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91章 问藏于静

破帷 第91章 问藏于静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天光熹微,晨露未干,破庙的死寂便被一纸禁令击得粉碎。

“春讲后三日,礼部下令,补遗讲不得再鸣铃。巡防司兵卒,已将山门外三里之地尽数列为禁区,日夜监察。”

韩霁带来的消息如同一张冰冷的铁网,兜头罩下。

庙内,数十名讲士面色惨白,昨日因“它在哭”而燃起的星火,仿佛瞬间就要被这盆兜头冷水浇灭。

他们以为最大的阻碍是世人的不解,未曾想,官府的雷霆手段来得如此之快,如此决绝。

禁铃,便是禁声。

这不止是禁止一种形式,而是要彻底剥夺他们发声的权利。

林昭然立于残破神龛前,手里捏着一枚早已无用的破音铃。

她没有看众人脸上的惊惶,目光平静地落在神龛上积满的灰尘上,那里,仿佛还能看到昨日那道微弱的月光。

“他们怕的不是铃,”她终于开口,声音里没有半分惊惶,反而透着一种洞悉一切的清冷,“他们怕的是铃声能召集人心,怕的是人心汇聚后发出的声音。”

她环视众人,一字一句道:“他们禁声,我们就讲得更静。”

众人愕然,寂静之中,如何宣讲?

“守拙,”林昭然唤道。

一直沉默立于角落的守拙上前一步,他面容普通,眼神却锐利如刀。

“在。”

“我记得你曾提过,前朝有僧侣为避言官耳目,创‘默诵经’之法。讲者唇动而心诵,听者目随而心领,以此传承经典于酷吏环伺之下。你去将此法化为我等的‘静讲仪轨’,要让每一个字,都刻在听者的眼睛里,心里。”

守拙眼中精光一闪,重重点头:“属下明白。”

“明漪。”

柳明漪应声而出,她手中的针线从未停下。“先生有何吩咐?”

“将《明堂策》全文拆解为单字,绣于千只香囊之上,分赠所有讲士。告诉他们,”林昭然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而迷茫的脸,“佩之如佩剑。剑锋藏于鞘,言理亦可藏于囊。只要字在,道就在。”

布置妥当,人心稍定。

然而,另一则密报几乎同时从城中传来,来自程知微。

信纸极薄,字迹潦草,带着一股子墨香与更浓重的某种安息香的气息,指尖轻触时,能嗅到一丝苦涩的暖意。

信中寥寥数语,却让林昭然也不禁莞尔。

程知微命人以工尺谱记下那日破音铃的残响,又将谱文微雕于极薄竹篾之上,交予城中盲艺老者。

那老者通音律,指腹抚过刻痕,便知高低长短,遂将其化作琵琶轮指间一抹异音,谓之“无声处听惊雷”。

不仅如此,他竟将《飞言录》的残页剪碎成字,混入了即将用于明堂大祭的“内府贡香”之中。

他信上写着:“让天子与百官亲手将‘问’焚于青天,若真有神明,当闻此字。”

此人行事,剑走偏锋,却又直指要害。

林昭然将信纸凑近烛火,看着它卷曲、焦黑,化为一缕青烟,带着微弱的噼啪声升腾而起,正如程知微所愿,将那无声的质问,散入这压抑的空气里。

烟气拂过她的面颊,微烫,又迅速冷却,如同一道未尽的叹息。

三日后,首场“静讲”于破庙门前举行。

官府的禁令只封了山门,却封不住人心。

晨昏之时,上百名听众自发而来,在巡防司兵卒冰冷的注视下,于庙门外百步之地,齐齐跪坐。

他们不喧哗,不靠近,手中各持一只柳明漪所绣的香囊,指尖摩挲着丝线绣出的凸起笔画,仿佛在触摸某种隐秘的誓约。

林昭然立于破庙的残檐之下,身后是紧闭的庙门。

她没有说话,只是缓缓展开一幅《女史箴图》的长卷。

绢面微凉,随风轻颤,画中女子低眉敛目,似也在倾听这无声的宣讲。

而后,迎着朝阳,她的嘴唇开始以一种清晰而缓慢的韵律开合。

没有声音发出,天地间只有风掠过断瓦的呜咽,远处巡防司兵甲叶摩擦的轻响,如细雨敲瓦。

然而,庙外的百名听者却仿佛听到了最洪亮的声音。

他们伏在地上,左手按着粗粝的石板,指尖能感受到清晨石面的湿冷与微尘的颗粒感;右手执笔,目光紧紧追随着林昭然的口型。

“教、化、之、权,归、于、民、心。”

