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清晨,西槐巷还浸在一片薄雾里,青石板上浮着昨夜残雪融化的水光。
天刚亮,第一缕晨风穿过巷口老槐树的枝桠,带起几片未落的纸鸟残翼,簌簌作响。
然后人们发现——家家户户门前都多了一只陶瓮。
灰釉粗陶,形制古朴,瓮身未经打磨,留着指痕与窑火灼烧的裂纹,像从大地深处挖出的灵魂容器。
每一只瓮底,皆以阴刻细线镌着一个名字:王桂芬、赵建国、李小桃……一笔一划,深如刀凿,像是把人命钉进了泥土。
是阿陶烧的。
没人看见他何时送来的,只知他整夜未归,窑火通明,烟囱冒着赤红的光,映得半条巷子都在颤抖。
大静说,她凌晨三点路过陶坊,听见里面传来刻刀刮过陶胚的声音,一下,又一下,像在剜心。
居民们默默站在自家门口,望着这突如其来的“记忆瓮”,谁也没问为什么,仿佛早已注定。
他们回屋,取出昨夜写好的信——有些折得整齐,有些揉了又展平,边角泛黄,墨迹斑驳。
有道歉,有告白,有藏了三十年的一句“我想你”。
他们将信投入瓮中,动作轻缓,如同安放遗骨。
雁子走在最后。
她沿着巷子缓缓前行,脚步越来越沉。
袖口下,那道自幼盘踞在掌心的锈线,如今已蜿蜒爬至肘部,皮下如铁链缠绕,隐隐发烫。
每一次触碰那些信纸,她就能“读”到背后的情绪——母亲写给叛逆儿子的泪痕,老人对亡妻的低语,少年不敢寄出的情书……她的大脑自动记录,一字不差,一情不漏。
可她知道代价。
每录入一册《回声簿》,她就要丢掉一段自己的过去。
像是用记忆换记忆,拿灵魂抵偿还。
她在最后一户门前停下。
门牌写着“老墨”。
那只陶瓮静静立着,瓮口朝天,像一张沉默的嘴,等待吞下最重的忏悔。
她没进去,只是蹲下身,轻轻抚过瓮身。
指尖传来粗粝的触感,还有一丝未散的窑温——那是阿陶一夜未眠的执念。
她忽然想,也许他恨她。
恨她说服众人不焚信笺,恨她让风听、让夜读,恨她打破“落笔即焚”的古老规矩。
可他也懂她。
所以才烧出这些瓮,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封存。
为了让那些说不出口的话,有个地方可以安心老去。
傍晚,西槐巷中央空地燃起一圈素烛,围成环形。
中间摆着那本《回声簿》——封面墨字“回声”二字,笔锋苍劲,是老墨亲题。
纸页已泛黄,边角微卷,却依旧挺括如初。
“落笔不焚”仪式开始。
雁子站到笔记前,左手抬起,右手执笔。
她咬破指尖,鲜血滴入砚台,混着浓墨搅匀。
血墨相融,泛出暗红光泽,像凝固的晚霞。
第一封,是大静带来的遗言。
纸上字迹虚弱颤抖:“告诉我的孙子,我年轻时跳过秧歌,不是个古板奶奶。”
雁子闭眼,默念三遍,再睁眼时,眸中已无情绪,只剩纯粹的记录本能。
她提笔誊录。
墨落纸面刹那,奇异之事发生——字迹竟缓缓浮起,悬于空中,如魂游离。
一个个汉字飘向巷尾那户人家的窗口,轻轻贴在玻璃上,仿佛在叩门。
第二封,第三封……越来越多的字从笔记中升起,飞向各自的归处。
有人突然推开窗,怔怔望着那行漂浮的墨字,捂住嘴哭了;有人跪倒在地,对着虚空喊了一声“妈”。
当最后一笔完成,整本《回声簿》猛地一震。
火焰自纸页中心燃起,幽蓝如霜,无声无息,无烟无烬。
火舌舔过文字,却不焦毁纸张,反而让每一个字在燃烧中愈发清晰,继而化作光点,升腾而起。
转瞬之间,笔记焚尽。
灰雪飘落。
细密如尘,带着微光,洒满整条西槐巷。
孩子们伸手去接,老人仰头凝望,仿佛天上落下了被遗忘的语言。
一位失智多年的老人忽然站起,颤巍巍哼起一段秦腔——是他亡妻生前最爱的调子,唱词一句不错。
一个叛逆少年翻出父亲二十年前写给母亲的情书,竟主动坐到厨房桌前,一字一句读给她听。
母亲听着听着,老泪纵横。
小言站在雪中,仰头看着纷飞的灰雪,忽然伸手接住一片。
她跑向老墨,踮起脚,将那片灰雪轻轻放进他掌心。
“爸爸,”她声音清亮,像融化后的山泉,“奶奶的太阳,是暖的。”
老墨浑身一震,低头看着掌心那一片微光渐灭的灰烬,嘴唇哆嗦着,终究没说出话来。
只有眼泪,砸在地上,洇开成深色印记。
雁子站在人群边缘,望着这一切,忽然感到一阵剧烈的眩晕。
她踉跄后退一步,扶住墙。
掌心那道锈线,在灰雪落下的瞬间,猛地收缩——从肘部急速回退,仿佛被某种力量强行抽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