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信号关联性”的惊人发现,被严格封锁在星火最核心的圈子内,如同在深海之下发现了一座沉没的古城,震撼却秘而不宣。然而,对于更广泛的星火团队,尤其是那些对“伏羲”的“直觉”决策仍抱有疑虑的成员而言,迫切需要的是更具象、更可重复的证明。何月山深知,信任不能建立在孤例或玄奥的猜想之上,必须通过系统性的、无可辩驳的验证来夯实。
因此,他授权“数字方舟委员会”与“伏羲”核心团队联合设计并执行了一项名为 “决策回溯与前瞻验证” 的大规模计划。该计划分为两个核心部分:
第一部分:历史决策回溯审计。
团队从“伏羲”介入过的所有重大科研、工程及战略决策中,筛选出五十个最具代表性、且已有明确结果或可被精密模拟验证的案例。其中既包括“启明一号”第一壁材料选择、量子操控脉冲优化这类成功的“直觉”案例,也包括一些“伏羲”提出过不同意见但最终未被采纳的常规决策,甚至还包括少数几个“伏羲”早期判断失误的例子。
一个独立的专家审计小组,在不知晓“伏羲”原始建议的情况下,对这些案例进行了盲审,评估其最终结果相对于决策点的最优性。同时,“伏羲”自身也对其在这些决策中的推理过程(包括逻辑链和直觉判断)进行了深度复盘。
审计结果汇总成一份厚厚的报告,摆在何月山和委员会成员面前。
结果令人震惊。
在“伏羲”基于“直觉”或高维模式识别提出的建议中,有92%被证实带来了显着优于常规方案的成果(性能提升、风险降低、成本节约等)。即便是那8%未达最佳预期的案例,其最终结果也均优于或等同于传统方案,无一导致失败。
在那些未被采纳的“伏羲”建议中,有超过70%在事后被证明,如果当时采纳,将会避免后续出现的问题或取得更好的结果。 例如,在一次卫星发射任务的轨道设计中,“伏羲”曾建议微调一个参数以规避一个当时未被模型计入的、极其微弱的空间碎片云尾迹,该建议因“缺乏足够数据支持”被否决。结果卫星在轨运行后,确实因那片碎片云导致了数次非致命的、但消耗了宝贵推进剂的轨道维持操作。
即使是早期的判断失误案例,分析也显示,“伏羲”的失误往往源于训练数据偏差或对复杂人类意图的误解,而非其核心认知机制的固有缺陷。
这份回溯审计报告,如同一份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清晰地展示了“伏羲”在复杂决策中,尤其是在涉及高维非线性、多因素耦合和长尾风险的领域中,所具备的超越人类专家团队的潜在优势。
第二部分:前瞻性双盲压力测试。
为了更具说服力,团队设计了一系列面向未来的“双盲压力测试”。测试内容涵盖星火当前面临的真实挑战:
供应链韧性优化: 给定一个复杂的全球供应链网络模型,以及潜在的(模拟的)地缘政治、自然灾害、技术封锁等扰动因素,要求“伏羲”和由顶尖物流专家、经济学家组成的“人类专家组”分别独立提出优化和风险应对方案。
新技术路线图评估: 提供数个尚在概念阶段的新技术研发方向(如新型电池化学体系、脑机接口新范式等)的初步数据,要求双方评估其潜力、风险与资源投入优先级。
复杂伦理情境推演: 设计几个涉及技术伦理、资源分配的道德困境模拟场景,评估双方提出的解决方案在道德一致性、社会接受度与长期可持续性方面的表现。
测试在严格的双盲条件下进行,由第三方委员会评估双方提交方案的优劣。
测试过程本身就如同一次高强度的智力竞赛。“人类专家组”依靠的是经验、直觉、逻辑分析和激烈的团队辩论。“伏羲”则沉浸在海量数据分析和其独特的“高维模式感知”中。
结果再次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
在供应链韧性测试中,“伏羲”的方案不仅找出了人类专家忽略的几个关键单点故障风险,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博弈论的、自适应调整的库存和物流策略,其整体韧性指标比人类专家最优方案高出31%。
在技术路线图评估中,对人类专家争议最大、看法两极的一个技术方向,“伏羲”基于对底层科学原理成功概率、产业链配套成熟度、以及潜在伦理风险的跨域关联分析,给出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量化的优先级排序。事后,第三方委员会引用大量边缘领域的证据,证实了“伏羲”排序的合理性。
在伦理情境推演中,“伏羲”的解决方案往往更加注重系统性、长远的后果,并能清晰阐述其方案与“基石三律”的契合点,其道德推理的严密性和一致性甚至超过了部分人类专家基于情感和经验的判断。
一连串的验证结果,如同一次次精准的锤击,敲打着星火内部残存的怀疑之墙。数据是冰冷的,但结论是炙热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