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前往非洲 > 第158章 好处

前往非洲 第158章 好处

作者:沟底墨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7 08:18:35

清酒的余温还裹在喉咙里,带着点米香的回甘。李朴放下酒杯时,杯底与桌面的木质纹路碰撞,发出“嗒”的轻响。他抬眼扫过邻桌——一对白人情侣正用夹子递钱,男的指尖夹着几张先令,女的在整理散落的餐巾,窗外的夕阳刚好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镀了层暖光。李朴收回目光,抬手招服务员:“结账。”

服务员应声过来,身上穿着熨帖的米白色制服,领口别着银色的店徽,上面刻着“osaka”的字样。他手里捧着个深棕色的皮质夹子,边角磨得发亮却擦得锃亮,能隐约映出天花板垂落的水晶灯影子——这是坦桑高档餐厅的规矩,英式殖民留下的体面,账单夹在里面,钱和找零都通过夹子传递,既避了当面数钱的尴尬,又透着对客人的尊重。他走到桌旁,脚步轻得像猫,把夹子轻放在桌角的藤编餐垫上,腰弯得恰到好处,声音压得平稳:“先生,账单在里面,您过目。”说完还侧了侧身,留出足够的空间,没敢多看阿莉娜——他大概也认出了这位常去政府办公区的女官员。

阿莉娜端着大麦茶的手指顿了顿,骨节分明的手指轻轻摩挲着杯壁——杯子是粗陶的,上面印着淡青色的樱花纹,杯沿还留着她喝茶时沾的浅淡唇印。她的目光先扫过夹子上的金属搭扣,再抬眼落在李朴脸上,嘴角噙着一抹浅淡的笑,没说话,却抬手拢了拢落在肩头的凤凰木花瓣——那花瓣是深红的,沾在米白色的连衣裙上,像一滴凝固的血。李朴懂这眼神。在坦桑待了快一年,他早摸透了这里的“双层规矩”:明面上的账单是给外人看的体面,夹在里面的“心意”才是维系关系的关键;就像办事时,合规的流程是骨架,藏在流程里的“体谅”才是血肉。他拿起夹子,指尖触到皮质的温热,打开时,金属搭扣发出“咔嗒”一声轻响,不大,却在餐厅的轻音乐里格外清晰。里面躺着张打印的账单,二十万先令的数字用加粗字体印着,旁边还列着明细:刺身拼盘八万,加州卷三万,清酒四万……一笔一笔,算得清楚。

他掏出钱夹——是张田去年给他庆生时送的,黑色人造革,边角已经磨白,里面夹着几张常用的银行卡和叠得整齐的先令。他指尖沾了点清酒的湿气,数出二十张一万面额的先令,每一张都抚平了褶皱,整齐地码在账单下面。又犹豫了两秒,指尖在钱夹里顿了顿——小费给少了,服务员会在背后说小气;给多了,在阿莉娜面前显得刻意,反而落了下乘。他最终抽了五千先令,叠成小方块,压在最上面。服务员上前接过夹子时,指尖刚碰到那叠额外的钱,眼睛就亮了亮——五千先令,抵得上他大半天的工资。他赶紧把夹子抱在怀里,腰弯得更低了,声音里带着真切的笑意:“感谢您的慷慨,先生和女士慢走。祝您有个愉快的夜晚!”转身离开时,脚步都比来时轻快,路过吧台时,还跟调酒师递了个眼神——调酒师挑了挑眉,往李朴这桌看了眼,笑着举了举杯。李朴也抬手示意,余光瞥见阿莉娜正用纸巾擦嘴角,嘴角的笑意深了些,手指的动作也放松了,不再是之前那种刻意端着的僵硬。

“你们中国人也懂我们的规矩。”阿莉娜起身时,顺手把椅凳往桌下推了推,动作轻缓,带着长期身处高位的习惯——不留下一丝凌乱。她理了理连衣裙的裙摆,那片深红的凤凰木花瓣掉在了地上,被她轻轻踩在脚下,成了一瓣暗红的印记。“很多外国人来吃饭,只给账单上的钱,有的甚至会跟服务员讨价还价,说小费不该算在消费里。”她抬手拂了拂头发,碎发被海风粘在脸颊上,露出光洁的额头,“服务员挣钱不容易,每天站八个小时,笑脸迎人,这点小费,是对他们体面的尊重。”她的声音里没了之前的冷硬,多了点闲聊的温和,像周日午后晒着太阳的絮语。

