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症候群的余波还未完全平息,新的数据已经让基地再次忙碌起来。全球监测网络显示,心琥珀碎片的存在远不止第七区——从北极冰原到热带雨林,从深海沟壑到沙漠深处,能量信号如同星火般散布在整个星球。
“就像一场宇宙级的撒糖仪式,”沈曼歌看着世界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光点,“只不过这些‘糖粒’可能会要人命。”
林默调出详细数据:“最麻烦的是这些碎片的表现各不相同。有些在帮助植物生长,有些在引发地质变动,还有几个...似乎在试图和当地生物融合。”
全息影像展示出几个典型案例:阿拉斯加的麋鹿角上结晶出心琥珀,开始发光;撒哈拉的沙丘自动排列成复杂图案;甚至大堡礁的珊瑚也在以异常速度增生,形成类似心琥珀的结构。
“它们在适应环境,”艾拉通过远程连接加入会议,“或者说,在改造环境以适应自己。”
小敏正趴在世界地图上,用小手指点着几个特别亮的区域:“这里,这里,还有这里...它们在唱歌,但是调子不一样。”
最紧急的警报来自南极监测站:一个心琥珀碎片群正在加速冰层融化,可能引发海平面急剧上升。
“我们必须行动了,”林默做出决定,“建立全球响应网络,分类处理这些碎片。”
于是,“碎片搜索行动”正式启动。但第一个问题就难住了他们:如何同时处理全球各地的危机?
解决方案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提议。叶晴建议联合国际特别事务处理局——一个她曾经合作过的跨国组织。
“他们专门处理‘异常事件’,有全球部署能力,”她解释,“但需要证明这不是威胁,而是合作机会。”
证明方式很特别:让小敏直接与事务局高层“对话”。不是用语言,而是用心琥珀能量的共鸣。
视频会议上,当小敏展示如何与碎片和平沟通时,屏幕那头的将军们目瞪口呆。更令人惊讶的是,会议室内的电子设备开始与她的能量共振,投射出绚烂的光影。
“好吧,”事务局总干事最终开口,“我们加入。但有个条件——我们要派观察员。”
于是基地迎来了一批新面孔:美国的战术专家、俄罗斯的地质学家、日本的科技顾问,甚至还有位印度的瑜伽大师——他说能感应到能量流动。
语言障碍?不存在的。觉醒装备们自愿担任翻译官,嗡嗡先生甚至开发出实时翻译功能,虽然偶尔会把专业术语翻成菜谱内容。
第一次联合行动目标是南极。团队由多国专家组成,带着特制的 containment 设备。但到达现场后,他们发现情况比预期复杂:碎片不是单纯在融化冰层,而是在建造某种结构——一个巨大的心琥珀水晶宫,里面似乎冻结着古代生物。
“它们在...保存生命?”俄罗斯地质学家惊讶地发现,被冻结的生物都处于某种休眠状态,生命体征完好。
小敏与碎片沟通后得知真相:这些碎片感知到气候剧变,在试图保护濒危物种。但方法过于激进,反而造成了危险。
解决方案出人意料地优雅:瑜伽大师教碎片们“温和的方法”,日本科技顾问提供低温保存技术,美国专家负责整体协调。最终,碎片学会了更安全的方式,甚至主动帮助科研团队建立了一个超级保育基地。
首战告捷,但第二个挑战接踵而至:撒哈拉的碎片正在导致沙丘形成某种能量矩阵,干扰全球通讯。
非洲行动组立即出发。到达后他们发现,碎片不是在破坏,而是在尝试“联网”——它们想把所有碎片连接成全球能量网络。
“互联网的晶体版?”沈曼歌调侃道,“网速怎么样?”
这次的问题更棘手:碎片不理解现代科技,它们的“联网”尝试正在导致卫星失灵、电网故障。
解决方案来自碎片自身。在小敏的引导下,它们与当地游牧民族合作——这些民族世代传承着与自然沟通的智慧。结果是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生态互联网”:利用心琥珀能量传输信息,但不干扰现有科技。
最有趣的插曲发生在亚马逊雨林。那里的碎片与植物深度融合,创造出了会走路的树、会发光的蘑菇、甚至还有能唱民歌的食人花(后来证明只是喜欢模仿声音)。
当地部落最初很恐慌,直到发现这些“变异植物”在保护雨林免受非法砍伐。现在他们称碎片为“森林之灵”,甚至举行了祭祀仪式。
“文化融合的速度比预期快多了。”人类学家兴奋地记录着一切。
但并非所有行动都顺利。太平洋深处的碎片群拒绝沟通,正在引发一系列海底地震。深海行动组屡次尝试都失败,最先进的潜艇差点被心琥珀结晶困住。
转机来自一个意外:潜艇上的一位海洋生物学家无意间哼起古老的航海歌谣,碎片竟然产生反应。原来它们被某种鲸歌吸引,误以为那是沟通尝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