八个字,一字一顿,清晰无比。

百支炭笔在粗糙的石板上沙沙作响,汇成一条沉默的河流,笔尖划过石面的触感,像在犁开冻土。

当林昭然最后一个口型落下,讲毕,收卷,在场无人起身,亦无人言语。

下一刻,一个极其细微却又无比整齐的声音响起。

叩。叩。叩。

百名听者,同时以手中的炭笔,轻轻叩击着身下的石板。

那声音不大,却有一种奇异的穿透力,如春雨叩石,又如万马踏冰,一声声,尽数敲在每个人的心田。

指尖的震颤顺着笔杆传至手臂,仿佛大地也在回应。

林昭然闭上眼。

风穿过残檐,拂过百人低垂的额发,石板上的字迹尚未干透,炭粉随呼吸微微颤动。

她仿佛听见了十年后的学堂里,稚童齐诵:“教化之权,归于民心。”

而此刻,千里之外的紫宸殿中,沈砚之夜览各地奏报。

他看到了礼部的禁令,看到了巡防司“破庙门外,秩序井然”的回报。

他更看到了,在短短十数日内,青、徐、兖等七州学署之内,竟私下出现了所谓的“静讲角”。

更有甚者,呈上来的密探绘图中,竟有女童以粗浅的手语,向伙伴比划着“破帷四问”的内容。

他召来心腹幕僚孙奉:“此事,可禁?”

孙奉躬身道:“首辅大人,堵不如疏。破庙之事,已成风向。若强行禁绝,恐激起民变,届时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可若是放任自流,恐礼崩乐坏,国本动摇。”

沈砚之久久不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枚玉制镇纸,冰凉光滑的触感让他想起幼妹临终前的手。

他忽然想起多年前,他那个体弱多病的幼妹。

临终前,她已说不出话,只是用手指着窗外,嘴唇无声地翕动。

他凑近了才看懂,她背的是《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那无声的诵读,是他心中一道从未愈合的伤口。

此刻,密报中那幅“百默图”的摹本静静铺在案上——百人叩石,如钟如磬。

他的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叩击,一下,又一下,竟与图中节奏暗合。

“礼制,”沈砚之的声音有些沙哑,像是从极深的地方传来,“若只是为了遮人耳目,崩了,又如何?”

孙奉大惊,伏地不敢言。

沈砚之却已提起朱笔,在奏报上批下了一行字:“静默非乱,乃思之始。各州可设‘默习所’,供寒门士子自修。不列官籍,不授功名,但许其存。”

孙奉看着那力透纸背的字迹,心头巨震。

首辅这是要将这股暗流,从地下引到明处,纳入他亲手划定的河道之中。

数日后,春寒未退。

官府虽未撤销禁令,但“默习所”之议已在民间悄然流传。

那日午后,林昭然正在校对《明堂策》的最终版,指尖抚过绢面的字迹,墨香淡淡,如旧友低语。

忽见一位老妇人,牵着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孙女,蹒跚着来到庙前。

那小女孩衣衫虽旧但干净,一双眼睛又大又亮,只是目光有些呆滞。

老妇人对着林昭然的方向,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

那小孙女学着祖母的模样,也笨拙地跪下。

她似乎对林昭然的无声宣讲极为好奇,竟挣脱祖母的手,跑到近前,仰着头,伸出小手,轻轻抚摸着林昭然的唇。

那指尖微凉,带着孩童特有的柔软与试探,林昭然心中一动,停下动作,任由那稚嫩的手指感受着自己唇形的变动。

片刻后,小女孩像是明白了什么,兴奋地转过身,从怀里掏出一根炭条,在地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五个字。

——我,能,读。

守拙上前低声解释道:“先生,这孩子天生耳聋。”

林昭然看着地上那五个仿佛有千钧之重的字,闭上了眼睛。

良久,她睁开眼,眼底的最后一丝犹豫化为决然。

她取过案上那卷以薄绢写就的《明堂策》最终版,对守拙道:“用最淡的灰墨,将此卷重新誊抄一份,缝入官方存档的‘春讲纪要’正本夹层之中,送往皇史宬。”

守拙不解:“先生,这是为何?皇史宬卷帙浩繁,此举如石沉大海。”

林昭然望向深邃的夜空,轻声道:“他们要声音,我们给寂静;他们要寂静,我们给回响。总有一天,会有人发现这片回响。”

夜更深了。

破庙残灯摇曳,映出墙角一道缓缓移动的影。

守拙自暗处现身,手中提灯微亮,灯影在石壁上轻轻晃动,如呼吸般起伏。

“先生,山道上有孤辇行来,无旗无甲,灯影一步一叩,如应那日百默之声。”

林昭然抬眼,望向门外渐近的微光,轻声道:

“点灯。今夜,破庙不拒静者。”

同一时刻,紫宸殿的灯火依旧明亮。

沈砚之独自一人,手中摩挲的不再是镇纸,而是一张拓片。

那是他从破庙墙上拓下的那块“空砖”。

砖上无字,他却仿佛能看到无数的字,从那片空白中浮现出来,灼烧着他的指尖。

他忽然站起身,对外喝道:“备辇。”

孙奉匆匆入内:“首辅大人,夜深了,您要去何处?”

沈砚之披衣而出,目光穿透殿门,望向破庙的方向,声音平静而坚定:

“我要再去一次破庙。”

顿了顿,他又补充道:“不带仪仗,不宣旨意。”

——他要去听一听,那无声的讲,究竟有多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