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夜风吹动教室窗帘,留下细碎的光影晃动。距离校级学科竞赛仅剩最后一天,教室里只剩下苏沐橙和江衍两人 —— 按照班主任的强制要求,他们需要共同完成一套跨学科模拟卷,作为最后的冲刺训练。
两人依旧是隔着半臂距离的僵硬坐姿,桌面上的模拟卷摊开在中间,最末一道大题的题干像一道无形的屏障,让原本就剑拔弩张的氛围更添了几分滞涩。“跨学科综合题:结合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意境,运用物理力学平衡原理,分析诗句中自然景象的力学逻辑,并撰写 200 字赏析。”
苏沐橙的手指停在诗句上,眉头拧成了疙瘩。她对这首诗的赏析驾轻就熟,无论是 “明月”“清泉” 的意象营造,还是 “照”“流” 的动态对仗,都能信手拈来。可问题出在 “物理力学平衡原理” 上 —— 她连最基础的受力分析都还在摸索,更别说将诗句意境与力学逻辑结合,这简直是让文科生解物理压轴题,难如登天。
江衍的目光则落在 “赏析” 二字上,眼神里带着明显的抵触。他能轻易算出清泉流过岩石时的摩擦力、重力与支持力的平衡关系,甚至能精准画出受力分析图。可让他对着诗句谈 “意象”“意境”,就像让他用物理公式写作文一样,干涩又无措。他翻来覆去读了三遍诗句,只觉得字都认识,凑在一起却完全不懂所谓的 “意境” 到底指什么。
教室里静得只剩下时钟的滴答声,两人僵持了十分钟,谁也没有动笔。
“你到底会不会物理部分?” 苏沐橙率先打破沉默,语气里带着一丝不耐烦。她已经对着题干发呆了许久,再耗下去根本没有意义。
江衍抬眼,语气平淡:“力学分析不难,但赏析部分我不会。你文科好,这部分该你负责。”
“可物理部分我完全不懂!” 苏沐橙的声音提高了几分,“这是跨学科题,需要文理结合,你只懂物理,我只懂文科,分开做根本完成不了!”
“那你想怎么样?” 江衍的眉头微微蹙起,“难道要我教你力学平衡,你教我诗句赏析?”
这句话像一句无心的提议,却戳中了问题的核心。苏沐橙愣了一下,随即咬了咬牙:“好!就这么办!你先给我讲力学平衡原理,我再给你分析诗句意境,然后我们一起结合起来写答案。”
江衍没有反对,只是从书包里拿出物理笔记本,翻到力学平衡的章节:“力学平衡分为共点力平衡和非共点力平衡,诗句里‘清泉石上流’,清泉流过岩石时,受到重力、岩石的支持力和摩擦力,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处于共点力平衡状态……”
他的语速放慢了许多,刻意避开了过于专业的术语,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着。指尖在草稿纸上画出简单的受力分析图,标注清晰,一目了然。苏沐橙屏住呼吸,认真地听着,偶尔打断他提问:“那‘明月松间照’里,月光照在松树上,有没有力学平衡的体现?”
“松树的枝干能保持直立,就是因为树干的支持力与重力平衡,树枝的韧性也能抵御风力,维持动态平衡。” 江衍耐心解释,眼神专注地落在草稿纸上,没有了平时的冷漠。
苏沐橙点点头,将他的话记在笔记本上。不知为何,江衍这次讲解时没有了之前的不耐烦,她也听得格外认真,那些原本晦涩的物理知识,竟然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讲解完物理原理,轮到苏沐橙分析诗句意境。她深吸一口气,翻开语文笔记本:“《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意境。明月透过松林洒下清辉,清泉在山石间潺潺流淌,动静结合,体现了自然的和谐之美。”
她的声音轻柔,带着对诗句的理解与感悟:“‘照’字写出月光的柔和与静谧,‘流’字则赋予清泉灵动的生命力,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平衡、和谐的画面。这种和谐,其实和你说的力学平衡有相似之处 —— 都是一种稳定、协调的状态。”
她一边念着诗句,一边不自觉地放慢了语速,眼神里带着对诗句的沉醉。江衍坐在对面,看着她认真的侧脸,听着她轻柔的讲解,心里莫名地泛起一丝异样的情绪。他从未如此细致地听人分析诗句,更没想到这些看似抽象的 “意境”,竟然能和具体的物理原理联系起来。
“这个意象可以对应力学平衡。”
江衍的声音突然响起,打断了苏沐橙的讲解。他的眼神亮了起来,指着诗句说道:“你说的‘和谐之美’,其实和力学平衡的核心是一致的。清泉流动时的受力平衡,松树直立的稳定状态,都是自然中的‘和谐’,而诗句的意境也是在描绘这种自然和谐。我们可以将诗句的意境赏析,与物理力学平衡的原理结合起来,说明自然之美与科学规律的统一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