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华娱:5岁出道,养活整个公司 > 第10章 产能问题

华娱:5岁出道,养活整个公司 第10章 产能问题

作者:桃浦丝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9 13:34:12

1979 年,开放的春风正徐徐吹遍华夏大地,各行业都在时代的浪潮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电子工业领域,无线电厂凭借着自身深厚的技术底蕴和敢为人先的精神,肩负起了开拓国内收录机市场的重任。

彼时,国外的收录机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无线电厂的科研团队深知,唯有自主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们日夜坚守在实验室和生产车间,查阅大量国内外技术资料,不断进行技术攻关。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终于成功设计并生产出国内第一台收录机。

这台收录机的诞生,在国内引起了轰动。它的外观设计虽然还带着几分质朴与厚重,但却承载着中国电子工业自主研发的希望。

其技术性能也达到了当时的较高水平,能够稳定地进行录音和播放功能,音质清晰,操作相对简便,满足了广大消费者对高品质音频设备的需求。

它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更为后续国内音像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成为了国内电子工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激励着更多国内企业投身于自主研发的道路。

尽管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无线电厂在当时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大框架下,企业的生产运营受到诸多限制。

在产能方面,无线电厂尚处于生产线调试和技术转化的初级阶段,距离实现大规模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工厂里仅配置了 2 条简易磁带生产线,这些生产线设备简陋,技术水平有限,每条生产线的日产量仅在 2000 - 6000 盒之间。如此低下的产能,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对磁带日益增长的需求。

财政压力也成为了压在无线电厂身上的一座大山。

全厂拥有 1200 - 1500 名员工,他们的工资、福利等各项开支全依赖单位财政拨款。然而,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单位的财政资源也十分有限,这使得无线电厂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

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厂领导常常需要为了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而四处奔波,但往往收效甚微。

生产资源调配的受限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原材料的采购、设备的更新等都需要层层审批,流程繁琐,效率低下。

这导致企业在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时,无法及时做出调整,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在这样的体制枷锁下,无线电厂虽有技术优势,却难以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运营举步维艰 ,急需寻求新的发展出路。

这天,无线电厂李厂长正对着产能报表发愁,办公室外突然传来喊声:“李厂长!李强又来寻您了!”

“让他进来。” 李厂长揉了揉眉心。

没一会儿,李强提着两袋水果走进来,脸上堆着笑:“叔,今天来谢您的,这点小意思您收下。” 说着,他悄悄递过去一叠 “大团结”—— 李厂长扫了眼,约莫二十来张,忙接过来塞进内兜,压低声音:“下次别在这儿搞这些,直接去家里不行?幸好这会儿没旁人。”

“嘿嘿,下次肯定注意。” 李强话锋一转,“叔,这次来是正经下单的:30 万盒磁带,5 万张黑胶唱片,您得帮我灌。”

李厂长一听就急了:“胡闹!这成本都得 50 万,你有这么多钱?去年过年帮你私下灌的那几万盒,就有人往上面递小纸条,要不是你及时‘补了诚意’,我这厂长位置早坐不稳,得回车间管机器了!”

“哪个缺德的告密?” 李强骂了句,“厂没亏一分钱,大家还能多赚点,凭什么眼红?”

“还能凭什么?‘患寡不患均’呗。” 李厂长叹了口气,“当初就找了几个熟人帮忙,谁知道你后来给了钱?没沾着光的人知道了,能不闹吗?”

“行吧,这次肯定不让叔难办。” 李强掏出一张纸递过去,“我跟单位申请过了,这是批准条,您尽管安排生产。再说了,厂里工人这不也闲得慌?我前几天还看见几个熟人在外面摆小吃摊呢。”

李厂长接过批准条一看,还真是单位盖了章的,悬着的心放下了:“行,我马上安排。不过灌这么多,你卖得出去?”

“您放心,我找了老叶,让他帮着卖到其他省份,每盒给他 1 分钱抽佣。”

“叶家?怎么不找许家?”

“许家也就在羊城有点能耐,还不如我们李家。老叶不一样,其他省都有人卖他面子。”

李厂长点点头:“那成,5 万张黑胶 10 天后拿货,30 万盒磁带得等 2 个月 —— 厂里就两条线,慢得很。”

“2 个月?也太慢了!” 李强皱起眉。

“没办法。” 李厂长摊摊手,“磁带灌制得走母带制作、涂布、复录、包装一套流程,两条线满负荷转,一天最多 1 万盒,急不来。”

“行吧,那先各灌 1 万,我大后天来拿,先在羊城铺货。”

“嗯,我让工人盯紧点。”

羊城街头的 “音乐热潮” 与工厂外的 “抢货大战”

