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脉低语中破译出的信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在北极光避难所的高层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寒冰王座并非唯一?还存在其他类似的星穹之民终极遗迹?起源密钥是寻找它们的信标?地脉中存在通往他处的通道?还有一个未知的“它们”正在苏醒?
每一条信息都足以改变现有的认知和战略部署。
紧急会议在指挥中心召开。周远山、胡八一、Shirley杨、王胖子、银狐、维克多以及几位避难所的高级工程师和地质学家围坐在一起,气氛凝重而兴奋。
“信息量太大,而且过于模糊。”一位戴着眼镜的地质学家首先发言,他指着屏幕上根据模糊影像和地脉震动数据初步生成的分析图,“地脉能量如同海洋,流动不息,复杂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所谓的‘能量波动源’(其他灯盏)信号极其微弱,且散布全球,精确定位几乎不可能。而‘地脉交汇之处’更是抽象,全球地脉节点何其之多,哪一个才是所谓的‘通道’?”
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精确坐标,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几个可能隐藏极深的遗迹,无异于大海捞针。
“或许,‘钥匙’本身就是最好的定位器。”Shirley杨开口道,她调出了“生命温床”的监控数据,“地脉共鸣发生时,密钥的反应虽然微弱,但其频率并非杂乱无章。如果我们能持续监测这种共鸣,并结合全球地脉能量分布图进行大数据比对,或许能逐步缩小范围,甚至绘制出一张粗略的‘地脉能量灯塔’地图。”
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庞大计算量的工程,但并非不可行。北极光避难所虽然受损,但其计算中心的基础还在。
“我同意杨小姐的看法。”一位工程师点头,“我们可以尝试修复和升级避难所的‘盖亚’模拟系统,将其专注于地脉能量模式分析和密钥信号追踪。但这需要时间,也需要更多的地脉数据样本。”
“地脉数据样本可以从全球各地已有的地质监测站获取,虽然精度不够,但作为初步筛选应该可行。”另一位专家补充道,“难点在于,如何确认哪些信号是真正的‘灯盏’,而不是普通的地质活动。”
“关于‘通道’。”胡八一沉吟道,“地脉交汇之处,往往是能量异常活跃,甚至可能伴随奇异现象的地方。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些古老传说、历史谜团,甚至是守夜人过去的异常事件报告中去寻找线索。”
众人各抒己见,思路逐渐清晰。
最终,周远山做出了决策:
“立刻成立两个小组。第一小组,由Shirley杨负责,联合工程师和地质学家,全力修复升级‘盖亚’系统,开始全球地脉信号筛查和密钥共鸣分析,力争尽快绘制出初步的‘灯盏’地图。”
“第二小组,由胡八一负责,银狐和维克多协助,整理分析所有能获取到的古老传说、历史记载以及守夜人档案(包括从‘方舟道标’残骸中可能恢复的数据),重点寻找关于地脉节点、奇异通道的描述,建立可疑地点数据库。”
“王胖子,你负责协调两个小组的后勤和信息传递。同时,加强避难所及冰井区域的防御等级,警惕任何可疑活动。库库尔坎教团和‘它’组织绝不会坐视我们行动。”
“而我,”周远山目光扫过众人,“会动用我所有的旧日关系,尝试联系可能存在的守夜人残部,获取更多关于全球混沌活动和其他遗迹的信息。同时,我们需要开始筹备远行所需的物资、装备和人员。”
远行!这意味着,一旦确定目标,他们就将离开北极这片相对安全的堡垒,深入危机四伏的外部世界,去主动寻找那些虚无缥缈的“灯盏”和“通道”!
任务艰巨,前路未卜。但没有人退缩。张启明的牺牲和沉睡,地脉低语中透露的紧迫感,都让他们别无选择。
会议结束后,整个避难所如同一个精密的机器,更加高效地运转起来。
Shirley杨带领的技术小组几乎住在了计算中心,庞大的数据流不断汇入,复杂的算法被编写和调试。“盖亚”系统在夜以继日的修复和升级中,逐渐恢复了部分功能,开始尝试绘制那幅关乎未来命运的地脉星图。
胡八一和银狐则泡在了档案室和临时数据库里,与维克多带来的几位熟悉北极乃至全球各种传说的老队员一起,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搜寻着蛛丝马迹。一个个古老的地名、诡异的传说、无法解释的事件被筛选出来,进行交叉比对和分析。
王胖子成了最忙的人,在两个小组和后勤部门之间穿梭,递送资料,协调资源,还得时不时用他搜刮来的美食“犒劳”一下废寝忘食的众人。
周远山则终日待在通讯室,尝试着各种加密频道和联系方式,眉头时而紧锁,时而稍展,显然过程并不顺利。
时间一天天过去。
“盖亚”系统的初步分析结果开始陆续出炉。全球地脉能量图中,确实存在着几十个异常活跃、且能量模式与寒冰王座有微弱相似性的“亮点”,分布在各个大洲人迹罕至的险地:青藏高原深处、亚马逊雨林核心、西伯利亚冰原之下、太平洋海沟、非洲沙漠地底……范围被大大缩小,但依旧有数十个之多,无法精确判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