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团承载着古老者意识的光影,并未因告知前路而消散,反而变得更加凝实了几分。它飘近林风,周围流淌的混沌能量随之变得温顺,仿佛在向这位久居此地的存在致敬。
“汝既问及可能,便说明汝心向此路。”古老者的意念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重量,“然,空有志向不足成事。汝需知根知底,方能于万丈悬崖边觅得那一线生机。吾存世久远,见证源海生灭如泡沫,亦见后来者前赴后继。一些信息,或可助汝看清脚下之路,明辨前方之险。”
随着他的话语,一道道柔和的光晕自光影中分离,如同蕴含着无尽知识的流光,缓缓流向林风。这些光晕并非强行灌输,而是如同打开了一扇扇信息之门,任由林风以其此刻的感知能力去读取、理解。
大量的信息碎片涌入林风的意识海,若非他刚经历法则洗礼,神魂与源初之体稳固无比,只怕瞬间就会被这浩瀚的信息冲垮。
他“看”到了更加清晰的源海本质。那确实是一个巨大的、相对稳定的“泡沫”,其边界由某种致密的法则薄膜构成,内部则是由彼岸逸散出的、已经过初步“驯化”的混沌能量演化而成。源海的法则,如同一个精巧而复杂的自律程序,维系着泡沫的稳定。而纪元寂灭,则像是这个程序定期的“内存清理”和“系统重置”,以清除运行中产生的、无法消解的“冗余数据”和“逻辑错误”(即过度膨胀的文明、纠缠过深的因果),防止泡沫因内部熵增过度而提前崩溃。这并非某个至高存在的意志,而是源海作为“衍生品”固有的、不完美的自我保护机制。古老者此前所言“法则不完善的自净机制”,在此刻有了更直观的体现。
他也感知到了几位“源初之神”更加具体的状态。他们并非沉睡,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他们的个体意识几乎已经完全消散,化为了源海乃至彼岸某些基础规则的显化。例如,一位源初之神成为了“时间流逝”概念的基石之一,另一位则与“物质凝聚”的法则不分彼此。他们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永恒,却失去了“自我”。这便是在“融合之路”上走到极致的终点——大自在,亦是大寂灭。
然而,最让林风心神激荡的,是关于“自成源头”的更多秘辛。信息显示,这条传说之路并非空穴来风。在无比久远的过去,曾有惊才绝艳之辈尝试走过。古老者共享了一些模糊的“历史回响”,那是先驱者们在开辟瞬间留下的最后印记:
有的超脱者,试图以自身大道为蓝本,强行在无秩混沌中开辟秩序。但在其法则框架建立的刹那,便引来了整个彼岸混沌的排斥与反扑,仿佛病毒入侵,被瞬间“消杀”,开辟出的微缩宇宙雏形连同其意识,顷刻湮灭。
有的则选择更加柔和的方式,试图引导混沌,而非征服。但其意识在引导过程中,过于深入混沌本质,未能及时抽离,最终如同水滴汇入大海,被同化吸收,成为了彼岸混沌壮大自身的一缕养分。
还有的,甚至未能正式开启创世,便在凝聚创世所需的本源力量时,因控制力不足,导致能量失控,自我崩解而亡。
这些尝试,无一成功。但古老者传递的信息中强调,所有失败者,都缺少一种至关重要的“要素”——一个足够坚韧、能够承受创世反噬,并且能与无秩混沌进行“对话”而非“对抗”的“核心”。
“汝之混沌珠,虽已破碎,但其本源已融入汝身。”古老者的意念指向林风的身体,“此物来历神秘,似非源海产物,其包容、演化之特性,与彼岸本源隐隐相合。此乃汝之机缘,或许是成就‘自成源头’的关键基石之一。然,基石虽在,如何构建大厦,仍需汝自身摸索。”
信息流继续涌动,揭示了另一个让林风震惊的真相:所谓的“监视者之眼”,其最终流向的“万识之核”,并非是彼岸的产物,而是一位走“融合之路”近乎圆满的古老者,在彻底失去自我前,以其庞大意念为基础,试图记录和理解所有纪元信息而创造出的一个“副产物”。它就像是那位古老者即将消散的意识延伸出的一个自动化图书馆,其本身并无善恶,只是机械地记录着源海泡沫内发生的一切。而这位古老者,如今已彻底化为了“信息存储与流转”概念的一部分。
“追寻‘万识之核’,或许能获得更多知识,但亦可能被那海量信息同化,迷失自我。”古老者警示道,“知识是力量,亦是枷锁。如何运用,存乎一心。”
最后,信息流触及了彼岸的终极之谜——那传说中的“彼岸”之彼岸,或者说,一切的最终源头。古老者的意念于此变得异常缥缈和不确定:
“此片混沌海,或许亦非终点。有更古老的意念曾推测,在此之外,尚有……‘虚无’或‘绝对之有’。然,那已非吾等可以揣度之境。或许,‘自成源头’之路走到极致,便是触及那最终奥秘的途径?吾不知……此乃,终极之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