价稳定下来,但也依旧维持到了五文钱左右。

即便如此,那些盐商也早已赚得盆满钵满,甚至掌控了更多盐场,这就是手中有足够银子能够办成的事。”

陆云逸深吸一口气,见众人面露疑惑,又补充道:

“臣想说的是,银子只是媒介,手中有足够的银子,就能掌控定价权。

盐是百姓日用之物,用银子能压低盐价、抬高盐价、掌控盐价,

不仅如此,还能掌控粮食、布匹、铁器、茶叶,这些日用所需之物,哪一样能逃脱?

掌控了这些衣食住行的天下命脉,就等于掌控了天下百姓。

到那时,这天下还能是朝廷说了算?

还是那些手握巨银、垄断天下命脉的商贾说了算?”

朱元璋的脸色一点点沉了下来,这等事情他早在乱世的时候就已经有所体会

“陛下,臣再说说市易司的账册。”

陆云逸躬身行礼,语气稍缓,却更显恳切:

“去年河南大旱,朝廷拨了十万石粟米赈灾,用的是宝钞采买,虽有折价,但宝钞不管如何,都是朝廷认可的钱,能买到粮食。”

他话锋一转,语气又沉了下去:

“可若是用白银赈灾呢?

库房里的白银没他们多,

失去了对这些必须之物的定价权,只能任由他们漫天要价。

至于说什么用银后能够让钱粮坚挺,简直一派胡言!

到时候那些粮商说一两银换六石粟,朝廷能怎么办?

最后,赈灾粮到不了小民手里,只会让粮商更富、小民更苦,

这就是钱财不在朝廷手中的可怕之处!”

直到这时,众人才隐约听出些门道,

武定侯郭英诧异发问:

“朝廷就不能把银子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吗?”

陆云逸笑了笑:

“武定侯爷,那为何还要用白银?宝钞不是更易掌控吗?”

郭英一愣,竟无言以对。

陆云逸继续道:

“陛下、侯爷,建设容易破坏难。

如今朝中、地方官员小吏、读书人,还有那些读书人,

他们有人、有地、有权,

不少人还经营商事,想要从朝廷弄些银子,不过是举手之劳。

一年两年,朝廷或许能承受,

可十年、二十年下来,朝廷早晚要被掏空。

到那时,一个鸡蛋敢卖朝廷十两银,也不是不可能。

长此以往,朝廷的财力必然比不上民间,攻守之势就会逆转。”

武定侯郭英脸色严峻起来,

他生在故元乱世,深知那时的混乱,

虽没有一个鸡蛋十两银,但一把刀十两银却是常态。

陆云逸见他沉默,抬头看向朱元璋,沉声道:

“陛下,臣并非危言耸听,

就以市易司为例,若水泥商行不归朝廷掌控,落到私人手中,

应天还修得起路吗?房屋还翻修得起吗?南北商路还能重建吗?

就算能修,朝廷要拿多少银子采买水泥?”

这话一出,众人瞬间醒悟,个个神情紧绷。

应天城外的水泥工坊早已成型,水泥成本不过几文钱,

翻修道路、重建房屋甚至不用朝廷掏钱,只因水泥商行不求盈利,但即便如此还是有盈余。

可若是落到私人手中,商人逐利,哪怕不涨价,

只按现价向朝廷收费,一年下来,

朝廷至少要多几百万两采买水泥,

而现在,朝廷只用发宝钞给工匠付工钱就行,

至于宝钞,不过是户部刊印,同样只需支付刊印工钱。

朱元璋坐在上首,神情微妙,

虽不完全懂商事里的门道,却懂人心,

在这等时候,凡是朝中官员达成共识、一力推动的事,多半是有利可图,甚至是为了谋私利。

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

“严卿、杨卿所言也不无道理,

宝钞虽是朝廷发行,发饷、采买都用它,可在民间却不值钱。

朝廷百官与小吏多有抱怨,说朕薄情寡义,不舍得给真银子。”

陆云逸眼中精光一闪,扫了眼殿内的宫女太监,沉声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