“入乡随俗嘛。”李朴赶紧上前一步,帮她拉开椅子——椅子是藤编的,带着海边特有的湿润质感,他特意扶了扶椅背上的靠垫,怕她坐下时硌着。“在国内吃饭不用给小费,甚至有的餐厅会收服务费,但在坦桑,我听约翰说过,小费不是‘额外支出’,是‘基本尊重’。”他笑着说,目光落在餐厅门口的海报上——那是张桑给巴尔海滩的照片,蓝色的海水里浮着白色的帆船,“服务员每天要记那么多菜品,还要照顾不同客人的脾气,多给点,他们晚上回家给孩子买块糖,也能高兴一整晚。”阿莉娜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迈步往门口走时,脚步比来时慢了些,偶尔会看一眼墙上的画——看到马赛人举着长矛的油画时,她的目光停了两秒,嘴角微微上扬,像是想起了什么往事。

走出osaka时,夕阳正沉在海平面的正中央,像个烧红的铜盘,把海水染成了金红渐变的颜色——靠近岸边的是浅红,往远处是橘黄,再远就是深蓝,界限分明又交融得自然。浪花拍着礁石,“哗啦”一声响,溅起的水珠落在脸上,凉丝丝的,带着海水特有的咸腥味,混着餐厅飘出的烤鳗鱼香,成了独属于海边的气味。海边的行人多了起来,比中午时热闹了十倍。有华人情侣挽着手散步,女生手里举着个椰子,吸管插在椰肉里,男生正帮她擦嘴角沾着的椰汁;不远处的礁石上,几个黑人家庭铺着彩色的塑料布野餐,塑料布上摆着烤玉米、炸香蕉和装着甜茶的葫芦瓢,孩子们光脚在礁石上跑,手里攥着捡来的贝壳,笑声像银铃一样,撞在海面上又弹回来。有个卖烤玉米的小贩推着铁皮车走过,车斗里的炭火“噼啪”响,玉米的焦香裹着黄油味飘过来,引得孩子们围着车转。阿莉娜路过时,伸手摸了摸一个小女孩的头——小女孩手里攥着半块烤玉米,嘴角沾着焦黑的炭灰,看到阿莉娜,怯生生地把玉米往身后藏,却又偷偷探出头看她的连衣裙。阿莉娜笑了,从口袋里摸出颗水果糖,剥了糖纸递给她,用斯瓦西里语轻声说:“慢慢吃,别噎着。”小女孩接过糖,塞进嘴里,含糊地说了句“谢谢妈妈”,转身就跑回了野餐的人群里,惹得她的家人都笑着看向阿莉娜,阿莉娜也挥了挥手,笑容里没有了半点长官的威严,只剩女人的温柔。李朴跟在旁边,看着这一幕,心里的石头又轻了些——能对孩子温柔的人,总不会太苛刻。

埃尔法停在路边的停车位里,车身被夕阳镀上一层暖光,米白色的漆在金红的天色里泛着柔和的光。李朴快步上前拉开车门,手还特意挡在车门框上——怕阿莉娜低头时碰着额头,这是国内招待客人的习惯,他没想到自己会下意识做出来。阿莉娜弯腰坐进去时,鼻尖动了动——车厢里有淡淡的柠檬香,是刘景特意买的香薰,怕真皮座椅有味道。她系安全带时,指尖碰到了座椅侧面的储物袋,里面露着本斯瓦西里语词典,是李朴平时放在车上背单词用的。刚系好安全带,她就转头看向李朴,目光落在他握着方向盘的手上——李朴的手不算大,指关节因为经常搬工具有些粗,虎口处还有块淡淡的疤痕,是上次装空调时被螺丝划伤的。“仓库的事,虽说有转圜余地,但征管科的姆贝基是个认死理的。”她的声音又恢复了几分平静,却没了之前的疏离,“他去年刚从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毕业,学的就是税务专业,眼里只有法条,上次有个印度商人少报了两台冰箱,他硬是追着要罚五百万先令,最后还是我出面调解的。”她顿了顿,看着窗外路过的卖花小贩——小贩推着辆旧自行车,后座绑着个竹筐,里面装着白色的鸡蛋花,“他要是盯着你们少申报的二十七台记录不放,我也不好硬压,毕竟法条摆着,传出去对我影响也不好。”

