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华娱:5岁出道,养活整个公司 > 第122章 惊掉下巴的北影厂人

燕京冲印厂的大门是朱红色的,上面钉着铜铆钉,推开时发出 “吱呀” 的厚重声响。

李默然走进厂区,就闻到一股淡淡的药水味 —— 是显影液的涩味,混着胶片的塑胶味,在空气里弥漫着。

冲印车间里,几台老旧的显影机嗡嗡作响,绿色的指示灯一闪一闪,照在操作台上的胶片上,泛出幽蓝的光。

“李导,您来了。” 负责冲洗的老张迎上来,手里还拿着个搪瓷杯,杯壁上印着 “劳动最光荣” 的红字,“原底已经准备好了,就等您来盯着。”

李默然走到显影机旁,看着操作台上卷成筒的胶片 —— 是昨天刚从剧组运过来的,黑色的胶片上还带着点灰尘。“温度控制在多少?” 他问。

“20 度,误差不超过 0.5 度,您放心。” 老张指着显影机上的温度计,“显影时间定的是 4 分 30 秒,跟您说的一样。”

李默然点点头。他知道,原底是唯一的原始素材,一步错就全完了 ——80 年代的胶片技术不像后来,没有备份,没有修复软件,只能靠人工把控。

他盯着显影机的窗口,看着胶片慢慢从透明变成浅灰色,再变成深灰,直到画面渐渐清晰:是 “黛玉葬花” 的场景,陶荟敏穿着素白的裙子,蹲在桃花树下,手里捧着落花,眼神里的愁绪透过胶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停。” 李默然喊了一声。老张立刻按下停止键,戴着乳胶手套的手小心翼翼地把胶片取出来,放进定影液里。

“这一步最关键,温度高一点,画面就糊了;时间短一点,颜色就浅了。” 李默然看着胶片在定影液里慢慢稳定,“幸好你们经验足。”

原底冲洗完,接下来就是翻印工作样片。

老张把原底放进翻印机,出来的是淡黄色的正片胶片 —— 成本比原底低多了,就算剪坏了也不心疼。

李默然拿着样片对着灯光看,画面里的亭台楼阁、人物表情都很清晰,心里松了口气。

同期录音的磁带早就运过来了,技术员正把磁带转录到磁性声带上。

磁带转动的 “滋滋” 声和声带的 “沙沙” 声混在一起,李默然站在旁边,听着陶荟敏的台词从喇叭里传出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声音柔中带愁,跟画面里的黛玉正好契合。

“声画同步没问题吧?” 他问技术员。

“没问题,时间码都对好了,您看。” 技术员指着屏幕上的数字,“样片走一秒,声带也走一秒,错不了。”

接下来就是剪辑了。80 年代的剪辑设备很简陋,没有电脑,没有非线性剪辑软件,只能靠手工。

李默然坐在剪辑台前,台上铺着白色的台布,放着一把银色的刀片、一卷透明胶带,还有几盘样片。

他拿起样片,对着灯光仔细看,手指在胶片上比划着,然后用刀片轻轻一裁 ——“咔嚓” 一声,胶片断成两截。

“李导,您这剪得也太快了吧?” 旁边的剪辑师小王看得咋舌,“我剪一场戏都得琢磨半天,您这看一眼就下刀?”

李默然把剪下来的胶片用胶带粘在另一截上,头也没抬:“脑子里有画面,知道哪段该留,哪段该剪。”

他手里的动作没停,剪的是 “宝玉挨打” 那场戏:先给贾政的怒容一个特写,再切到宝玉的挣扎,然后是贾母赶来的全景,镜头衔接得丝毫不差。

小王凑过去看,发现每一刀都剪在镜头转换的节点上,没有一点多余。

傅正亿也来了 —— 他是北影厂的老剪辑师,剪过《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算是行业里的泰斗。

他站在李默然身后,看着他手里的刀片上下翻飞,眼睛都直了。

“默然小同志,你这剪辑节奏…… 太准了。” 傅正亿指着台上的样片,“‘宝黛读西厢’那场戏,你从黛玉的侧脸切到西厢记的书页,再切到宝玉的笑,这转场比我剪的都自然。”

李默然笑了笑,把粘好的胶片放在放映机上试放:“我就是跟着脑子里的画面来,想到哪剪到哪。”

从上午一直剪到下午,中间只停了 25 分钟 ——10 分钟去了趟厕所,15 分钟吃了碗老张泡的方便面。

等最后一刀剪完,傅正亿看了看表,忍不住惊叹:“两个小时零五分钟,你居然把整部戏的样片都剪完了!我剪一部戏最少得半个月,这差距……”

李默然伸了个懒腰,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暗道:“手工剪辑就是费劲儿,要是有电脑就好了。”

他拿起剪好的样片,“接下来是配光,得调整颜色,比如‘黛玉葬花’那场,色调要偏冷,突出愁绪;‘宝玉大婚’那场,色调要暖,显得热闹。”

配光也是个细致活,李默然盯着配光机,一点一点调整参数。

直到傍晚,才把所有镜头的颜色都调好。他看着屏幕上的画面,满意地点点头 —— 黛玉的白衣更显素净,宝玉的红袍更显鲜亮,大观园的花草也透着灵气。

“配乐的事,我就帮不上忙了。” 李默然跟赶来的胡奇明说,“脑子里没有合适的旋律,总不能瞎编。”

