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华娱:5岁出道,养活整个公司 > 第171章 新光戏院的特殊之夜

7 月 26 日,香江的夏夜弥漫着潮热的气息,北角英皇道上的新光戏院大剧场却热闹非凡。

这座于 1972 年开幕,素有 “香江粤剧殿堂” 之称的老牌戏院,在此时成为了电影爱好者们心中的焦点。

戏院外,霓虹灯闪烁,五彩斑斓的灯光交相辉映,将整个街道都映照得如梦似幻。

在这繁华的夜景中,“红楼梦”三个鎏金大字高高悬挂,在夜幕中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这部电影的独特魅力。

“咦,你看那边,徐老怪和许安华竟然也来看李默然的红楼梦!”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声惊叹。

众人纷纷顺着声音的方向看去,只见那两位知名导演正并肩走在戏院门口,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神情。

“不止他们呢,你再看,夏萌、石惠、傅器这三个大明星也都过来看电影了!”又有人喊道。

一时间,众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那几位明星身上,他们或谈笑风生,或低声私语,显然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兴趣。

“李默然虽然是第一次做导演、第一次做主角,但他的红楼梦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能让这么多重要人物都一起来看吗?”有人疑惑地问道。

“嘘,别说话,其实这部电影隐藏了许多东西,我可是看了三遍才看出来的。”旁边一个人神秘兮兮地说。

“别瞎说了,红楼梦不就是讲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那点事吗?还能有什么隐藏的东西?”另一个人不以为然地反驳道。

“以你的智商,我很难跟你讲明白。这样吧,如果你能看出电影里的三个地方的隐喻,你的电影票我包了!”第一个人挑衅地说。

“一言为定!”第二个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当晚,一群特殊的观众悄然入场,他们的出现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人们纷纷猜测着这些人的身份和他们来看这部电影的原因,而那部神秘的《红楼梦》,也在众人的期待中缓缓拉开了帷幕。。

徐科,这位被影坛尊称为 “徐老怪” 的鬼才导演,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武侠电影风格闻名遐迩,如《蝶变》《鬼马智多星》等作品,早已成为影史经典。他身形矫健,眼神中透着对电影艺术的执着与敏锐,低调地走进戏院,找了个角落坐下。

紧随其后的是许安华,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作品如 “越南三部曲”——《来客》《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深刻刻画了越南华侨的悲剧生活,以独特的视角和人文关怀在影坛独树一帜。她气质温婉,却又带着知识分子的坚毅,与徐克轻声交谈着,一同期待着这场电影盛宴。

而夏萌、石惠、傅器三位以前的大明星的出现,更是让现场气氛热烈起来。

影迷们纷纷投来好奇与兴奋的目光,小声地议论着。

夏萌以其清新脱俗的形象和出色的演技在影坛崭露头角。

石惠则凭借多部深入人心的作品,成为了观众心中的实力派演员。

傅器也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喜爱。他们此次前来观看这部《红楼梦》,无疑让这部电影的关注度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在众人的期待中,放映机的光束投射在银幕上,发出 “滋滋” 的细微声响,仿佛在为这场跨越文学与历史的光影盛宴奏响序曲。

电影开场,熟悉的《红楼梦》旋律响起,将观众们带入了那个如梦如幻的大观园世界。

然而,对于在场的许多资深电影人和敏锐的观众来说,他们隐隐感觉到,这部电影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一场银幕内外的双重隐喻解谜之旅,就此悄然开启。

当电影的镜头缓缓推进到黛玉葬花的场景时,全场观众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沉浸在了那个诗意的世界之中。

徐科在观影时所惊叹的 “水墨画质感”,在此刻达到了极致。

镜头从黛玉荷锄独行的远景切入,画面中,淡粉色的桃花瓣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飘落,与黛玉身后那几竿淡青的竹枝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疏密有致、意境深远的画面。

远处,青山隐隐,绿水悠悠,若隐若现的飞鸟在天际划过,发出清脆的啼鸣,那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黛玉口中吟诵的《葬花吟》交织在一起,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东方韵味的诗意世界。

随着镜头的拉近,黛玉那柔弱的身影逐渐清晰起来。她身着一袭素色的罗裙,裙摆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摆动,如同一朵在风中摇曳的百合。她的脸庞略显苍白,眼神中却透着一种坚韧与执着。

当她俯身收集落花时,镜头特意定格在她鬓角的汗珠与花瓣上的露水,那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是生命的泪滴,将个体的伤春悲秋与自然的生命循环悄然勾连。

此时,黛玉手中的花锄、花囊和花帚,不再仅仅是简单的道具,而是成为了她与自然对话的媒介,她用这些工具,为那些即将消逝的生命举行了一场庄重而又充满诗意的葬礼。

然而,令徐克困惑不已的 “粉红色雪花”,却在这个看似浪漫的场景中,成为了一个极为醒目的存在。

这些雪花,在飘落的过程中,与花瓣相互交织,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又诡异的色彩。

起初,观众们或许会以为这只是导演为了营造氛围而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但随着剧情的推进,结合石惠与傅器之前的对话,大家逐渐意识到,这些看似浪漫的意象,实则是导演李默然埋下的一个深刻的历史隐喻。

这些飘落的花瓣,如同无辜的百姓,在历史的洪流中,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任人宰割。

而那泛着血色的粉红雪花,正是史书所载 “积尸如山,血流成河” 的诗意化表达。当雪花与花瓣共同覆盖在刻有 “扬州”“嘉定” 等字样的木牌上时,镜头完成了从文学意境到历史控诉的陡然转向。

所谓 “葬花”,不再仅仅是林黛玉对落花的怜惜,更是为百万在明末惨案中丧生的亡灵举行的集体公祭。

在黛玉葬花场景中,除了那令人费解的粉红色雪花,还有一样道具成为了影片隐喻的关键 —— 红色木牌。

这些木牌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一开始,观众或许会将其视为影片中大观园场景的普通装饰,或是《红楼梦》故事里的某种文学符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