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爱吃紫薯糯米丸的刁刁的新书 > 第160章 渝州陶火,窑烟袅袅淬匠心

大雪已过,蜀地寒意渐深,宋亚轩与刁刁沿长江而下,来到渝州的“陶镇”。镇子依江而建,山坡上遍布着大小不一的龙窑,窑烟袅袅,与江雾交织,空气中弥漫着陶土与柴火的气息。镇上的陶匠们世代以制陶为生,从日用的陶罐、陶碗,到精美的彩陶、青瓷,皆是手艺精湛,其中尤以“龙窑柴烧”最为出名,烧出的陶器带着自然的火痕,古朴而温润。

两人找到镇上最老的龙窑“薪火窑”,窑主是位姓顾的老匠人,人称顾老。顾老烧窑已有五十余年,经他手烧出的陶器,胎质坚密,釉色莹润,尤其是他独创的“窑变”釉,在高温下会变幻出流云般的色彩,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

他们赶到时,顾老正带着徒弟们往窑里装坯。陶坯码放得整齐有序,大件在下,小件在上,之间留着均匀的火道。顾老手持一根长杆,不时调整陶坯的位置:“火道要通,火气才能匀,不然烧出来的陶器有的生,有的焦,白费功夫。”

刁刁看着那些待烧的陶坯,有的素面无纹,有的刻着简单的水波纹:“这些坯子不上釉吗?”

顾老笑道:“龙窑柴烧讲究‘自然上釉’,柴火燃烧产生的木灰落在坯体上,经高温熔融,就会形成一层温润的釉面,比人工上釉更有韵味。但这得看火候与窑位,就像种庄稼,得看天吃饭,急不得。”

宋亚轩拿起一个陶坯,手感细腻:“这陶土是本地的吧?”

“是啊,”顾老点头,“镇后的黄龙山陶土,质地细腻,含砂量低,是制陶的好料。但要经过筛选、沉淀、揉练,才能用。揉泥要像揉面,得揉透了,里面不能有气泡,不然烧的时候会炸坯。”

正说着,一个年轻徒弟抱着一摞陶坯跑来,其中一个碗坯的口沿有些变形。“师父,这几批坯子装完了,您看看。”

顾老拿起变形的碗坯,眉头一皱:“你拉坯时转速不稳,口沿没拉匀,这样烧出来也是歪的。拉坯要心手合一,转盘转得匀,手劲用得稳,坯子才能周正。”

年轻徒弟红了脸:“我……我想着快点装窑,好赶在年前烧出一批年货陶……”

顾老叹了口气:“烧陶最忌‘赶’字。龙窑点火后,要烧三天三夜,火候不能断,温度要控制在一千三百度,高一度釉面会焦,低一度釉色不亮。你连坯子都做不周正,还想烧出好陶器?”

他放下碗坯,示范着揉泥的手法:“你看,揉泥要‘重揉轻转’,把泥里的空气排干净,就像做人,要把心里的浮躁揉掉,才能立得住。”

接下来的几日,宋亚轩帮着顾老处理一些因窑火熏烤而不适的徒弟,用草药配了些清润的茶汤;刁刁则在一旁看顾老拉坯,看他坐在转盘前,双手蘸着水,将一团陶土拉成碗、盘、罐,动作流畅自然,仿佛陶土在他手中有了生命。“拉坯的力道要‘外紧内松’,”顾老说,“手指要稳,掌心要空,才能让陶土顺着心意走。”

龙窑点火那日,全镇的陶匠都来帮忙。柴火熊熊燃烧,窑烟直冲云霄,顾老守在窑口,不时用窥火镜观察窑内的情况,额头上满是汗珠。“看火色要凭经验,”他指着镜中的火光,“发白是温度够了,发红是还欠火候,这火候啊,就像人心,得摸透了才行。”

离开陶镇时,龙窑的火还在烧着。顾老送给两人一个刚出窑的陶杯,杯身上带着自然的火痕,釉色像江水般青碧。“这杯子叫‘随形’,没刻意上釉,没刻意修坯,就像江湖路,顺其自然最好。”

两人乘船离开,回望陶镇,龙窑的烟还在江雾中飘荡,顾老的身影依旧守在窑口,像一尊沉默的陶像。

刁刁摩挲着陶杯的火痕,轻声道:“渝州的陶器,烧的是火,淬的是心啊。每一道火痕,都是时光与匠心的印记。”

宋亚轩望着江面的波光:“是啊,火是烈的,泥是柔的,烈火烧柔泥,才成了坚不可摧的陶。这就像江湖,有风雨,有磨砺,才能让人心更坚韧,手艺更精湛。”

船行渐远,陶镇的窑烟渐渐淡在江雾里,陶土与柴火的气息却仿佛还萦绕在鼻尖。他们知道,陶镇的经历让他们明白,最质朴的匠心,往往藏在与自然的对话里——它是顾老装窑时的细致,是看火时的专注,是将柔泥烈火淬成坚陶的坚守。这些看似粗犷的陶器,却藏着最细腻的心思,如同那窑变的釉色,在烈火中绽放出不期而遇的美。前路漫漫,他们将带着这份对自然的敬畏,继续在江湖中行走,感受更多藏在窑火里的匠心。

喜欢爱吃紫薯糯米丸的刁刁的新书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爱吃紫薯糯米丸的刁刁的新书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