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物理课的黑板上投下明暗交错的条纹。讲台前,物理老师拿着力学模型,声音洪亮地讲解着牛顿运动定律,公式推导的粉笔灰在光线下轻轻飘散,落在前排同学的课本上。苏沐橙坐在靠窗的位置,眉头紧紧皱着,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画着乱七八糟的涂鸦 —— 力学公式像一团乱麻,绕得她头晕脑胀。
作为文科尖子,她对语文、英语的敏感度远超数理化。尤其是物理,那些抽象的力、加速度、摩擦力,在她眼里远不如辩论场上的逻辑交锋来得直观。她偷偷瞥了一眼旁边的江衍,他正低头快速记录着笔记,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均匀而流畅,脸上没有丝毫困惑,仿佛老师讲的不是复杂的力学,而是简单的加减法。
“大家注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物理老师敲了敲黑板上的受力分析图,“比如我们推墙,墙也会给我们一个反作用力,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能用力学解释,大家可以多观察、多思考。”
“生活中?” 苏沐橙的脑海里突然闪过辩论队备赛的场景 —— 队友们辩论时的手势、站姿,甚至下意识的身体倾斜,这些肢体语言往往能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她心里一动,举起了手,眼神里带着一丝好奇和试探。
物理老师看到她举手,有些意外 —— 文科尖子主动提问物理问题,倒是少见。“苏沐橙同学,你有什么疑问?”
苏沐橙站起身,声音清脆:“老师,我想问问,生活中怎么用力学解释辩论时的肢体语言?比如我们辩论时会不自觉地前倾身体、挥动手臂,这些动作里有没有力学原理?它们是不是能通过力的传递,增强表达的说服力?”
这个问题一出,教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同学们面面相觑,显然没料到有人会把辩论和力学联系起来。理科生们皱着眉,觉得这两个领域风马牛不相及;文科生们则露出了好奇的神色,想知道答案到底是什么。
苏沐橙的脸颊微微发红,她也知道这个问题可能有点 “跨界”,但她是真的好奇 —— 既然老师说力学无处不在,那辩论场上的肢体语言,应该也能找到力学的影子吧?
就在这时,她身边传来一声极低的嗤笑,带着毫不掩饰的嘲讽。“文科生总把无关的事扯一起,辩论和力学有什么关系?纯属浪费课堂时间。”
是江衍的声音。
虽然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教室里,足够周围的同学听到。好几个人转过头,看向他们俩,眼神里带着看热闹的意味。苏沐橙的脸颊瞬间涨得通红,心里的火气瞬间被点燃 —— 她只是单纯提问,江衍凭什么嘲讽她?什么叫 “无关的事”?难道理科生的世界里,只有公式和数据才是有意义的吗?
“你凭什么这么说?” 苏沐橙下意识地反驳,声音带着一丝委屈和愤怒,“老师说让我们多观察生活,我只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提问,怎么就浪费时间了?”
江衍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冷得像冰,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辩论的核心是逻辑和表达,肢体语言是情感的辅助,和力学原理没有本质联系。强行把两个无关的领域捆绑,只会显得牵强附会。”
“我不觉得牵强!” 苏沐橙的声音提高了几分,“任何动作都需要力的作用,辩论时的肢体语言也是动作,怎么就和力学没关系了?你只是不愿意承认,文科的观察也能和理科的原理结合!”
两人的争执让教室里的气氛变得微妙起来。物理老师清了清嗓子,打断了他们的对话:“好了,同学们安静一下。苏沐橙同学的提问很有新意,虽然看似跨界,但其实涉及到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正是我们学习物理的意义所在 —— 用理科思维解释生活现象。”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江衍身上,笑着说:“江衍同学,你刚才似乎有不同的看法?不如你来说说,苏沐橙同学的这个问题,能不能用力学解释?如果能,具体是哪些原理?”
全班同学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江衍身上。苏沐橙也看着他,心里既不服气,又有些期待 —— 她倒要看看,这个口口声声说 “无关” 的理科大神,能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江衍显然没料到老师会突然点名让他回答,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意外。但他很快恢复了平静,站起身,声音依旧平淡,却带着理科生特有的严谨:“可以解释。”
一句话,让教室里的议论声瞬间停了下来。苏沐橙也愣住了 —— 他居然说可以解释?那他刚才为什么要嘲讽她?
江衍的目光扫过黑板上的力学公式,缓缓开口:“首先,辩论时前倾身体,涉及到重心的转移。人体的重心在站立时位于骨盆附近,前倾时重心前移,需要腿部肌肉施加静摩擦力来维持平衡,这符合静力学的平衡条件。同时,前倾的动作会给对方一种‘主动靠近’的压迫感,本质上是通过力的平衡改变身体姿态,进而传递情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