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将小院的墙壁染成温暖的橘红色,沈清徽坐在院中的石凳上,慢慢啜饮着周瑾特意为她熬制的安神汤。汤水温润,带着草药的清苦,缓缓抚平她因白日里精神与体力双重透支而带来的疲惫与紧绷。陈砺沉默地立在院门内侧,如同往日般守卫,只是那目光在掠过她略显苍白的侧脸时,会比平日多停留一瞬。
院门外,白日河滩那场惊心动魄的喧嚣已然远去,但一种无声的变化,却如同傍晚的微风,悄然渗透进白石村的每一个角落,也萦绕在这间小院周围。
这种变化,在次日清晨,便以一种具体而温暖的方式呈现出来。
天刚蒙蒙亮,院门外便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并非叩门,更像是有人放下了什么东西。陈砺警觉地无声靠近门缝,向外望去,只见一个身影匆匆离去,看背影是村西头的赵寡妇。而院门外的石阶上,赫然放着一小篮子还带着露水的新鲜野菜,翠嫩欲滴。
陈砺没有开门,只是将情况低声禀报了刚起身的沈清徽。
沈清徽闻言,走到窗边,看着那篮野菜,目光微动,没有言语。
这仿佛是一个信号。
接下来的半天里,小院门外隔三差五便有人悄然出现,放下东西便快速离开。有时是几枚还温热的鸡蛋,用干净的布帕仔细包着;有时是一把水灵灵的葱蒜;有时甚至是一小罐自家酿的、色泽浑浊却香气浓郁的土蜂蜜……
东西都不贵重,甚至有些寒酸,但那份小心翼翼、唯恐打扰又执意要表达点什么的心意,却沉甸甸的。
王婆子提着新收的账本和货款过来时,看着墙角堆放的那些零零碎碎的“礼物”,脸上笑开了花,与有荣焉地念叨:“瞧瞧!丫头,如今村里谁不说你的好!都说你是菩萨心肠,有大本事却不拿乔,救了小石头,那是积了大德了!”
她凑近些,压低声音,带着几分得意:“我今早去串门,可都听说了!现在村里人提起你,再不是以前那种看热闹或者琢磨占便宜的心思了!都说你‘仁义’、‘厚道’、‘有真本事’!里正家那可是放了话的,谁要是再敢在背后嚼你舌根,或者打什么歪主意,他们张家第一个不答应!”
沈清徽安静地听着,脸上并无多少得色,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继续翻阅着王婆子带来的账目。她需要的,从来不是虚浮的赞誉,而是这种实实在在的、基于感激和认同的民心所向。
午后,她需要去后山查看一片新发现的野生三七。当她与陈砺一同走出院门时,沿途遇到的村民,态度与之前又有了微妙而显着的不同。
之前,是敬畏居多,带着疏离。村民们会恭敬地让路,称呼一声“沈姑娘”,但那眼神深处,或许还藏着审视、忌惮,或是对她“深沉”手段的隐隐惧怕。
而今日,那些目光变得温暖而真诚。
“沈姑娘,出门啊?” 在溪边洗衣的妇人停下捶打的动作,笑着打招呼,笑容里带着显而易见的亲近。
“沈姑娘,多谢您昨日救了小石头!那孩子可是我们看着长大的…” 一个扛着锄头准备下田的老汉,见到她,特意停下脚步,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感激。
“沈姑娘,这是我娘家带来的枣子,甜得很,您尝尝…” 一个年轻媳妇红着脸,将一小捧干枣塞到她手里,不等她推拒,便快步跑开了。
甚至有几个在村口玩耍的孩童,见到她过来,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好奇地围观或者害怕地躲开,而是怯生生又带着崇拜地看着她,有个胆大的男孩还小声对同伴说:“就是她…她把石头哥从河里神仙那里救回来的…”
“仁义”、“有本事”、“菩萨心肠”……这些词汇,不再仅仅是流传在村民口中的标签,而是化作了具体而微的行动和眼神,真切地投射到沈清徽身上。
她依旧微微颔首回应,步履从容,但心中却能清晰地感受到那道横亘在她与这个村落之间的、无形的隔阂,正在迅速消融。她不再仅仅是一个神秘的、不可招惹的“外来者”,而是真正开始被接纳为白石村的“自己人”,甚至……是值得尊敬和依赖的“恩人”与“能人”。
这种转变,在遇到里正张老爷子时,达到了一个高峰。
张老爷子显然是特意在她必经之路上等候的,脸上带着大病初愈般的疲惫,但眼神却清亮而充满感激。
“沈姑娘。” 他迎上前,语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郑重和亲近,“石头昨夜服了药,后半夜烧就退了,虽然还虚弱,但已能进些米汤,也能认人了。大夫今早来看过,说若非抢救及时,后续调理得当,便是侥幸活下来,恐怕也会落下严重的病根。沈姑娘,你不仅救了他的命,更是保全了他往后的人生啊!”
老人说着,眼眶又有些湿润,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恳切道:“老朽知道姑娘淡泊,不喜张扬。但此恩此德,张家上下,永世铭记。日后在这白石村,但凡是姑娘的事,便是我张家的事。若有人敢对姑娘不敬,或是在这村中行事有何不便之处,姑娘尽管开口,老朽在这村里,还有几分薄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