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不露脸电台主播,全网都在找我! > 第145章 大佬像个小学生!

(周末好!先发一章热热身!)

推开阶梯教室的门,周教授随手拉开前排的椅子:

“大家都坐,资料摊开说更清楚。”

赵院士率先走到黑板前,把古气候数据图表贴在上面,陈教授、李教授等人也围了过去,手里的资料页翻得哗哗响。

凌默站在一旁,先接过周教授递来的“疾病传播与作物驯化关联”分析稿,又接过李教授递的病毒基因数据报告,指尖快速扫过上面的标注和问号——

能看出他们把欧亚大陆的作物传播时间线、古气候波动周期、疾病爆发记录都列了出来,却在“三者如何相互影响”的节点上卡了壳。

“我们总觉得差个关键连接点,”

赵院士指着图表上的空白处,

“比如新月沃地的小麦驯化后,为什么用了两千年才传到欧洲?

按地理距离算,不该这么慢,难道和疾病有关?

可找不到直接证据。”

张教授也跟着补充:

“还有美洲的玉米,明明驯化时间早,却没催生出像欧亚那样的大型文明,除了地理轴线,是不是还有微生物在起作用?”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完困惑,都看向凌默。

凌默没立刻开口,只是低头翻着资料,手指在

“小麦传播路线”

“欧洲早期天花痕迹”

“美洲无大型驯化动物”

这几处反复划过,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资料页偶尔的翻动声。

赵院士和周教授对视一眼,眼里有期待也有几分不确定——

毕竟凌默只是个旁听生,面对这么多深耕多年的专家,能给出新思路吗?

陈教授甚至悄悄抬手看了眼表,心里琢磨着要是实在没头绪,就先换个角度再讨论。

三分钟过去,凌默终于抬起头,眼底没有丝毫犹豫,只有笃定的光。

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先在“小麦传播路线”旁画了个圈:

“关键不在疾病本身,在载体——

欧亚大陆有牛、马这些驯化动物,它们既能帮人运输小麦种子,也携带了天花、麻疹病毒。”

他顿了顿,粉笔在黑板上快速划过,

画出一条“动物—作物—病毒”的关联线:

“小麦传到欧洲慢,不是因为距离,是因为欧洲早期没有抗这些病毒的人群,

每次作物传播,都伴随着病毒爆发,人群大量死亡后,传播自然停滞,

直到幸存者产生免疫力,才能继续推进——

这就是两千年延迟的原因,不是地理问题,是‘免疫筛选’在拖时间。”

这话一出,教室里瞬间静了。赵院士猛地凑到图表前,手指点着“欧洲早期天花痕迹”那行字:

“你的意思是,作物传播和病毒传播是同步的?

病毒在筛选能接受作物的人群?”

凌默接着往下说:

“至于美洲,问题出在没有大型驯化动物。

玉米驯化后,靠人背肩扛传播,速度慢;

更关键的是,没有牛、马这样的病毒储存宿主,美洲人没接触过天花、麻疹,免疫力空白——

但这不是劣势,反而是早期优势,因为没有病毒消耗人口,美洲才能在地理分散的情况下,驯化出玉米、土豆这些作物。”

他转身看向黑板,粉笔重重落在“美洲文明”那栏:

“可后来欧洲人带着动物和病毒来,美洲人的免疫空白就成了致命缺陷,玉米再高产,也抵不住病毒摧毁劳动力——

所以不是玉米没催生出文明,是文明刚成型,就被‘文明 动物 病毒’的组合拳打垮了。”

话音落下,教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赵院士手里的资料页“啪”地掉在地上,他却没察觉,只是盯着黑板上的关联线,嘴里反复念叨:

“载体……免疫筛选……原来如此!

我们只盯着作物和疾病,居然漏了动物这个关键!”李教授更是猛地站起来,手里的病毒报告都攥皱了:

“对!实验室里的基因数据显示,欧亚病毒和动物基因有高度同源性,这就是证据!”

周教授看着黑板上清晰的逻辑链,眼眶都有点发热——

困扰他们一周的难题,居然被凌默用几句话就戳破了!

陈教授弯腰捡起赵院士掉的资料,指尖都在发颤:

“这个角度……太颠覆了!把我们所有零散的证据都串起来了!”

