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兴的北上,如同在张学良纷乱的心湖中投下了一块巨石。
兄弟二人连日密谈,张宗兴虽未直言历史走向,却以兄弟情义和天下大势为由,极力劝阻张学良勿行险着,反复强调“联合抗日”应寻求更稳妥、代价更小的途径。
张学良虽未完全被说服,但心中那原本炽热的、倾向于激烈手段的念头,确实被浇了一盆冷水,变得更为审慎和纠结。
他需要时间消化,也需要观察南京方面的进一步动向。
恰在此时,南京发来邀请,为一批1928年派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及陆军大学深造、如今学成归国的黄埔系高级军官举行接风宴暨授衔仪式。
作为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张学良自然在受邀之列。
“六哥,此去南京,正好可以探探老蒋的底。”张宗兴分析道,“看看他对抗日到底还有几分真心,对东北军和西北军,又是作何打算。”
张学良沉吟片刻,点了点头:“也好。宗兴,你且在我这里住下,北平虽不比上海自在,但安全无虞。我去几日便回。”
……
南京,励志社大礼堂
灯火通明,将星云集,政要荟萃。
这是蒋介石展示其“励精图治”、“培养军事人才”成果的重要场合,也是一次各方势力暗中观察、较量的舞台。
张学良一身戎装,将官礼服笔挺,肩章上的三颗金星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他本就身材挺拔,容貌俊朗,此刻更显英气逼人。虽年仅三十余岁,却已是统兵三十万、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举手投足间,既有军人的刚毅,又不失世家公子的倜傥风流。
他一入场,便吸引了无数目光,有敬佩,有嫉妒,也有审慎的打量。
蒋介石亲自在门口迎接,笑容满面,与他紧紧握手:
“汉卿一路辛苦!你来了,这场宴会才算圆满!”言辞恳切,仿佛二人仍是亲密无间的兄弟搭档。
宴会开始,觥筹交错,气氛热烈。
那些留学归来的军官们,个个意气风发,言谈间对日本的军事技术、战术思想推崇备至,却也带着一股学成报国的豪情。
张学良与他们交谈,心中却五味杂陈。这些人将来,或许会成为抗日的中坚,也或许,会成为“剿共”甚至制约他东北军的利器。
……
就在张学良与几位元老寒暄之际,一阵淡淡的、优雅的香风袭来。
他转头,只见宋美龄款款走来。她穿着一袭墨绿色丝绒旗袍,颈间一串圆润的珍珠项链,妆容精致,气度雍容华贵,笑容得体而略带疏离。
“汉卿,好久不见,风采依旧。”宋美龄伸出带着丝质手套的手,声音悦耳,却带着一种属于权力核心的、不容置疑的沉稳。
“夫人。”张学良执手行礼,态度恭敬。
面对这位对他有知遇之恩、又在政治上对其多有影响的“大姐”,他心情复杂。
两人交谈了几句时局和风物,看似融洽,却都心知肚明,彼此立场已因对日政策而产生了难以弥合的裂痕。
宋美龄的言语间,依旧是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辩护的那一套,张学良心中失望,却只能唯唯称是。
送走宋美龄,张学良心中微闷,信步走到宴会厅外的露台,想透口气。
夜风微凉,吹散了些许酒意。
就在他凭栏远眺金陵夜景时,一个清脆如莺啼、带着几分吴侬软语韵味的女声在身后响起:
“你可是张副总司令?”
张学良回首,刹那间,竟有片刻的失神。
但见一位年轻女子立于月光灯影之下,穿着一身藕荷色西式晚礼服,裙摆如云,衬得身段窈窕玲珑。
她面容极为姣好,肌肤胜雪,明眸善睐,顾盼间流光溢彩,既有东方女子的温婉精致,又兼具西方女性的明朗大方。
她就像一颗骤然出现的明珠,瞬间照亮了这露台一角。
张学良认得她,正是近来名动京沪、被《大光明报》誉为“京城四大美人”之一的蒋士云,听闻她刚从欧洲游学归来,精通多国语言,擅长丹青,是北平社交界的新宠。
“正是张某……?”张学良迅速收敛心神,风度翩翩地微笑回应。
“小女子蒋士云,久仰副总司令威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蒋士云落落大方地伸出手,笑容明媚,毫不怯场,
“在欧洲时,便常听侨胞谈起将军在东北的作为,心向往之。”
她的手柔软细腻,指尖微凉。
张学良能清晰感受到她目光中毫不掩饰的欣赏与好奇。
与宋美龄那种蕴含权力、令人压抑的雍容不同,蒋士云的美,是纯粹的、鲜活的,带着青春的热情与异域的风情,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他因国事家事而倍感沉重的内心。
两人在露台上交谈起来。
蒋士云谈起欧洲见闻,谈起文艺复兴的艺术,谈起塞纳河畔的风光,言语生动,见解独到。张学良也暂时抛开了烦恼,与她聊起中国的山水,聊起北方的风土人情。他发现,这个女子不仅容貌出众,更难得的是聪慧灵动,见识不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