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的成功,如同在青岚州这辆高速奔驰的马车上又加上了一对风驰电掣的翅膀,极大地提升了信息流转的速度。州府与各县、各要塞之间的联络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政令通达,军情速递,商讯往来,无不享受着这“千里传音”带来的红利。青岚州的内部运转效率,再次跃升了一个量级。
然而,沈逸并未满足于此。在他的蓝图中,蒸汽机固然是伟大的突破,驱动了工厂、船舶,但其固有的缺陷——体积庞大、效率相对低下、启动缓慢——也制约着更精妙、更强大机械的诞生。他知道,想要真正引领时代,必须点燃下一颗,也是工业革命最核心的引擎——内燃机。
这一日,州衙书房内,沈逸摊开了一叠全新的设计草图。不同于蒸汽机复杂的锅炉、活塞、连杆系统,这些图纸上的结构显得更加紧凑、精悍。围在书桌旁的,除了几位核心夫人,还有格物院机械学方面最顶尖的几位大匠和学子。
“诸位,蒸汽之力,已让我青岚州初具峥嵘。”沈逸手指点着图纸上那个核心的气缸结构,“然,欲要行得更远,飞得更高,载得更重,我们需要更澎湃、更直接的动力之源!此物,我称之为——内燃机!”
“内燃机?”众人皆露疑惑之色。柳书瑶敏锐地捕捉到关键:“夫君,顾名思义,莫非是……在机器内部燃烧?”
“正是!”沈逸赞许地点头,“与蒸汽机外燃加热水不同,内燃机是将燃料(如汽油、柴油)直接注入气缸内部,点燃爆炸,推动活塞做功!其效率远超蒸汽机,体积更小,功率更大,响应更快!”
他详细解释了四冲程(吸气、压缩、做功、排气)的基本原理,尽管只是理论框架,但其构思之精妙,思路之超前,已然让在场的工匠和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又感到匪夷所思。
“先生,这……这在气缸内点火爆炸,如何控制?不会炸开吗?”一位年轻学子颤声问道,这想法太过大胆。
“燃料从何而来?如何确保稳定点燃?”另一位大匠也提出质疑。
苏小蛮倒是听得眼睛发亮:“在铁罐子里点火炸?听着就带劲!要是能装在船上车上,岂不是跑得飞快?”
宁清漪柔声道:“夫君此想,实乃天马行空,然其中艰险,恐非常人所能想象。”
楚潇潇则默默记录着要点,思考着燃料来源和保密问题。
芸娘更关心操作的安全性。
婉儿和秀儿已经开始小声讨论需要打造何等精密的零件。
沈逸深知内燃机的复杂度远胜蒸汽机,涉及材料、精密加工、化油(或燃油喷射)、点火 timing 控制等一系列难题。但他有信心,以青岚州目前积累的冶金、加工和研发能力,至少可以尝试制造出一台原理验证性的原型机。
“知其不可而为之,方为开拓!”沈逸目光扫过众人,充满激励,“蒸汽机之初,不亦如此?今日我等已有基础,何惧一试?成立‘内燃机攻关小组’,我亲自牵头,集中全州最优之工匠,调配一切所需资源!我们要点燃的,不仅是这台机器,更是我青岚州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沈逸的强力推动下,一场比研制蒸汽机时更为艰难、也更为激动人心的科技攻坚战,再次在青岚州打响。
新的实验室被设立在南山重工业区深处,戒备森严。攻克的重点难题层出不穷:
· 燃料:此时尚无现成的汽油柴油。沈逸指导格物院的化学组,尝试从猛火油(石油)中通过分馏提取轻质燃料。他们建造了简陋的分馏塔,反复试验温度控制,终于得到了勉强可用的初级“汽油”和“煤油”。
· 气缸与活塞:内燃机的工作环境更加恶劣,高温高压高转速,对材料和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南山钢铁厂的特种钢冶炼技术再次接受挑战,工匠们利用初步掌握的车床、镗床,呕心沥血地加工着每一个零件,确保其气密性和耐磨性。
· 点火系统:没有电火花塞,沈逸提出了热点火管(Hot Tube Ignition)的过渡方案,利用预先加热的铂金管来引燃混合气,虽然笨重且不易控制,但作为原型机验证原理可行。
· 化油与配气:如何将燃料与空气混合并按时送入气缸?简陋的化油器设计和凸轮轴驱动的气门结构,在无数次失败和调整中慢慢成型。
实验室里日夜灯火通明,充斥着金属切削声、锤打声、争论声以及偶尔小型爆炸(失败试验)的闷响。沈逸几乎扎根在此,与工匠学子们同吃同住,亲自解决技术难题。几位夫人也时常前来探望,送来补给和关怀,柳书瑶确保了资金和物资的充足,宁清漪协调着各方资源,楚潇潇加强了安保,苏小蛮甚至带着青鸾卫在实验室外围进行了一次反渗透演习。
失败,是这段日子的主旋律。 点火失败、爆震、零件损坏、燃料泄漏……问题接踵而至。投入的巨大资源和一次次失败,甚至让州衙内部都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但沈逸顶住了压力,他深知,这是通往更高峰必经的荆棘之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