而教室后门的拐角处,张帆、林小雨、王磊和姜砚早已听傻了。

林小雨手里的笔停在笔记本上空,墨水晕开一大团黑渍都没察觉;

王磊推眼镜的手僵在半空,嘴里喃喃着“免疫筛选……原来还能这么想”;

姜砚攥着笔记本的指尖泛白,耳朵紧紧贴着墙壁,生怕错过一个字——

凌默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惊雷,炸得她之前对“非洲部落规模”的困惑瞬间有了方向。

走廊里的风透过窗缝吹进来,带着点凉意,可不管是教室里的专家,还是门外的学生,都觉得心里像燃了团火——

这哪里是“请教思路”,这分明是凌默用全新的视角,给所有人上了一堂震撼的学术课。

凌默话音落下的瞬间,教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赵院士最先回过神,他弯腰捡起掉在地上的资料,目光却没离开凌默,镜片后的眼睛里满是难以置信的亮——

眼前这个戴帽子的年轻人,明明看着低调,可一开口,却像有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们钻了许久的学术死胡同。

周教授也重新打量着凌默,之前只觉得他思路独特,此刻才发现,这份独特背后,是远超同龄人的眼界与笃定,连帽檐下遮住的半张脸,都仿佛透着耀眼的光。

陈教授走到黑板前,手指顺着“动物—作物—病毒”的关联线反复划过,嘴里不停念叨:

“我们怎么就没想到载体!把动物和病毒、作物拆开来研究,反而漏了最关键的联系!”

李教授更是直接拍了下桌子,声音里满是激动:

“实验室里存着的欧亚古代动物骨骼样本,正好能检测病毒基因!这就去安排,一定能验证这个观点!”

原本带着几分怀疑的几位专家,此刻看向凌默的眼神里只剩纯粹的惊叹与敬佩——

管他是不是旁听生,单这一个“免疫筛选”的角度,就比他们苦思冥想一周的成果更有价值。

而教室外的走廊上,场面更是热闹。

张帆、林小雨几人原本贴着墙根屏住呼吸,听到凌默说“关键在载体”时,忍不住轻轻“哇”了一声,引来了路过的几个学生。

有人好奇地凑过来问“里面在干嘛”,林小雨悄悄指了指教室门,又比了个“嘘”的手势,来人瞬间会意,也轻手轻脚地站到拐角处。

不过几分钟,原本的四个人就变成了十几个,大家挤在走廊拐角,像排着队的小猫,都竖着耳朵往教室里听。

有人悄悄掏出手机录音,有人赶紧拿出笔记本记录,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当凌默说出“美洲文明是被文明 动物 病毒的组合拳打垮”时,外面有人忍不住攥紧了拳头,眼里满是震撼;

听到赵院士说“这角度太颠覆”,几个学生更是激动地互相递眼色——

能亲眼见证大佬们被一个“旁听生”的观点折服,这比上十节课都值!

姜砚站在人群最前面,耳朵几乎要贴到门板上,笔记本上“免疫筛选”“病毒载体”几个字被画了重重的圈,笔尖都戳破了纸页。

她抬头看向教室门,虽然看不见凌默的脸,却觉得那个站在黑板前的身影,比走廊里的灯光还要亮——

原来真的有人,能凭着清晰的逻辑和独特的视角,让所有顶尖学者都为之惊叹,让一群素不相识的学生,心甘情愿地挤在门口,只为多听一句他的分析。

教室里,凌默还在和几位教授讨论细节,黑板上的关联线越画越密;

教室外,十几个学生挤在拐角,眼里满是崇拜与震撼,没人说话,却都在心里默默想着:

下次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光明正大地听曾师兄讲一次课!

凌默没在意众人震惊的神色,只是抬手擦掉黑板上的部分字迹,

粉笔尖在“免疫筛选”旁顿了顿,又画出一条新的逻辑线,语气依旧平淡,却像投进平静湖面的惊雷:

“其实免疫筛选只是表层,更深层的是文明与微生物的共生驯化——

不是人类单方面驯化作物和动物,是人类、作物、动物、微生物,在互相驯化。”

这话让刚坐下的赵院士猛地又站起来,扶着眼镜的手都在抖:

“共生驯化?你的意思是……微生物也在驯化人类?”

“是双向的。”

凌默指尖点在黑板上,

“比如欧亚人长期接触天花病毒,不仅产生了免疫力,还间接筛选出了能适应‘病毒环境’的社会结构——

大型城邦需要更完善的医疗和卫生体系,才能应对病毒爆发,这反而推动了文明的复杂化;

而美洲没有这种病毒压力,社会结构更松散,哪怕有玉米这样的高产作物,也难以形成能对抗外部冲击的大型文明。”

他转身拿起李教授桌上的病毒基因报告,翻到某一页:

“您看这份数据,欧亚大陆的天花病毒基因里,有一段和人类某个免疫基因高度适配,这不是巧合——

是几千年里,病毒在适应人类,人类也在适应病毒,最后形成了互相依赖的共生关系。

就像小麦依赖人类传播种子,人类依赖小麦获取热量,病毒也依赖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存,三者缺一不可。”

周教授赶紧接过报告,几人凑在一起翻看,越看越心惊——

他们之前只把病毒当“破坏者”,从没想过它竟是文明演化的“隐形推手”!

