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薪纪元:千秋劫 > 第56章 孔子问礼

薪纪元:千秋劫 第56章 孔子问礼

作者:得意乐客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7 11:16:07

眼前的堠城正被无声的“虚无”蚕食,色彩与声音如退潮般消逝。林煜立于这片令人心悸的灰白死寂中,仿佛能听到存在本身崩解时发出的、唯有灵魂才能感知的碎裂声。就在这极致的静默里,他怀中那片来自孙武、刻着“仁”字的竹简碎片,突然毫无征兆地灼热起来,并非攻击性的滚烫,而是一种深沉的、共鸣般的悲悯。

同时,视野中UI微光一闪,并非碑使那冰冷的指令,而是一段被标记为【关键历史影像·关联检索】的信息流自动触发、灌注进他的脑海。是那无处不在的“守火人”系统,感应到了此地“仁义礼智”等人伦根基的动摇,自动回溯与之相关的、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节点。

周围的景象开始扭曲、淡化,堠城那令人绝望的灰白被另一种更为古老、更为浓郁的色泽覆盖。时光在他眼前倒流,将他抛入了一个与眼下这片“虚无边疆”截然不同,却又隐隐相关的场景——

周室守藏室。 并非函谷关那临时的居所,而是洛邑王城之内,真正的国家典籍珍藏之所。空气中弥漫着更为陈腐却也更为厚重的竹木与墨香,高大的书架投下深邃的阴影,无数记载着先王之道、礼乐规范的竹简层层叠叠,沉默地诉说着一个曾经秩序井然的时代。

年轻的孔子,身穿着略显陈旧但浆洗得十分干净的儒服,带着弟子南宫敬叔,恭敬地站立在守藏室中央。他的面容尚带风尘,眼神却明亮而锐利,充满了对“道”的渴求与恢复周礼的急切。他微微仰头,看着那如山如海的典籍,目光中有震撼,更有一种“吾从周”的坚定。

老子,则端坐在一堆散开的竹简之后。此刻的他,比西行时显得更为“入世”一些,眉宇间虽依旧超然,却也带着一份掌管国家典籍的沉静与威严。他看着眼前这位以知礼好学闻名的年轻人,目光平静,如同深潭。

“仲尼求教,敢问先生,礼之本,究竟为何?”孔子开口,声音清朗,带着不容置疑的真诚。他并非来挑战,而是真心求索,希望从这位掌管着最古老智慧的智者这里,获得通往理想世界的钥匙。

老子并未直接回答,他缓缓放下手中一枚记录着上古祭祀仪轨的竹简,目光仿佛穿透了层层书架的阻隔,看到了更遥远的时空。“夫礼者,”他的声音低沉而悠远,在空旷的守藏室内回荡,“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孔子身形微微一震,显然被这石破天惊的论断所冲击。他身后的南宫敬叔更是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礼,在孔子看来,是维系社会、规范人心的纲纪,是通往仁政的阶梯,怎会是“乱之首”?

老子似乎并未在意他们的反应,继续平静地说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他的话语,像是在陈述一个冰冷而无情的宇宙法则,一步步推导出“礼”的由来,并非文明的辉煌创造,而是大道沦丧后的无奈补救,甚至是堕落链条上的一环。

“前识者,”他看向孔子,那双看透世情的眼眸中,带着一丝几不可察的怜悯,“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他直言那些被孔子奉若圭臬的先王礼乐、前人智慧,不过是“道”浮华的表面,甚至是愚昧的开端。

孔子眉头紧蹙,他无法认同。他所见到的,是礼崩乐坏带来的战乱与苦难,他相信恢复礼乐,倡导仁义,方能止息干戈,重塑秩序。“然则,若无仁义礼智,何以约人心?何以止纷争?天下汹汹,百姓煎熬,岂能坐视?” 他的语气带着一丝急切,那是忧国忧民者的赤诚。

老子轻轻摇头,如同在看待一个执迷于用精美绸缎去包裹溃烂伤口的匠人。“汝所言,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那些古代的圣人连同他们的时代早已化为尘土,唯独留下一些言论,何必执着?“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时机到了,就施展抱负;时机未到,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顺势而为即可。他暗示孔子当下的努力,或许是逆势而行。

他描述了真正的得道之士:“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他们不会像孔子这样,急切地宣扬自己的主张,奔走于诸侯之间。

最后,他看着孔子那双燃烧着理想火焰的眼睛,给出了那句如同谶语般的预言: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然后,是更冰冷的断言,仿佛看穿了万古时空: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盖仁义如朝露,转瞬即曦;礼乐若浮云,聚散无常。”

朝露,浮云。美好,却短暂;存在,却虚无。它们无法成为支撑世界的基石,反而会遮蔽对真正“大道”的体认。这几乎是从根源上,否定了孔子一生信念与奋斗的价值。

守藏室内一片寂静。南宫敬叔面露愤懑,似乎想为老师辩解。孔子却沉默了许久,他脸上的急切、困惑渐渐沉淀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混合着失望、了然与不屈的复杂神情。

他向着老子,郑重地行了一个最标准的礼。并非认同,而是对长者与智者的尊敬。

离开守藏室,走在洛邑的街市上,阳光明媚,人声嘈杂,与守藏室内的幽深寂静恍如隔世。南宫敬叔仍在为老师不平,絮絮地说着老子的言论过于虚无,不切实际。

孔子却停下了脚步,他望向街上为生计奔波、为利益争执的芸芸众生,又望向远方隐约可见的、象征着天下共主却已权威不再的王宫。他的脸上掠过一丝深刻的孤独与悲悯。

他轻轻叹息了一声,那叹息沉重得仿佛承载了整个时代的重量,对弟子,也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道: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他知晓万物的特性,也知晓如何捕捉它们。但随即,他的语气陡然一转,带着一种无可选择的选择,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绝: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就像那无法捉摸、翱翔九天的龙,其道玄妙,非凡人可及。

然后,他说出了那句标志性的、与他所见的“龙”彻底划清界限的话语,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同烙印般刻入时空,也重重砸在林煜的心上:

“鸟兽不可与同群!” 他无法像老子那样,超然物外,与大道同游,视众生为刍狗。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我不是和老子(这类如龙如鸟兽的得道者)一类人,我不与他们为伍,又能和谁在一起呢?

只能是和这滚滚红尘中,这些为仁义(哪怕如朝露)所感,为礼乐(哪怕若浮云)所束,会痛苦、会挣扎、会渴望、也会堕落的……“人”在一起。

影像至此,缓缓消散。

林煜的意识重新回到了那片正在“淡化”的堠城。老子的预言犹在耳边——“仁义如朝露,礼乐若浮云”。而眼前这片正在失去“仁义礼智”等人伦色彩,回归绝对“虚无”的土地,仿佛正是那预言最极端、最残酷的印证。

孔子那“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的慨叹,此刻听来,不再仅仅是道路分歧的宣言,更像是对抗这片吞噬一切意义“虚无”的、最后的、属于“人”的呐喊。

是选择如龙般化入虚无的大道,还是选择与注定如朝露浮云般虚幻却真实的人世悲欢共存?

林煜站在原地,看着一个坐在门槛上的老妇,她手中碗里的粟米饭,连那点仅存的形状,也终于彻底消散,化作了与周围灰白空气再无二致的一片空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