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的第七日,回民街的青石板还泛着湿漉漉的光。
井口边缘凝着水珠,一滴一滴落进深处,声音空旷得像是从地底传来。
小井蹲在老井边,红雨靴踩在积水里,裤脚卷到膝盖。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又来了这里——明明大人说这井早就封了,不能再靠近。
可他就是睡不着,梦里有人拉他的手,带他穿过巷子,一直走到这口井前。
“叔叔在唱歌!”他忽然大声喊。
巷口晾衣绳上的衣服被风掀起一角,几个买早点的大人回头瞥了一眼,笑着摇头:“小孩儿胡说八道,井里能有歌?怕不是昨晚淋雨烧糊涂了。”
可就在这时,小井无意识地张嘴,哼出了一个调子。
断续、跑音,像谁在黑暗中摸索着记起一首遗忘多年的曲子。
那旋律并不完整,甚至不成章法,但当最后一个音落下时,街角屋檐下垂落的一根锈线——那原本静静贴在墙皮上的金属细丝——竟轻轻颤了一下,如同琴弦被人拨动。
紧接着,第二下、第三下,随节奏同步震颤。
与此同时,大熄正骑车穿过东木头市街。
耳机里是城市应急广播的气象警报,冷硬机械的声音反复播报:“……未来48小时仍有强对流风险,请注意低洼地带排水情况。”
突然,信号中断。
取而代之的是一阵无声的震动,从耳膜直传至颅骨,仿佛某种频率穿透了现实屏障。
他猛地刹车,抬头看向消防站外墙——那里缠绕着一段用于监测古建结构安全的锈线防护网。
风未起,线却动了。
它摆动的频率,和孩子刚刚哼出的旋律,完全一致。
大熄沉默良久,摘下头盔,雨水顺着发梢滴进脖颈。
他掏出对讲机,按下通话键,声音低沉却清晰:“通知所有片区,‘护声巡查’频率调整为每日两次。不是查故障,也不是看渗漏——是听有没有人在唱。听到的,记录下来,上传到《守井公约》备份库。”
命令下达后,整座古城的守护节点悄然改变。
不再是被动修复,而是主动倾听。
而在西槐巷尽头,“无名座”上坐着老独。
他曾是孤座会的首领,举火把夜巡城墙三十年,只为点燃那些即将熄灭的名字。
如今火把早已熄灭,他也不再说话。
只是每天清晨坐在井边,掌心贴着冰冷石壁,闭眼静坐。
今天,井水忽然泛起一层青金色的微光。
倒影扭曲,浮现出朱雀门社区值班室的画面:孟雁子蜷缩在角落,身体近乎透明,唯有手中的钢笔仍在自动书写。
她低头看着纸页,嘴角微微扬起,像是终于放下了什么。
老独盯着那虚影,喉结滚动了一下。
“你记了那么多人的事,”他低声问,“有没有人记得你?”
话音落下的瞬间,井面涟漪轻荡,倒影中的雁子缓缓抬头,极轻地笑了。
那一笑没有声音,却像一把钝刀割开了他多年筑起的沉默高墙。
他猛地睁眼,颤抖着手伸进怀里,掏出一本破旧不堪的账本——封面写着《童话集》,字迹歪歪扭扭,是他儿子六岁那年亲手写的。
孩子只活到九岁,走的时候一句话没留下。
老独翻开第一页,在空白处一笔一划写下:
“今天,井里的光说,他听见了。”
墨迹未干,窗外蓝花轻轻摇曳,花瓣脉络闪过一丝青金光泽。
同一时刻,哑井旁。
孟雁子已无法触地。
她的双脚如雾气般消散在空气中,整个人漂浮在离地半尺之处,像一段即将被风吹散的记忆。
手中钢笔仍在写,笔尖流淌出最后一行字:
“我连的不是井,是你们记得的每一个人。”
最后一个“人”字刚落笔,笔尖断裂,墨汁溅开,化作无数细小的锈屑,纷纷扬扬如雪。
她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掌——皮肤彻底透明,唯有纵横交错的锈线纹路仍在脉动,像一座微型城墙,在她血肉深处呼吸起伏。
她忽然笑了,笑声很轻,带着释然与疲惫。
“咖啡,你还在听吗?”她仰头望天,声音轻得几乎融进风里。
而就在地窖深处,李咖啡的倒影缓缓抬头。
双眼紧闭,七窍连接锈线,身体早已不再属于血肉凡胎。
他在“听”——用整座城的地脉作耳膜,以千万段被遗忘的情绪为声波。
此刻,他感知到了什么。
唇形微动,似在回应。
风起,全城锈线同时震颤;蓝花在无风中同时绽放,每一片花瓣脉络都泛起青金光芒。
一对路过的老夫妇不经意间触碰到井壁,竟同时“看见”年轻时彼此初遇的画面——一个在织渔网,一个提灯守夜,月光洒在城墙根下,两人相视一笑,从未说过爱,却记了一辈子。
记忆不再需要语言。
它开始流转,反哺,重生。
而在某条无人知晓的小巷尽头,一名少年独自蹲在废弃井边,手指抠着砖缝,低声呢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