陈教授指着报告里的基因序列,声音都发哑:

“这……这要是能验证,整个生态史和文明史的研究框架,都要重新改写!”

更惊人的还在后面。凌默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对比圈,一个写“欧亚大陆”,一个写“美洲大陆”:

“还有个被忽略的点——

微生物的‘跨大陆传播延迟’。

欧洲人带到美洲的不只是天花,还有肠道里的共生菌,

这些菌帮助欧洲人更好地消化小麦,而美洲人没有这种菌,哪怕吃到小麦,也难以高效吸收营养,

这也是早期殖民地里,欧洲人存活率高于美洲人的原因之一。”

“不只是作物和病毒,连肠道菌群都是文明差异的推手?”

张教授彻底懵了,他研究地理轴线几十年,从没想过微观的菌群竟能影响宏观的文明竞争,手里的地理图都差点掉在地上。

教室里彻底没了声音,所有人都站着,要么攥着资料页发呆,要么盯着黑板上的逻辑圈喃喃自语,大脑一片空白——

这已经不是“颠覆观点”,是彻底打碎了他们过去几十年建立的认知体系!

而教室外,走廊里的人已经挤到了楼梯口,足足有二十多个。

林小雨手里的笔记本写得密密麻麻,却还是跟不上凌默的思路,听到“肠道菌群影响存活率”时,忍不住捂住嘴才没叫出声;

王磊反复看着自己课题里“非洲部落生存差异”的记录,突然拍了下大腿,眼里满是狂喜——

原来他一直困惑的“为什么有些部落能定居,有些只能游牧”,答案可能藏在肠道菌群和当地作物的适配性里!

姜砚的指尖几乎要嵌进门板,耳朵里全是凌默的话,心脏狂跳不止——

她之前研究阿兹特克文明灭亡,只归因于战争和天花,现在才知道,连看不见的肠道菌群都是压垮文明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全新视角,比任何学术专着都更让她震撼,满脑子都是“共生驯化”“菌群适配”这些新词,恨不得立刻冲进教室,把所有疑问都问清楚。

有几个路过的研究生,原本只是好奇凑过来,听到“文明与微生物共生”时,直接掏出手机录屏,嘴里不停念叨:

“太疯了……这思路要是发表,绝对能上顶刊!”

还有人悄悄拉了拉身边的人:

“你听懂了吗?我只听懂菌群那部分,就觉得比我导师讲的还深!”

教室里,赵院士突然重重拍了下桌子,眼里满是激动的红血丝:

“曾同学!你这些想法,有没有相关的案例或数据支撑?我们现在就组织团队,去新月沃地和美洲做实地考察,一定要把这个框架验证出来!”

李教授也跟着附和:

“实验室随时能腾出设备,基因测序我们来做,只要你能提供思路,其他的我们都能配合!”

凌默看着眼前群情激昂的学者,只是轻轻点头:

“我这里有一些海外关于‘微生物考古’的案例,回头整理给您。

其实很多线索早就存在,只是我们之前没把‘微观微生物’和‘宏观文明’放在同一个框架里看。”

这话让众人更是恍然大悟——

原来他们不是缺数据,是缺打破学科壁垒的眼界!教室外的学生们再也按捺不住,有人小声提议:

“要不我们敲门进去,就说想旁听?”

可看着里面大佬们激动的模样,又把话咽了回去,只能攥着笔记本,在走廊里急得来回踱步,满脑子都是刚才听到的颠覆性观点,恨不得立刻找凌默问个明白。

此刻的阶梯教室,不管是里面的顶尖学者,还是外面挤得满满当当的学生,都被这场认知风暴彻底席卷——

凌默的每一句话,都在打破他们固有的知识边界,把他们带入一个从未想象过的研究领域,这份震撼,比任何学术突破都更猛烈,更让人热血沸腾。

凌默看着眼前仍处于震撼中的众人,指尖轻轻敲了敲黑板边缘,语气依旧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引导力:

“光有理论不够,我们可以现场试着落地——

大家不妨花十分钟,结合刚才说的共生驯化和微生物推手,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写一个小的验证思路。

比如赵院士可以从生态史角度找案例,李教授可以设计病毒基因的验证实验,张教授可以结合地理轴线分析微生物传播路径。”

他顿了顿,补充道:

“不用太复杂,就写核心疑问 验证方向,十分钟后我们逐个讨论,我再结合这些思路,补充具体的研究方法。”

这话一出,教室里瞬间沸腾了!刚才还站着发愣的大佬们,像是突然被拉回课堂的学生,脸上的震惊变成了掩饰不住的狂喜。

赵院士赶紧拉过椅子坐下,从包里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笔尖在纸上飞快滑动,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灵感;

李教授直接把病毒报告摊在桌上,在空白处画满实验设计草图,嘴里还念念有词:

“可以对比欧亚和美洲古代人类骨骼的病毒残留,看看共生基因的差异……”

周教授更是笑着拍了拍桌子,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十分钟倒计时”,调侃道:

“都抓紧时间,别让曾同学等急了!”

