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73章 灯下无影

破帷 第73章 灯下无影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林昭然端坐于案前,窗外无风,万籁俱寂,连檐角铜铃也凝滞不动。

烛火在静止的空气中微微摇曳,发出极轻的“噼啪”声,像思绪落地的回响。

夜寒如水,指尖触到案角时,竟有一丝沁骨的凉意。

那份来自朝堂的沉默,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整座京城笼罩其中,压得人呼吸微滞。

礼部有官员私下认同“灰册”之举,却传出话来:“默守可也,直言不可。”八个字,是明哲保身,亦是怯懦的遮羞布,比任何激烈的反对都更显露这潭水的深沉与冰冷。

话音虽轻,却如细针扎入耳膜,久久不散。

她缓缓抬眼,眸光落在跳动的烛火上。

火光橙黄,边缘泛着青蓝,像一颗不肯安眠的心。

火光之下,桌案在地面投下一片浓重的阴影,边缘锐利如刀。

她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在空寂的室内掷地有声:“韩霁。”

候在门外的韩霁立刻推门而入,木门轻响,带进一丝夜露的湿气。

他躬身行礼,衣料摩擦的窸窣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你看这烛火。”林昭然指着蜡烛,指尖微动,“灯下有影,因光在外;若人自持灯,将光举于身前,影子便落在身后,眼前反倒一片光明,再无遮蔽。”

韩霁静静听着,目光落在烛焰上,那光映在他眸中,微微晃动。

林昭然继续道:“你去安排,命各坊的讲士们,于今夜子时,人手一盏‘静火图’灯笼,巡行各街。凡遇官府中的仆役、门房、斋夫,便赠灯一盏。不必多言,只附上一句:‘持此灯者,非为照路,乃为照心。’”

这“静火图”灯笼是她早先让柳明漪带着坊间绣娘赶制的,灯壁用的是一种特殊的薄纱,内里涂了一层鱼胶,光线透出时极为柔和,其形制小巧,烛火被罩在正中,映在灯壁上,宛如一朵静静燃烧的火焰图样,光芒虽弱,却能均匀散开,照在近处的墙壁上几乎不见边缘锐利的影子,只余一圈朦胧的光晕,如薄雾浮于壁上。

指尖轻触灯壁,温润微暖,似有生命在呼吸。

韩霁领命,沉声应下,随即又问:“姑娘,若有人心存顾忌,拒不受灯,又当如何?”

林昭然的目光淡然如水,映着烛光,却不见波澜:“拒灯者,自有其影挡路。”

是夜,程知微结束了一天的公务,疲惫地回到府中。

马车轮轴碾过青石板,发出沉闷的滚动声,车帘外的风带着凉意。

刚停稳,他便看到守在侧门的老仆手中提着一盏从未见过的灯笼。

那灯笼光晕微弱,宛如萤火,在夜色中却有种奇异的安宁感,像一声低语,轻轻抚过耳际。

“这是何物?”程知微随口问道,声音沙哑。

老仆躬身答道:“回老爷,方才西市来的讲士所赠,说是叫‘静火图’灯笼,还说……还说‘持灯照心’。”

“照心?”程知微咀嚼着这两个字,心头没来由地一跳,像被无形之手轻叩,挥挥手让他退下,自己则迈步向内院走去。

脚步踩在石阶上,回声幽微。

刚踏入书房,他便是一怔。

同样的灯笼,已被妻子安放在了书案一角,想是妻子也从府里的仆妇那儿得了一盏。

那微弱的火光静静地映照在背后的墙壁上,竟真的没有投下任何清晰的影子,只有一片朦朦的、柔和的光晕,仿佛光本身在呼吸。

他伸出手,指尖靠近光晕,竟感觉不到热,只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暖意,如记忆中的体温。

一种莫名的心悸攫住了他。

他想起这几日,所有递到他案头的、与“灰册”相关的文书,他批复的永远是“暂察”、“待议”、“容后再禀”这类含糊其辞的字眼,从未有一个字,是真正的支持。

他以为这是周全,是谨慎,可在此刻这无影的灯火下,他只觉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是自己的虚弱与躲闪。

他走到案前,取出那本只有自己能看的《飞言录》,想要记录下今日的见闻与心绪。

可当他提起笔时,手腕却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笔杆在指间滑动,墨汁在笔尖凝聚,迟迟未能落下,像一颗悬而未决的心。

许久,他才深吸一口气,一笔一画地写道:“今持灯者,影在后;不持灯者,影在心——我日日掌灯抄律,却照不见己心之暗。”

政事堂内,灯火通明。

沈砚之听着孙奉的回报,面色无波,指尖轻叩紫檀桌面,发出极规律的“笃、笃”声,像夜漏滴水。

“……城中十二坊,皆有讲士赠灯,专赠各级官府的吏役、仆从。言辞谦卑,并无出格之举。只是那句‘持灯照心’,已在吏员间传开。”孙奉顿了顿,又道,“几位世家子弟颇为光火,在府里斥责此举为‘妖言蛊惑吏役’,意图动摇官府根基。”

沈砚之修长的手指轻轻叩击着桌面,仿佛在敲打着某种无形的节拍。

他没有理会那些世家子弟的愤怒,那不过是色厉内荏的叫嚣。

他沉默了片刻,忽然道:“孙奉,去取一盏那‘静火图’灯笼来。”

孙奉一愣,但很快便领命而去。

不多时,一盏与程知微家中别无二致的灯笼被呈了上来。

它被置于紫檀木的宽大书案上,那小小的火苗在奢华的政事堂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微弱得仿佛随时会熄灭,却固执地燃烧着。

沈砚之的目光落在灯笼映照的墙壁上,那里果然没有影子。

他看得久了,忽然开口问道:“前朝典籍中,可有‘持灯无影’的典故或比喻?”

