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谦在青岚县又逗留了两日。这两日里,他不再端着巡察使的架子四处“找茬”,而是真正沉下心来,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这座在他眼中已然“脱胎换骨”的县城。
他去了修缮一新的街道,看到商铺井然有序,百姓脸上不再是之前的“愁苦”(演员已下班),而是带着对生活的盼头;他去了城外的农田,看到绿油油的土豆和红薯苗长势喜人,老农谈起沈县令推广的新作物,满是感激;他甚至微服去了趟市集,亲口尝了尝“沈氏工坊”出品的白糖和用新法酿造的“仙人醉”,那滋味让他这个见多识广的京官也暗自点头。
越是了解,他心中的震撼与感慨就越深。这沈逸,哪里是什么只会耍小聪明的幸进之臣?分明是个脚踏实地、胸有丘壑的实干之才!其施政手段之新颖有效,惠民成果之显着,远超他所见过的绝大多数地方官。
“或许……陛下封他这‘逍遥县男’,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独具慧眼?”张谦心中第一次对那位远在京城的皇帝生出了这样的念头。
临行前夜,张谦再次与沈逸进行了一次长谈。这一次,两人不再是试探与博弈,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交接”与未来规划。
“沈县令,不,沈县男,”张谦的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青岚县交予你手,本官……放心了。纵火一案,所有卷宗证物本官已整理完毕,不日便将六百里加急直送京师,呈报陛下与内阁。钱通判之事,你无需再忧心,朝廷自有法度严惩。”
“多谢张大人!”沈逸真诚拱手。张谦能如此干脆地接下这烫手山芋,并且准备直达天听,确实省了他不少麻烦。
张谦点点头,又道:“至于那‘消防水龙’及你在此地推行的诸多善政,本官亦会一一据实奏报。沈县男年轻有为,心系黎民,更兼才智卓绝,献此利器,于国于民皆有大功。陛下圣明,必有封赏。”
这就是明确的示好和承诺了。沈逸自然领情,再次道谢。
“不过,”张谦话锋一转,语气带着几分提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青岚县变化太大,难免引人注目。此次之后,你更需谨言慎行,稳扎稳打。朝中……并非一片坦途。”他能说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沈逸肃然道:“下官明白,定当铭记大人教诲,以民为本,低调行事。”
张谦看着沈逸沉稳的样子,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消散了。此子,绝非池中之物。
翌日清晨,青岚县城门外。
张谦的仪仗队伍准备启程回京。与来时不同,这次送行的队伍庞大了许多。不仅有以沈逸为首的县衙官吏,还有许多闻讯自发前来相送的百姓。他们手中提着鸡蛋、蔬菜、甚至自家做的饼子,想要塞给这位“青天大老爷”带来的“好官”(他们认为是张谦的到来,才让沈县令更加展露才干,或者带来了好运)。
看着眼前这热烈而真诚的场面,张谦心中百感交集。他宦海沉浮十几年,何曾受过百姓如此爱戴?虽然他知道,这份爱戴多半是沾了沈逸的光,但依然让他胸中涌起一股暖流和……一丝惭愧。
“沈县男,留步吧。”张谦对沈逸拱了拱手,语气复杂,“望你不忘初心,造福一方。他日若有机会,你我京城再会。”
“恭送张大人!祝大人一路顺风!”沈逸带领众人躬身相送。
车辙辘辘,仪仗远去,消失在官道的尽头。
直到再也看不到队伍的影子,沈逸才直起身,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笼罩在青岚县上空数日的阴云,终于彻底散去。
“好了!”沈逸转过身,面对着一众眼巴巴望着他的下属和百姓,脸上露出了灿烂而自信的笑容,声音洪亮,“巡察使大人走了,咱们青岚县的好日子,这才刚开头呢!都别围着了,该种地的种地,该做工的做工,把咱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才是正理!”
“是!大人!”众人齐声应和,声音中充满了干劲与希望。
送走张谦,对沈逸而言,如同送走了一尊需要小心供奉的“神”,整个青岚县的运转瞬间恢复了往日的活力,甚至更加高效。
沈逸并没有因为危机的解除而松懈,反而借着这股势头,开始推行他构思已久的几项新计划。
第一项,成立“青岚消防队”。
以此次火灾和成功扑救为契机,沈逸正式下令,以赵虎为总队长,从巡检司和民间招募健壮机灵者,组建一支五十人的专业消防队。配备标准化的消防水龙、阻燃剂、云梯等装备,并进行定期训练和演习。同时,颁布新的《防火条例》,对县城内的建筑间距、易燃物存放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这项举措,极大地提升了青岚县的公共安全水平,百姓们交口称赞。
第二项,推广“沈氏新式农具”和“科学堆肥法”。
沈逸通过系统兑换了一些改良犁铧、高效水车等农具的设计图,交由婉儿和秀儿管理的工坊进行试制和小范围推广。同时,他将现代的一些基础农业知识,如轮作、绿肥、堆肥技术等,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编写成册,由县学夫子下乡宣讲。这些举措虽然一开始遇到些阻力,但在一些敢于尝试的农户取得明显增产效果后,迅速传播开来,进一步夯实了青岚县的农业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