胡奇明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小子能把导演、主演、剪辑都包了,已经够吓人了。配乐的事交给我,我让下面的人找黄酩来做 —— 他写的《小花》《庐山恋》的配乐,那可是一绝。”

三天后,燕京冲印厂的小放映厅里坐满了人。胡奇明坐在第一排,旁边是副厂长马秉力、赵绍义,还有傅正亿。李默然坐在最后一排,看着工作人员把胶片装进放映机。

灯光暗了下来,放映机发出 “咔哒咔哒” 的声音,光束从后面射过来,落在前方的白布上。

画面亮起 —— 先是 “红楼梦” 三个烫金大字,然后是大观园的全景: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红花间,溪水潺潺,鸟儿鸣叫。接着,宝玉穿着杏色长袍从月亮门里走出来,眼神灵动,嘴角带笑。

两个小时里,放映厅里很安静,只有画面里的台词和音效。有人悄悄擦眼泪 —— 是看到 “黛玉焚稿” 那场戏,陶荟敏饰演的黛玉躺在床上,手里捏着烧了一半的诗稿,眼神里的绝望让人心疼。

当最后一个画面消失,灯光亮起时,胡奇明第一个站起来鼓掌,巴掌拍得通红。

马秉力跟着站起来,声音都有点抖:“天才!真的是天才!这戏拍得,比那些拍了半年的都好!”

赵绍义凑到胡奇明身边,眼睛瞪得溜圆:“厂长,这…… 这真的是李默然拍的?他才多大啊,二十出头吧?”

“废话!” 胡奇明白了他一眼,“你见过哪个导演能把‘宝黛’演得这么活,还能把剪辑做得这么顺?也就他了。”

傅正亿走到李默然身边,手里还拿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剪辑的节点:“默然小同志,你跟我说说,‘黛玉葬花’那场戏,你怎么想到从落花切到黛玉的眼泪?还有‘宝玉挨打’,你把贾政的怒容和贾母的心疼交叉剪辑,节奏把握得太准了!”

“就是脑子里有画面。” 李默然笑着说,“拍的时候就想好了怎么剪,所以剪的时候就快。”

“唉,我剪一部戏得半个月,你两个小时就搞定了,还不算去厕所的时间。”

傅正亿摇摇头,一脸感慨,“马厂长说你剪了两个小时零五分,那 25 分钟是耽误在开机和去厕所,这要是不耽误,还能更快?”

马秉力接过话茬:“可不是嘛!我在旁边盯着来着,他剪的时候连犹豫都不犹豫,刀片下去就准了,粘的时候也快,跟变魔术似的。”

赵绍义看着李默然,眼神里全是佩服:“导演、主演、剪辑,你一个人顶三个人用。幸好配乐你没抢,不然黄酩都得失业。”

“我也想抢啊,可没那本事。” 李默然摊摊手,“《红楼梦》的配乐得有古韵,我没那文化底蕴,写不出来。还是让专业的来。”

胡奇明哈哈大笑:“写不出来就对了!你要是连配乐都会,我真得怀疑你是不是从未来穿过来的了。”

众人都笑了,放映厅里的气氛格外热闹。

“行了,剩下的事就交给我们吧。” 胡奇明拍了拍李默然的肩膀,“我让人把片子送审,等确定了上映时间,第一时间通知你。”

李默然点点头:“那我就先回羊城了,剧组还有些收尾的事要处理。”

他走后,赵媛凑到胡奇明身边,小声说:“厂长,谢导那边…… 还没说红楼梦杀青的事呢。”

胡奇明一拍脑袋,脸色顿时变了:“你怎么还没说?谢导盼着拍红楼梦盼了多少年,现在让李默然给拍了,他要是知道了,万一再犯脑溢血怎么办?”

赵绍义赶紧说:“先瞒着吧,等他身体好点再说。对了,这戏花了多少钱?我看场景、道具都挺精致的,怎么也得几百万吧?”

赵媛伸出两根手指,晃了晃。

“两千万?” 赵绍义瞪大了眼睛,“这么多?”

赵媛摇摇头。

马秉力凑过来:“两百万?这也不少了,毕竟拍了一个多月。”

赵媛还是摇头,声音不大却很清晰:“二十万。”

“什么?二十万?!” 胡奇明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手里的茶杯都晃了晃,茶水洒出来一点,“你没骗我吧?就这画面,这阵容,还有大观园的那些场景,怎么可能只花二十万?”

“场景是借的大观园遗址,没花钱。” 赵媛解释道,“胶片花了三万,演员片酬加起来五万,道具、服装加起来七万,剩下的五万是伙食费和交通费。总共算下来,就是二十万。”

胡奇明愣了半天,才叹了口气:“这也太省钱了!要是多几个像李默然这样的导演,咱们北影厂一年能多拍多少戏啊!”

众人都点点头,眼里全是赞同。二十万在 80 年代的电影界,连建造一个像样的场景都不够,可李默然却用这点钱,拍出了一部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的《红楼梦》。

放映厅外的夕阳正浓,把朱红色的大门染得通红。胡奇明看着手里的胶片盒,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这戏上映后,肯定能火,而且争议非常大,里面太多隐喻了,不知道里面的人会不会看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