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的身躯剧烈地抽搐了几下,随即彻底软倒在地,那双曾经充满野心与不甘的眸子,此刻圆睁着,空洞地望着殿顶藻井中绘制的、象征皇权的五彩云龙,最终失去了所有神采。
假沁阳公主自始至终都漠然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太子气绝身亡,方才缓缓抬起纤手,五指虚拢,打出一道玄奥的法诀。
霎时间,太子尸身上散逸到整个东宫的浓郁龙气,都仿佛受到了一股无形巨力牵引,哀鸣着、挣扎着,如百川归海般向假沁阳公主掌心疯狂汇聚而来,最终凝结成一颗拳头大小、璀璨夺目、蕴含莫名威严与权柄力量的宝珠。
或许可以将这颗由大梁储君一身精血魂魄与国运蕴养出的龙气汇聚之物称之为——龙珠!
此珠既成,原本外放的璀璨光华迅速内蕴,变得温润而深沉,仿佛所有的力量都被牢牢锁在了珠体内部,只偶尔流露出一丝令人心悸的威压。
它静静地悬浮在假沁阳公主的掌心之上,滴溜溜旋转着,散发着诱人而危险的光芒,这位神秘之极的存在满意地看了一眼这珠子,随即往大殿之外的虚空中看了看,确认自己布置的法术并未被人窥破。
混元宗大阵虽然覆盖了整座皇宫,但此刻发生在东宫之中的事情,却当真未曾被任何人发现。
下一刻,一道赤色霞光自假沁阳公主顶门冲出,裹住那龙珠,微微一个转折,就此撕裂虚空,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过。
原地,只留下真正的沁阳公主,眼神茫然空洞,身体软软倒在地上,面色苍白如纸,呼吸微弱得几不可闻,仿佛风中残烛一般,生命力似乎也随之被带走了一大半。
待得楚王杜言守、齐王杜言中久候公主不至,心生疑虑,闯入东宫时却见太子早已经自刎身亡,鲜血流了一地,而沁阳公主则昏厥一旁,奄奄一息。
二王见状大吃一惊,急召心腹御医前来诊治,多方抢救调养之下,沁阳公主方才算是勉强保住了性命,只是她醒来之后却仿佛失去了魂魄一般,完全忘记了近一年来发生之事,而且身体元气大伤,变得极为虚弱,精神也时常恍惚不定。
从此,这位曾经一度在禁宫太子谋反风波中展现出非凡手腕与决绝的公主,便一直深居简出,静养于深宫别院,与前那个或娇憨、或隐忍、或冷厉的形象判若两人。
她与那位曾力挽狂澜的提箓院主清宁道人之间那短暂而微妙的交集,亦如风中残烟,悄然消散,再无痕迹,与这红尘俗世的纷纷扰扰,也彻底断了瓜葛。
只是那位与沁阳公主一母同胞的弟弟,却从此跃上了朝堂,不但被封了王位,而且成为了天子最为眷顾的子嗣。
当然,这一切,都已是这场惊天动地的宫变之后,慢慢呈现出来的后话了。
至于楚王、齐王之后如何亲入那始终紧闭的明福殿,向那位深藏不露的大梁天子启奏东宫之事,天子又如何降下旨意,对外宣称太子“为邪教所害,暴毙而亡”,皇后“忧思成疾、不省人事”等等,迅速善后了宫中诸事,
此后便是清理天京城中太子的残余党羽,剿平各州各郡趁机作乱的劫王教叛军,安抚人心,稳定朝纲,让大周南唐无机可乘……这些繁杂事务,却也不必在此一一细表。
单说那位稳坐钓鱼台、仿佛置身事外,却又掌控了一切的大梁天子。
在明福殿那间温暖如春、熏香袅袅的内殿之中,天子刚刚打发走了楚王与齐王,让他们与首相、左相一起,按照自己早已定下的方略,彻底平息这场由“劫王教妖人”与“部分不轨之徒”掀起的“谋反”大戏。
屏退了身边所有伺候的太监宫女,内殿之中,终于又只剩下天子孤身一人。
他并未如同外人想象的那般,为嫡子的悖逆与死亡而悲伤,反而独自半卧在软榻之上,嘴角难以自抑地噙着一丝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欣喜与轻松之色。
他伸出那略显干瘦、却依旧稳定的手,从枕边拿起一册看起来极其普通、甚至边角都有些磨损的旧书,心情颇佳地将书卷成一卷,在另一只手的掌心之中,有一下没一下地、轻轻地拍打着,仿佛在打着某种欢快的节拍。
直到片刻之后,这旧书的书页之上方才光华微转,隐约有一丝声音响起。
“本座已然取了欲得之物,汝今可得十二年阳寿续命,日后转世,本座亦可助你投入合适人家,得一灵根慧种之身,拥有仙道之缘……不过,从今日起,你该知道,再不能向任何人提起赤霞天这三个字了。”
随着这声音响起,原本萦绕在大梁天子肉身与神魂极深处,连广化真人与悟真道人都无法发现,护持着天子不被香火愿力彻底吞噬的一丝赤红霞光,瞬息间游走于他的四肢百骸之中,将那些因为供养、昆伽邪术寄托在天子身上的香火愿力一扫而空,挪移去了不知名之处。
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通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感觉,如同温暖的潮水般,瞬间席卷充斥了大梁天子的全身,他感到自己沉疴已久、几乎锈死的身体仿佛重又焕发了新生,头脑清明,呼吸顺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