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57章 石头开口那天

破帷 第57章 石头开口那天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闻州县的消息传回林昭然耳中时,她正临窗看着庭院里那棵老槐树。

暮春的风裹着槐花碎瓣拂过窗棂,细碎的白在阳光下如雪般飘舞,落在她素色的袖口上,又被一阵微颤的气流卷走。

守拙的声音带着压不住的兴奋,说已有村中耆老抱着一本手抄的《讲台录》,敲响了县衙的登闻鼓,只求一件事——请县尊将此录入《乡志》。

那一刻,窗外的风仿佛静止了,林昭然能清晰地听见自己胸腔里沉稳而有力的心跳声,一下一下,像远山传来的更鼓,敲在寂静的午后。

她指尖无意识地抚过窗框,木纹粗粝,带着经年日晒的温热,像一段被时间焙干的记忆。

时机到了。

她转过身,目光清亮如洗,对肃立一旁的韩霁说:“官府若不肯从上至下地认,我们便让它从下至上地认。”

她的语调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像春冰裂开第一道纹路,虽轻,却注定蔓延千里。

这盘棋,从她决定将学问刻上石碑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搅动整个棋局。

她看向守拙:“去‘遗学阁’,把前朝那本《志例》的残本找出来。我们不修史,我们只为修史立个规矩。”

守拙领命而去,不过两日,一份名为《民志十二条》的文书便放在了林昭然的案头。

羊皮纸泛黄,边角微卷,墨迹浓淡不一,却字字如钉,嵌入纸背。

它引经据典,从那本前朝《志例》残本中寻得了根基,拟出了十二条看似温和却暗藏锋芒的规矩,其中最核心的一条便是:“凡民间共议而成之规,有益于乡里教化、平息争讼者,皆可录于乡志,以传后人。”

“送出去。”林昭然将文书递给韩霁,“连同我们拓好的《讲台录》碑文一起,通过‘书驿’的网络,送到三县之地。告诉他们,规矩,我们已经立好了。”

韩霁亲自上路,星夜兼程。

马蹄踏过青石板,溅起夜露,蹄声在空旷的驿道上回荡,像一封封未封口的密信,奔向沉睡的城池。

他所建立的“书驿”网络,第一次传递的不是经史子集,而是一份足以动摇旧规的“民志”。

首县的县令是个年过五旬的老夫子,接到《民志十二条》时,气得吹胡子瞪眼,将其斥为“野学妄言”,当场就要付之一炬。

火折子“啪”地一声亮起,橘红的火苗舔上纸角,焦边蜷曲,发出细微的“噼啪”声。

然而,他还没来得及点火,衙门外已是人声鼎沸。

数百名百姓自发围在衙门口,他们没有喧哗,没有冲击,只是齐声请愿。

风从街口灌入,卷起尘土与衣角,却压不住那整齐划一的声浪。

为首的一位老木匠高举着双手,掌心满是老茧,裂口如沟壑,声音洪亮:“请县尊老爷明鉴!自‘匠经碑’立起,城中三月,大小营造纠纷一十七起,无一桩闹上公堂。碑文验了三案,皆平了讼,息了争!此等有益于民之物,为何不能入志?”

“县尊,我家的账就是照着‘女子算账碑’算的,再没人敢说妇道人家不会算术,昧下我的嫁妆钱!”一个年轻的妇人也鼓起勇气喊道,她袖口沾着浆糊的痕迹,声音却如裂帛般清晰。

民意如潮,县令在堂上枯坐了整整一个时辰。

烛火映着他额角的汗珠,一滴一滴滑落,在案上洇成深色的斑。

他知道,烧掉一张纸容易,堵住悠悠众口难。

最终,他颓然一叹,提笔批复。

但他留了个心眼,不敢录入《乡志》,只命史笔记下,将“匠经碑”相关条文录入更为偏门的《工志》,并批注:“此碑文虽非朝廷正典,然于民生实有裨益,暂录之以观后效。”

一县松动,堤坝便开了口子。

消息以惊人的速度传开,其余七县几乎在半月之内,纷纷效仿。

有的录入《工志》,有的录入《农志》,名目各异,但《讲台录》的内容,确确实实地,成了白纸黑字的官修志书的一部分。

京城,礼部衙署。

程知微正在值夜,一封来自闻州的八百里加急文书被送到案头。

他展开一看,心头一震。

上面赫然写着:“闻、桐、安等五县,有刁民私刻野学碑文,更有甚者,地方官竟擅自录入方志,此举恐乱国家典制,请部堂示下!”