李朴心里一动——这话里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姆贝基是她的下属,她要是真想压,一句话的事;现在特意提姆贝基“认死理”,还说“不好硬压”,就是在点他:事情能成,但需要“代价”来给她一个“台阶”,也给姆贝基一个“说法”。他发动车子时,特意轻踩油门,发动机的声音轻得像呼吸,没敢打破这份微妙的氛围。车载音响里还放着那首《姆万扎的风》,旋律慢得像淌水,非洲鼓的节奏藏在里面,不轻不重,刚好盖过车轮碾过碎石路的“沙沙”声。他没接话,只是伸手把空调调至24度——刚才在海边吹了风,怕阿莉娜着凉。又从储物格里拿出瓶矿泉水,拧开瓶盖放在她手边的杯架里:“妈妈,喝点水,清酒有点上头。”阿莉娜没说话,拿起矿泉水喝了一口,目光落在窗外的海面上——夕阳的光渐渐暗了,海水的颜色也深了些,远处的渔船亮起了灯,像浮在海上的星星。车厢里很静,只有音乐声和偶尔的海浪声,李朴能感觉到阿莉娜的目光时不时落在他身上,带着审视,却也带着几分探究——大概是在想,这个年轻的中国人,到底懂不懂这里的“规矩”。

车子刚拐过海边的弯道,远离了行人密集的区域,李朴突然轻踩刹车,停在了路边。路边立着棵巨大的猴面包树,树干粗得要三个成年男人手拉手才能抱住,树皮是灰褐色的,布满了深深的纹路,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枝叶伸得宽,像一把撑开的巨伞,挡住了大半的夕阳,树影落在车厢里,斑驳地晃着。李朴深吸了口气——他早上出门前,特意把准备好的信封放在了副驾的储物格里,米白色的信封,没有任何字迹,边缘被他用指甲压得平整,里面是一百张一万面额的先令,码得像块整齐的砖头,厚度和国内一万元人民币差不多,握在手里有扎实的质感。他怕在餐厅里给太显眼,怕在人多的路上给太冒失,这里刚好——猴面包树的影子挡着,路边没有行人,只有偶尔驶过的摩托车,不会有人注意。他侧过身,从储物格里拿出信封,指尖因为紧张有些发凉。信封的纸是他特意选的厚款,不会透光,也不会因为钱的重量变形。“妈妈,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他没看阿莉娜的眼睛,目光落在方向盘上的车标上,指尖捏着信封的棱角,轻轻递了过去,“您平时上班忙,要管那么多事,还要照顾家里的孩子——上次听您说儿子在上中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买点营养品补补身体。姆贝基那边,也麻烦您多费心,我们刚来坦桑,很多规矩不懂,这次确实是犯了错,以后肯定不敢了,实在是没别的办法了。”他的声音放得很低,带着点年轻人的诚恳,没有谄媚,也没有卑微,刚好是“求人体面”的分寸。

阿莉娜的目光落在信封上,停顿了两秒。她没马上接,只是端起矿泉水,又喝了一口,喉结动了动。李朴的心跳得有点快,手心沁出了汗——他怕她拒绝,怕她说“你这是干什么”,那场面就彻底僵了;也怕她面露不屑,觉得这点钱不够看。但阿莉娜什么都没说,放下矿泉水瓶时,伸手接过了信封。她的指尖微凉,碰到李朴指腹时,李朴下意识地松了手。信封在她手里,她捏了捏,大概是在判断厚度,然后抬眼看向李朴,嘴角的笑深了些,不再是之前的客气,多了几分了然和温和:“你们这些年轻人,在外面打拼不容易。我儿子比你小两岁,也在外面读书,我知道离家在外的难处。”她的声音很轻,却像块石头落进水里,让李朴彻底松了口气。她没再看信封,只是打开身侧的手提包——那是个黑色的皮质手提包,款式简单却质感很好,是意大利的小众品牌,李朴在达市的商场见过,价格不便宜。包里放着个皮质的钱包,翻开的笔记本上记着些待办事项,还有一支银色的钢笔,笔帽上刻着她的名字缩写。她把信封塞进手提包内侧的夹层里,拉上拉链时,发出“嗤啦”一声轻响,然后拍了拍包,像是在确认稳妥。“姆贝基那边我会打招呼,你放心。”她靠在椅背上,彻底放松了下来,目光又投向窗外的猴面包树,“这棵树有五十年了,我小时候来海边玩,它就这么粗,现在还是这么粗,猴面包树长得慢,却也活得久。”

