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 > 第4章 异国文化的碰撞与适应

通过了紧张的资格考试,博士生涯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学业压力稍缓,更深层次的文化适应与融入挑战,才真正浮出水面。课堂、实验室之外的日常生活,充满了需要学习和磨合的文化细节。

语言是第一道,也是持续存在的关卡。尽管考试成绩优异,但真实的语言环境复杂得多。在实验室组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口音各异,语速飞快,讨论中充斥着学科特有的术语和俚语。起初,他们常常只能听懂六七成,需要会后反复看笔记或询问才能完全理解。课堂上的互动更是挑战,美国学生习惯于积极发言、质疑甚至挑战教授的观点,而他们更习惯先倾听和思考。顾言澈和苏念晴互相鼓励,强迫自己开口参与讨论,即使开始时表达不够流畅或观点略显稚嫩。他们约定,每天晚餐时分享一个今天学到的新俚语或表达方式。

社交是另一个需要适应的领域。美国文化中的“Networking”(建立人际网络)非常重要,各种午餐会、咖啡约会、实验室聚会是常态。这对于性格相对内敛、习惯深度交流的两人来说,最初有些不适应。如何与美国同学、同事进行“Small talk”(闲聊)——从天气、体育、周末计划到不痛不痒的时事——是一门需要练习的艺术。他们一起参加了几次系里组织的社交活动,开始时有些拘谨,但逐渐学会了放松,找到自己舒适的交流方式,发现真诚和专业能力才是最好的通行证。

节日文化体验深刻。十月的万圣节,邻居家装饰着南瓜和蜘蛛网,孩子们穿着奇装异服来要糖,他们学着买了糖果应景。十一月的感恩节,实验室的美国同学邀请他们去家中聚餐。面对满桌的火鸡、填料(Stuffing)、蔓越莓酱和南瓜派,他们既感到新奇,也有些无从下手。主人热情地讲解每道菜的由来和吃法,他们笨拙地学习着如何分食火鸡,并分享了中国人中秋吃月饼、春节吃饺子的习俗,进行了一场小小的文化交流。虽然食物口味并非完全适应,但温暖的节日氛围和主人的热情好客让他们感受到了异国的温情。

日常生活琐事也充满“探险”。在超市,要辨认各种奇怪的蔬菜和调味品;在邮局,要搞清楚复杂的邮寄资费;看医生,要弄明白复杂的医保体系;甚至去理发,都要比划半天才能描述清楚想要的发型。每一次成功的“探索”都像完成一个小任务,带来小小的成就感。他们互相打气,把解决这些生活难题也看作一种学习和成长。

最大的文化冲击来自学术理念的细微差别。美国课堂更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自我,教授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即使想法不成熟。这与国内更注重知识传授和标准答案的模式有所不同。在实验室,导师更倾向于“放手管理”(hands-off),给予很大自主权,但同时也要求更强的主动性和自我驱动能力。顾言澈和苏念晴都经历了一个从等待指令到主动探索、积极争取资源的转变过程。他们讨论彼此导师的风格差异,分享如何更有效地与导师沟通、如何在国际化的团队中协作的经验。

当然,也有想家和感到孤独的时刻。尤其是遇到挫折,或者看到国内亲友团聚的朋友圈时,思乡情绪会悄然蔓延。这时,彼此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会一起做一顿中餐,哪怕只是简单的西红柿鸡蛋面,熟悉的味道能极大缓解乡愁。或者,在周末去波士顿的唐人街逛逛,买点中国食材,听听乡音,感受片刻的文化亲近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找到了节奏。从最初的处处小心、时时留意,到后来的逐渐放松、甚至开始欣赏文化差异带来的新鲜感。他们依然保持着自己核心的价值观和习惯,同时也学会了更开放、更灵活地融入当地环境。这种适应不是被同化,而是在保持自我的基础上,拓展了生命的广度和韧性。

查尔斯河畔的秋色渐浓,他们的脚步也愈发从容。文化的碰撞与适应,是博士生涯中一堂无声却重要的必修课。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经历,共同度过了最初的迷茫与不适,逐渐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和步调。这个过程,让他们的关系在异国他乡的背景下,增添了更多共同经历的厚度和相互依赖的温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