烛火摇曳,映着程知微沉肃的脸。

他指尖轻轻摩挲着文书边缘,纸面粗糙,像一道未愈的伤疤。

他沉默了片刻,没有按规矩立刻将此急报上呈,而是将其压在了一叠寻常公文之下。

随后,他从怀中取出一份早已私下拓印的《民志十二条》,小心翼翼地将其藏入书架上一本《飞言录》的夹层之中。

回到家中时,夜已深。

他推开幼子的房门,见七岁的孩儿竟还未睡,正趴在桌案上,用一根炭条,在一张粗纸上费力地摹写着什么。

炭条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春蚕啃食桑叶。

程知微走近一看,那稚嫩的笔迹下,是四个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庄重的大字——工可为师。

他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轻触动了。

他伸出手,抚摸着儿子的头,指尖掠过孩子温热的发丝,声音低沉而温柔:“好好写。你现在写的,是咱们将来的新礼。”

紫宸殿内,灯火通明。

沈砚之面沉如水,他面前站着战战兢兢的礼部尚书。

“地方皆录《讲台录》入志,此事若成定局,国史馆当如何记?”沈砚之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礼部尚书汗如雨下,连忙躬身道:“陛下,此乃地方官吏昏聩所致。可下令申饬,命史官重修方志,将那些‘野’字删去,以正视听。”

“去其‘野’字?”沈砚之忽然笑了,只是那笑意未达眼底,“史若失真,那便不是史,而是颂词。朕的江山,还不需要靠粉饰太平的颂词来装点。”

他挥手让尚书退下,随即提起了御笔。

在一份从闻州送来的“讲士名册”上,原本记录着十二位工匠讲师的名字,沈砚之凝视片刻,在末尾添上了第十三人。

他只写了两个字:阿阮。

而后在名字旁,用朱笔写下一行批注:声入石,心入史。

此女不盲,世人自蔽。

消息传回绣坊时,林昭然正与柳明漪一起清点新到的丝线。

蚕丝滑过指腹,凉而柔韧,像一段段未断的命途。

她得知官府最终没能阻挡“碑入志”的浪潮,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她对柳明漪说:“既然入了志,就该让它活起来。你去组织绣坊里识字的女童,编一首《志谣》,让孩子们唱着玩。”

不出三日,一首简单上口的童谣便在绣坊的夜晚响起:“碑上刻算账,娘亲不被骗;碑上刻匠经,窑火保平安。一笔一划都是理,咱们女子有靠山。”童声清脆,伴着织机“咔嗒咔嗒”的节奏,在暮色中轻轻回荡。

与此同时,城西的炭窑场,秦九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敬意。

他命人将新烧好的一座炭窑空着,亲自在窑壁内侧,用石刀刻上了“信碑三要”的核心内容:守时、守质、守信。

石屑簌簌落下,溅在脚边的灰烬中,像一场无声的雪。

他对所有炭工说:“这座窑,往后不烧炭,烧理!”

孙奉奉命彻查“私修民志”一事,他走遍了三县,最后带着一脸复杂的风尘回到御前。

他的奏报很简单,只有一句话:“陛下,臣遍访乡野,百姓言,官修的志书记的是王侯将相,咱们的民志,记的是活生生的人。”

沈砚之久久无言。

他拿起一份内阁刚呈上来的《准学章程》草案,这份章程意在规范天下官学,杜绝异端。

他沉默了许久,终于提笔,在草案的首页上批了两个字:可议。

随即,他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在那两个字下面,添了一行极小的字:然执笔修史者,须知墨亦能燃。

那夜,沈砚之破例没有批阅奏折,独自坐在空旷的紫宸殿中。

他命孙奉取来了那份辗转送到京城的《讲台录》拓片。

烛光映在粗糙的纸上,当他看到那块“女子算账碑”的拓文时,目光凝固了。

在碑文的末尾,密密麻麻地联署着三十八个妇人的名字。

那些名字,有的工整,有的歪斜,却像三十八把出鞘的利剑,透着纸背,带着一股决绝的锋芒。

他忽然觉得喉间有些发紧,那份名单,不像是在记录功德,更像是一封写给整个世道的战书。

一阵夜风吹过,窗外庭院里,一片不知从何处飘来的拓纸,打着旋儿越过高高的宫墙,悄无声息地落在御阶之下。

巡夜的内侍看到了,却没有拾起,也没有焚毁,就让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像一封已经送达,无人敢拆的檄文。

林昭然也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连日来的殚精竭虑,让她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

胜利的喜悦如潮水般退去后,留下的是一片空旷的沙滩。

沈砚之那句“墨亦能燃”的批注,像一粒火星,落在了这片沙滩上。

她坐在灯下,看着自己执笔的右手。

这双手,曾绣出万千锦绣,也曾写下搅动风云的字句。

墨,真的能燃烧吗?

她不知道。

她只觉得眼前灯火的光晕有些恍惚,在那摇曳的光影深处,似乎有一个模糊的影子一闪而过。

那是一个女子的背影,一袭青衫,手腕纤细,正执着一支笔。

林昭然猛地闭上眼,再睁开时,眼前只有跳动的烛火。

她以为是自己太过疲惫产生的错觉,可那道执笔的身影,却像是被烙在了她的眼底,挥之不去,清晰得仿佛一个她遗忘了许久的故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