一周后,羊城的热闹地段彻底被两首歌 “承包” 了 ——《踏浪》的明快节奏一飘出来,连路边摆摊的都忍不住跟着晃头。

《童年》更火,整盒磁带里的歌像长了腿,钻进了大街小巷,连小学生都能哼几句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这股热潮引来了不少外地老板 —— 他们是来羊城做生意的,一听见这歌就动了心思,纷纷找去 “新世代影音公司” 想批发磁带,可公司大门天天关着。

不是老板耍大牌,是李强根本没空守店。他天天扎在无线电厂的生产车间里,盯着磁带从生产线下来,连擦汗的功夫都没有 —— 厂里每天产出的 1 万盒磁带,刚运到厂门口,就被等着的商家围上来抢,手慢一点都拿不到。

这天,一个肩宽背厚的汉子掀着车间门帘闯进来,一看见蹲在地上打包的李强,嗓门就提了起来:“阿强!你可让我好找!”

李强抬头一看,是老叶,赶紧直起身:“哟,你怎么来了?”

“还好意思问?” 老叶叉着腰,“我们说好的,你让我把磁带运作到其他省份,这都多久了,我一盒货都没拿到!”

“大哥,我也急啊!” 李强抹了把汗,“你看这生产线,两条线满负荷转,一天就 1 万盒,刚出来就被抢光了。我公司门口也围着一堆商家,天天拍门要货,我都快顶不住了。”

“玛德,原来是这帮人抢了我的货!” 老叶眼睛一瞪,“敢断我财路?我叫人把他们赶跑!”

“别别别,和气生财!” 李强赶紧拉住他,“工厂就这点产能,这几天能出 10 万盒,已经是极限了。不过…… 你要是能说动其他工厂帮忙灌制,将来生产的磁带,全让你运作,怎么样?”

老叶愣了愣:“其他工厂?你是说那些集体所有制的厂子?”

“对,比如太平影音公司,还有其他小厂。” 李强说,“哪怕每个厂一天只灌几百盒,多凑几个厂,一天也能出几万盒。”

老叶摸了摸下巴,没立刻答应。

李强见状,赶紧补了句:“你知道太平影音给吕古一灌的《乡恋》吗?”

“废话!我可是追着时尚走的人,能不知道?” 老叶撇撇嘴,“不过燕京那边对这歌意见大得很,说是什么‘靡靡之音’‘黄色歌曲’,《燕京音乐报》《百姓音乐》都登文章批评她,还把吕古一叫成‘内地李丽君’,嫌她唱得太柔。”

“这么狠?我觉得挺好听的啊。” 李强咂咂嘴,话锋又转,“但你知道吗?《乡恋》现在已经卖了 500 万盒磁带了。”

“五、五百万盒?!” 老叶眼睛一下子瞪圆了,“阿强,你没跟我开玩笑吧?”

“骗你干嘛?你去问太平影音的人就知道了。” 李强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想想,我这盒《童年》里的歌,比《乡恋》还抓耳,将来要是卖 1 千万盒,你抽 1 分钱一盒,就是 10 万!”

“10 万?!” 老叶的声音都有点抖,他盯着李强,猛地拍了下大腿:“干!这活儿我干了!走,母带呢?我们现在就去其他厂谈!”

“不用,我信得过你。” 李强从包里掏出 10 盒磁带,“这是次母带,音质跟母带一样,你拿去给他们灌。放心,后面我还有更多专辑出来,少不了你的好处。”

“哈哈哈,阿强你够兄弟!” 老叶抓过磁带,转身就往外跑,“我这就去谈,保证尽快出活!”

瓶颈下的希望:一条新增的生产线

老叶走后,李厂长端着搪瓷杯走过来,看着李强:“强子,你就这么信得过他?”

李强笑了笑:“他又不姓李,是想赚这一次的钱,还是想长期跟着我赚,他心里有数。”

“屁,就你那点心思我还不知道?” 李厂长戳了戳他,“你哪有那么多本钱压货?在我这儿,看你爸的面子,能让你先拿货后结账;到了别的厂,人家可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可得悠着点。”

“嘿嘿,还是叔了解我。” 李强挠了挠头,又问,“对了叔,单位那边肯不肯多设几条生产线啊?”

李厂长叹了口气:“只肯加一条,再多就不行了 —— 还不是怕担风险,讲业绩。你看这几天,光靠这两条线就进了 10 万,要是能多来几条,一个月赚 100 万都不是梦。”

“船大难调头,没办法。” 李强耸耸肩,转身扛起五个装满磁带的箱子,“我先去给外面的商家交货,晚了又该催了。”

车间里的机器还在嗡嗡转,磁带从生产线下来的声音,混着外面商家的谈笑声,像一首特别的 “时代小调”——无线电厂和李强这样的 “弄潮儿”,正踩着困境往前闯,而更多关于 “突破” 与 “希望” 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