孙奉侍立在旁,早已思忖过,闻言立刻回道:“回相爷,前朝贞和年间,一位儒臣曾上疏言:‘君子持义如持灯,影随身去,心前自明。’其意为,君子将道义举在身前,自身的影子便会落在身后,前路自然光明磊落。”

沈砚之凝视着那豆点大的灯火,低声自语,像是在问孙奉,又像是在问自己:“若灯在手,影在后……那我这些年,究竟是在为天下照亮前路,还是用自己的影子,遮蔽了别人的路?”

孙奉垂首,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相爷,光若不向前,便是挡道。”

这一夜,京城的灯火似乎比往日更久。

林昭然知道,“赠灯”之事,此刻必然已传遍了官场,甚至传进了那座最森严的宫城。

她唤来守拙,取出一卷尚未装订的《礼失求诸野》书稿,翻至最后一页,指着末尾的一行字道:“将这句抄录下来。”

那一行字是:“礼者,非以束人,乃以明心。”

守拙依言研墨,用工整的楷书将此句誊抄在一张素白的宣纸上。

墨香淡淡,随夜风轻散。

林昭然又取来一块新烧制的“典砖”,这种砖内里中空,本是用来藏匿珍本典籍以避战火或禁令的。

指尖抚过砖面,粗粝温厚,带着窑火的余温。

她将写好字的纸条小心卷好,塞入典砖的夹层中封好。

“明日一早,你将此砖托一位信得过的老僧,带往太学,就说是一位故人所赠。再附上一句话:灯可灭,心光不熄。”

“是。”守拙应道。

“明漪呢?”

“柳姑娘正在后院赶制您吩咐的绣品。”

林昭然走到后院,柳明漪正带着几个绣娘在灯下飞针走线。

丝线穿过绸面,发出极细微的“嘶嘶”声,如春蚕食叶。

她们绣的不是花鸟,而是一幅“无影图”——画面极为简洁,只有一个模糊的人影,高举一盏灯笼前行,他的影子被长长地拖在身后。

这幅图样,将被绣在一方方素帕上,赠予各坊的讲士。

而在绣帕的背面,则统一绣着八个字:“不惧黑暗,只惧自蔽。”

她是在用一种更温和、更持久的方式,将那盏“心灯”的意象,传递给更多的人。

夜深,程知微刚刚在《飞言录》上写下那句自省之言,正自心潮起伏,忽闻窗外有隐约的人声,如潮水低涌。

他推开窗,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

窗外的长街上,不知何时亮起了一片连绵的灯火。

那一点点微光,汇聚成河,缓缓流动。

夜风拂过,灯火轻轻摇曳,发出极细的“簌簌”声,像无数人在低语。

持灯者皆是寻常的仆从、更夫、小吏,他们没有口号,没有喧哗,只是默默地走着,手中提着的,无一例外,全是那“静火图”灯笼。

光芒汇聚,照亮了整条长街,而每一个持灯人的影子,都清晰地落在他们自己身后。

一条由良知点亮的、沉默的河流。

程知微颤抖着手,将那方柳明漪派人送来的“无影图”绣帕挂在墙壁上。

书案上的灯火映照过去,果然,那举灯前行的人,在绣帕上看起来了无影踪。

他重新坐下,提笔,在《飞言录》上续写道:“今万人持灯,影皆在后;唯我辈默立者,心影如山。若再不言,非不能,乃不敢——不敢照见己之虚伪。”

笔落,案上的灯焰,轻轻地跳动了一下,仿佛一声无声的叹息,又似一声决绝的回应。

五更的梆子声远远传来,天边已泛起一丝鱼肚白。

沈砚之在政事堂后的长廊下,站了整整一夜。

夜露浸湿了袍角,寒意顺着脚底爬升。

他从这里,可以望见宫墙内外。

往日里,这个时辰的皇城是一片沉寂的黑暗,只余巡逻禁军的火把偶尔划过,映出短暂的红光。

而今夜,不同了。

宫墙内外,灯火连绵。

一道由无数“静火图”灯笼组成的微光之河,沿着宫墙,沿着禁城外的御道,静静地流淌。

光如萤河,影皆落于身后。

这光并不炽烈,却有一种穿透一切的韧性,将这座象征着无上权力的宏伟建筑,映照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孤寂与冰冷。

他忽然开口,声音因一夜未眠而有些沙哑:“孙奉,你说,这灯,是从外面照进来的?”

一直静立在他身后的孙奉,望着那片沉默的光海,轻声回答:“相爷,奴才以为,这光,是从人心里亮起来的。”

从人心里亮起来的……

沈砚之缓缓抬手,抚上腰间悬挂的、代表他身份与权力的玉玺。

那上好的美玉,此刻触手却冰冷刺骨,像一块寒冰。

他望向长廊尽头,那紫宸殿的幽深轮廓在微光中若隐可现,像一只沉默的巨兽。

他低声呢喃,声音轻得几乎要被拂晓前的微风吹散。

“若灯在民间,影在我身……那我守的这座宫城,究竟是殿,还是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