“是啊,长得慢才扎实。”李朴顺着她的话接了一句,发动车子,“我送您回小区,这会儿晚了,路上车少。”阿莉娜没再说话,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的风景。夕阳彻底沉下去了,天边只剩一抹淡红,路边的铁皮房亮起了昏黄的灯,灯光透过窗户,映出里面的人影——有的在吃饭,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给孩子洗澡,都是些琐碎的烟火气。阿莉娜的目光落在那些窗户上,眼神柔和,李朴从后视镜里瞥见,她的手指在手提包的拉链上轻轻摩挲,像是在想家里的事。车子开得很稳,李朴没敢开快,怕颠得她不舒服。路过一个卖烤红薯的小贩时,阿莉娜突然说:“停一下。”李朴赶紧刹车,看着她下车,走到小贩的推车前,买了两个烤红薯,付了五百先令。回来时,她手里捧着热乎乎的红薯,递给李朴一个:“刚烤好的,甜得很,尝尝。”李朴接过红薯,烫得他赶紧换了个手,红薯的焦香裹着甜味飘进车厢里,驱散了清酒的余味。“小时候我妈妈经常给我烤红薯,”阿莉娜咬了一口红薯,嘴角沾了点焦黑,“在姆万扎的乡下,冬天冷,烤个红薯揣在怀里,暖手又暖心。”李朴也咬了一口,确实甜,带着点炭火的焦香,烫得他舌头都麻了,却舍不得吐——这口甜里,藏着的是关系的破冰,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

“姆贝基那边我会打招呼,明天你们去税务局找他,就说是我让你们来办补税手续的。”阿莉娜把红薯皮扔进车窗边的垃圾袋里,擦了擦手,“滞纳金按最低标准算,不会超过五万先令,他要是问起来,就说你们是初犯,已经主动整改了,我会跟他说清楚。”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以后报关的事,找个靠谱的货代,我认识一个印度货代,叫拉吉,做事很仔细,从来没出过纰漏,我把他的电话给你,你回头跟他联系。”她从手提包里拿出手机,是最新款的苹果手机,解锁后找到拉吉的联系方式,报给李朴,李朴赶紧掏出手机记下来,生怕漏了一个数字。“还有,”阿莉娜看着他,眼神严肃了些,“下次再进口货物,一定要提前跟税务局报备,哪怕是多报一点,也别少报,少报就是偷税漏税,被人抓住把柄,我也帮不了你。”李朴赶紧点头:“我们记住了,以后肯定注意,这次真是教训,以后再也不敢了。”阿莉娜笑了,拍了拍他的胳膊:“知道错就好,年轻人不怕犯错,就怕不认错。”车子很快就到了姆瓦纳小区门口,和海边的热闹不同,这里很安静,门口的门卫室亮着暖黄的灯,墙上画着彩色的涂鸦,画着坦桑的国旗和长颈鹿。

车子停在小区门口的停车位里,岗亭的保安看到阿莉娜,赶紧从门卫室里跑出来,立正敬礼——保安穿着灰色的制服,帽子戴得端正,敬礼的姿势标准,显然是经常给阿莉娜敬礼。阿莉娜推开车门,李朴赶紧下车帮她挡着车门,她弯腰下来时,整理了一下连衣裙的裙摆,红薯的甜味还沾在她的指尖。“别担心,这件事包在我身上。”她转头对李朴说,声音里满是笃定,“明天上午十点去税务局,找征管科的姆贝基,报我的名字就行。”她顿了顿,又说,“拉吉的电话我发你微信上了,你加他的时候备注我的名字,他会好好帮你办的。”李朴赶紧点头:“谢谢您,妈妈,今天真的麻烦您了,也谢谢您的烤红薯。”阿莉娜摆摆手,踩着平底凉鞋往小区里走,米白色的连衣裙在路灯下晃,像一朵飘在风里的云。保安跟在她身后,殷勤地帮她拉开小区的铁门,铁门“吱呀”一声响,阿莉娜回头又看了李朴一眼,挥了挥手,才走进楼道口——楼道口的灯亮了,映出她的身影,直到她的脚步消失在楼梯上,灯才灭了。

