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 > 第17章 国家级竞赛的并肩作战

大二开学不久,一年一度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校内选拔赛拉开了帷幕。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大学生科技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竞争异常激烈。

顾言澈所在的机器人社,准备已久。他们团队的项目是“基于多传感器融合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主导航救援机器人”,旨在开发一种能在复杂灾难环境下执行搜救任务的高适应性机器人。顾言澈负责核心的感知、决策与控制算法设计,这是项目的“大脑”。

几乎同时,苏念晴参与的生物信息学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项关于“利用单细胞测序数据挖掘肿瘤微环境异质性及免疫治疗新靶点”的研究,也决定报名参加“挑战杯”的生命科学类竞赛。苏念晴在项目中承担了关键的数据预处理、算法实现和部分可视化分析工作。

备赛阶段,压力巨大。顾言澈的团队需要不断调试机器人硬件,优化算法,撰写详尽的技术报告和答辩材料。苏念晴的小组则需要反复打磨论文,完善分析,准备应对评委可能提出的各种专业问题。那段时间,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电脑屏幕上滚动着密密麻麻的代码和数据。

两人虽然项目不同,但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他们见面的时间少了,但每晚从实验室出来,无论多晚,都会在回宿舍的路上简短碰面,或者在137号座位快速交流一下进展。

“算法在动态避障场景下还是有5%的失败率,边界条件没处理好。”顾言澈揉着眉心,声音带着疲惫。

“是不是可以考虑引入注意力机制,让模型更关注动态障碍物的轨迹预测?”苏念晴结合自己处理生物序列数据的经验提出建议。

顾言澈思考片刻,眼神一亮:“有道理。可以试试。”

“我们那个细胞亚群聚类的结果,生物学意义解释起来还有点牵强,评委可能会质疑。”苏念晴也说出自己的困扰。

“试试非线性降维可视化,比如UmAp,或许能揭示更细微的结构。或者从通路富集分析入手,找支撑证据。”顾言澈从数据科学的角度给出思路。

苏念晴点头记下:“嗯,我明天就试!”

这种跨学科的思维碰撞,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他们不仅是恋人,更是彼此最可靠的“外脑”和“战友”。在对方遇到瓶颈时,一个来自不同领域的视角,往往能点亮新的思路。

校内选拔赛、省赛,他们各自的团队都凭借过硬的作品和出色的答辩,一路过关斩将,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决赛在北京举行,时间恰好在学期中后段。

出发前夜,两人在图书馆做最后的准备。顾言澈检查着机器人的最终代码和答辩ppt,苏念晴反复演练着陈述稿,核对每一个数据。空气凝重而充满张力。

“紧张吗?”苏念晴合上电脑,轻声问。

“有点。”顾言澈罕见地承认,但眼神锐利,“准备充分了。”

“我也是。”苏念晴深吸一口气,“尽力而为,无愧于心。”

顾言澈看着她,伸出手,轻轻握了握她的手:“加油。”

“你也是。”苏念晴回握,感受到他掌心传来的力量和温度。

全国总决赛的现场,高手云集,竞争白热化。顾言澈的机器人项目在实物演示环节表现出色,精准的避障、高效的路径规划、稳定的抓取能力,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答辩环节,他逻辑清晰、言简意赅地回答了所有技术难题,展现了深厚的理论功底。

苏念晴所在的生命科学组,面对评委犀利的提问,准备充分,对答如流。苏念晴在展示数据分析结果时,图表精美,论证严密,将复杂的生物学问题阐述得清晰易懂,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终结果公布那天,会场气氛紧张。当听到“A大学机器人团队,‘挑战杯’全国一等奖”时,顾言澈团队的成员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紧接着,“A大学生物信息学团队,‘挑战杯’全国一等奖”的喜讯传来,苏念晴和小组成员也欢呼雀跃。

两人站在不同的领奖台上,手捧沉甸甸的奖杯和证书,目光穿越人群,精准地找到了对方。没有过多的表情,只是一个短暂的眼神交汇,但彼此都读懂了对方眼中的喜悦、骄傲和如释重负。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压力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成就感和并肩作战后的深厚情谊。

载誉归来,他们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但荣誉背后,是他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面对困难时的相互扶持,以及智力上的完美互补。这次国家级竞赛的并肩作战,不仅是对他们学术能力的极高肯定,更让他们的感情在共同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经历了考验,得到了升华。他们证明了,最好的爱情,是让彼此都成为更闪耀的自己,然后一起站上最高的领奖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