这话刚落,陈教授立刻接话:

“什么曾同学,该叫曾老师才对!就冲刚才这两个思路,比我们这些老家伙教的还透彻!”

“对!叫曾老师!”

赵院士头都没抬,笔却没停,

“以后在学术上,我第一个认曾老师当指导!”

李教授、张教授等人纷纷附和,之前的“请教”心态彻底变成了“求学”,看向凌默的眼神里,满是敬重与期待——

能在十分钟内,让一群顶尖学者心甘情愿放下身段喊“老师”,这份才华,早已超越了年龄和身份的界限。

凌默看着众人认真的模样,无奈地笑了笑,也没反驳,只是走到后排,给大家留出思考空间。只有他知道,他不过是用另外一个世界的观点来引导面前的人!

灯光透过窗户落在黑板上,“共生驯化”“微生物推手”几个字被照得格外清晰,教室里只有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偶尔有人小声交流几句,却都刻意放轻了音量,生怕打扰到其他人。

而教室外,走廊里的学生们早已看呆了。

有人悄悄扒着门缝往里看,正好看到赵院士埋头写思路的模样,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那位在学术圈里向来严谨高冷的赵院士,此刻居然像个认真答题的小学生,连眉头都皱着,生怕写错一个字!

“我的天……赵院士居然叫曾师兄曾老师?”

林小雨捂着嘴,声音都在发颤,手里的笔记本差点掉在地上。

王磊推了推眼镜,眼神里满是羡慕:

“能让这么多大佬当学生,还现场布置作业,曾老师也太牛了吧!”

姜砚站在人群最前面,看着教室里认真思考的身影,心里又激动又遗憾——

她也想跟着写思路,也想听听凌默怎么点评,可现在只能挤在门外,连完整的讨论都听不清。

有几个学生忍不住小声嘀咕:

“要是能进去旁听就好了,哪怕站在后面也行啊!”

“刚才怎么没勇气敲门呢,现在后悔死了!”

十分钟很快过去,周教授率先举起笔记本:

“曾老师,我写了个古代城邦卫生体系与病毒爆发频率的关联思路,您看看可行吗?”

赵院士也跟着站起来,手里的纸页都快写满了:

“我梳理了新月沃地的微生物考古发现,想结合您说的共生基因做对比研究!”

凌默走到讲台前,接过众人递来的思路纸,逐一看过,偶尔在纸上标注几句。

教室外的学生们屏住呼吸,竖着耳朵听里面的动静,哪怕只能听到零星的词语,也觉得心潮澎湃——

能亲眼见证这样一场颠覆认知的“特殊课堂”,哪怕只是站在门外,也成了他们大学里最难忘的经历。

凌默接过众人递来的思路纸,干脆搬了把椅子坐在教室中间,

正好在赵院士和李教授之间,声音放得更柔和:

“周教授这个‘城邦卫生体系与病毒爆发’的思路很关键,其实可以结合两河流域的泥板文献——

里面记载过‘清理街道污水’的法令,这背后可能就是应对病毒的经验总结……”

他的声音比刚才讲解时低了不少,字句都揉进了教室里的学术氛围里。

教室外的人瞬间慌了,原本还能零星听到几句,此刻只剩模糊的声响,像隔着层厚厚的棉花。

林小雨赶紧把耳朵贴得更紧,门板都被她压得微微发烫;

王磊干脆蹲下身,试图从门缝里听清楚,眼镜滑到鼻尖都没顾上推;

姜砚攥着笔记本的手泛了白,指尖无意识地抠着门板缝隙,心里急得像揣了只乱撞的兔子——

刚才那“共生驯化”的思路已经让她茅塞顿开,现在正是听细节的关键时候,怎么偏偏听不清了!

二十多个人挤在走廊里,连呼吸都放得极轻,生怕自己的动静盖过里面的声音。

有人甚至踮起脚尖,想透过窗户玻璃看里面的板书,可窗帘拉了大半,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

就在这时,“吱呀”一声脆响——

门板本就被外面的人挤得有些松动,最边上一个戴耳机的男生没站稳,身体往前一倾,直接撞开了门,整个人踉跄着栽进了教室,手里的水杯“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水洒了一地。

教室里的讨论瞬间停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