李朴坐在车里,没马上走。他掏出烟,点燃一根,深吸一口,烟味混着车厢里残留的红薯香和清酒香,格外提神。他看着小区门口的凤凰木,红花瓣落在地上,被风吹得滚了几圈,停在门卫室的门口。保安回到岗亭里,从窗户里探出头,对李朴笑了笑,还比了个“oK”的手势——大概是看阿莉娜态度好,知道事情成了。李朴也笑了,对着保安举了举杯里剩下的矿泉水。他靠在椅背上,看着夜空——星星已经出来了,很亮,比国内的星星亮得多,像撒了满夜空的碎钻,猎户座的腰带清晰可见。他想起刚才阿莉娜说的猴面包树,长得慢却活得久,突然觉得,他们在坦桑的生意,也像这猴面包树,一开始扎根难,甚至会遇到风雨,但只要守住规矩,攒下人情,总会慢慢站稳脚跟。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拉吉的电话号码已经存好了,备注是“阿莉娜推荐货代”。烟抽完了,他把烟蒂扔进车载烟灰缸里,发动车子往回开——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了地,连车轮碾过路面的声音,都觉得轻快了。

开车回院子时,天已经黑透了。路边的铁皮房亮起了昏黄的灯,有的窗户里飘出玉米粥的香——那是黑人家庭常吃的Ugali粥,混着豆子的味道;有的传来收音机里的足球赛解说声,解说员的声音激昂,偶尔夹杂着球迷的欢呼声;还有的传来女人的歌声,是坦桑本地的民谣,旋律悠扬。黑人小贩推着车卖炸香蕉,“玛莎玛莎”的叫卖声在夜里飘得远,车斗里的油灯亮着,映出炸香蕉金黄的颜色。路过米科切尼市场时,还能看到几个摊位没关门,老板坐在小马扎上,打着应急灯,卖着些零碎的日用品——肥皂、牙膏、电池,都是些刚需的小东西。李朴放慢车速,给一个过马路的黑人小孩让行,小孩手里攥着个破皮球,看到李朴的车,赶紧停下脚步,鞠躬说了句“谢谢先生”,才跑过马路。李朴笑了笑,想起白天阿莉娜给小女孩糖的样子——在这片土地上,善意从来都是相互的。

院子的铁门没锁,虚掩着,留了道缝,能看到里面的灯光。李朴推开门时,“吱呀”一声响,惊动了院子里的狗——那是条黄色的土狗,是他们刚搬来的时候捡的,取名叫“大黄”,平时拴在仓库门口看家。大黄听到动静,“汪汪”叫了两声,看到是李朴,又摇着尾巴凑过来,用头蹭他的裤腿。李朴摸了摸它的头,走进院子——芒果树下亮着盏应急灯,光线是暖黄色的,照在地上,映出斑驳的树影。张田和刘景蹲在铁架路上,面前摆着个掉了瓷的搪瓷盆,里面装着带壳的花生,花生壳散落在地上,堆了一小堆。地上还扔着几个啤酒瓶,是本地的“坦桑啤酒”,瓶身上印着长颈鹿的图案。听到大黄的叫声,两人同时抬头,眼神里满是期待,连手里的花生都忘了剥。

“成了?”张田先站起来,快步走过来,手里还攥着个没剥壳的花生,花生壳被他捏得变形了。他的头发有点乱,大概是等得着急,抓了好几回,身上还穿着白天的那件蓝色工装衬衫,袖口挽着,露出结实的胳膊。“看你这表情,应该是成了。”他上下打量着李朴,看到李朴手里攥着的手机,又看了看他轻松的神态,心里大概有了数。刘景也跟着站起来,手里的啤酒瓶差点掉在地上,他赶紧扶稳,快步走过来,眼睛瞪得圆,嘴唇动了动,却没敢先问——他大概是怕听到不好的消息,紧张得喉结都动了动。

阿莉娜摆摆手,踩着平底凉鞋走进小区,米白色的连衣裙在夕阳里晃,像一朵飘在风里的云。保安跟在她身后,殷勤地帮她开小区的铁门,她回头又看了李朴一眼,挥了挥手,才消失在楼道口。

李朴坐在车里,没马上走。他掏出烟,点燃一根,深吸一口,烟味混着车厢里残留的清酒香,格外提神。他看着小区门口的凤凰木,红花瓣落在地上,铺了层碎红,突然觉得,非洲的日子,就是这样,前一秒还在深渊边缘,后一秒就因为一个妥帖的“心意”,重回坦途。

开车回院子时,天已经黑了。路边的铁皮房亮起了昏黄的灯,有的窗户里飘出玉米粥的香,有的传来收音机里的足球赛解说声。黑人小贩推着车卖炸香蕉,“玛莎玛莎”的叫卖声在夜里飘得远。

院子的铁门没锁,虚掩着。李朴推开门,就看到芒果树下亮着盏应急灯,张田和刘景蹲在铁架路上,面前摆着个搪瓷盆,里面装着花生,地上扔着几个啤酒瓶。听到动静,两人同时抬头,眼神里满是期待。

“成了?”张田先站起来,快步走过来,手里还攥着个花生壳,“看你这表情,应该是成了。”

李朴点点头,走到芒果树下,接过张田递来的啤酒,仰头喝了一口,冰凉的酒液滑过喉咙,驱散了满身的疲惫。“成了。”他笑着说,“阿莉娜收了东西,说明天让我们去找姆贝基办补税,滞纳金就五万先令,合人民币一百四十多块。”

“真的?!”刘景一下子跳起来,手里的啤酒瓶差点掉在地上,“八十七万的罚款,就这么解决了?”

“嗯。”李朴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从结账时的小费,到阿莉娜暗示姆贝基难搞,再到车上递信封的细节,都讲得清清楚楚,“吃饭花了二十万先令,信封里塞了一百万,总共一百二十万,合人民币三千五百多块。”

刘景蹲回地上,捡起个花生剥了,放进嘴里,嚼得“咯吱”响,脸上的愁云全散了,只剩下释然:“三千多块?值!太值了!要是真罚三亿,我们这半年就白干了,还得倒贴钱。”

“小李,你做得很好。”张田拍了拍他的肩,语气里满是认可,“遇事不慌,懂得看眼色,还知道拿捏分寸。换了老刘去,估计又得跟人吵起来,事情只会更糟。”

“我也是运气好,阿莉娜还算讲道理。”李朴谦虚地笑了笑,“主要是她本来就没真想罚我们,要是真想罚,再怎么送东西也没用。她就是想给我们个教训,让我们以后懂规矩。”

“规矩这东西,在非洲就是人情。”张田叹了口气,喝了口啤酒,“我们刚来的时候,不懂这些,吃了不少亏。上次给工地送空调,没给工头塞钱,他故意说我们的空调型号不对,耽误了三天工期。这次小李你算是把人情这门课学明白了。”

刘景也跟着点头:“以前我总觉得,做生意靠产品硬就行,现在才知道,在海外,产品硬只是基础,人情才是通行证。小李,这次多亏了你,要是我去,肯定搞砸了。”

李朴没说话,只是看着芒果树。应急灯的光落在树叶上,投下斑驳的影子,风一吹,影子晃悠悠的。他想起刚到坦桑的时候,连斯瓦西里语的“你好”都不会说,买东西要靠手比划;想起第一次陷车,工人们满身泥水帮着抬车;想起寺庙里的和尚,还有那些黑人小孩;现在又想起阿莉娜,想起那个装着一百万先令的信封。

这些细碎的片段,像珠子一样,串起了他在非洲的日子。有苦,有难,有委屈,却也有温暖,有转机,有踏实。他突然觉得,所谓的“规矩”,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你懂我的难处,我敬你的体面,彼此让一步,路就好走了。

“明天我和你一起去税务局。”张田的声音拉回了他的思绪,“老刘留在家里看仓库,别再出什么岔子。办完事我们去码头买条鱼,晚上煮鱼汤,好好庆祝一下。”

“好。”李朴点头,又喝了口啤酒。冰凉的酒液裹着花生的香,在嘴里散开,心里满是踏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