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41章 雪中火种

破帷 第41章 雪中火种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新规的墨迹在寒风中迅速凝结,字字如刀,刻在每个驻足仰望的百姓心上。

“凡私设讲席于城外者,视同聚众,依律禁锢。”禁令森然,与那份刚刚失效的撤销令并列,像一出无声的嘲讽剧。

人群中响起压抑的抽气声,随即又被北风吹散,只余下一片死寂。

几乎是同一时刻,东城门处,几辆满载着木炭的板车被拦了下来。

为首的老炭工秦九陪着笑脸,想跟守城兵士分说几句,却被一把推开。

官差手里的铁尺在炭堆上敲得邦邦响,吐出的字眼比这冬日的冰雪还冷:“逾制了,全部充公。”

秦九愣在原地,浑浊的老眼里满是血丝。

这车炭,是城西十几户人家凑钱买来,预备给破庙里的先生和孩子们过冬的。

如今,连这点最后的暖意,也要被夺走。

周围的百姓看着堆积如山的木炭被一车车拉走,胸中怒火翻腾,却只能死死咬着牙,将头埋得更低。

当夜,米行后院的密室里,寒气顺着地缝钻入,刺得人骨头发疼。

韩霁将一盏昏黄的油灯放在林昭然面前,借着光,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冻得通红的手,继续抄录那半卷《礼记·大同篇》。

墨水在砚台里结了薄冰,需得时时呵气才能化开。

他停下笔,望着灯火下脸色比纸还白的先生,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先生,还讲吗?”

外面的风声如同鬼哭,每一次呼啸,都像在提醒他们此刻的处境。

城门已半封,炭火被夺,连这间密室,似乎也随时会被发现。

林昭然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穿过摇曳的灯火,落在韩霁年轻而忧虑的脸上。

她没有回答,而是伸出手指,轻轻吹熄了那点豆大的光焰。

密室瞬间沉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

“他们封的是屋,不是心。”她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清晰而坚定,仿佛带着一种能驱散寒冷的力量,“明日,我去城西破庙。雪再大,也不能让孩子们的手,冷过他们要认的字。”

城西破庙,早已没了香火。

半边屋檐在不知哪一年的大雪中垮塌,露出灰败的天空。

泥塑的佛像从莲花座上倾颓下来,半张脸上布满蛛网,神情悲悯。

唯有后殿,靠着一堵还算完整的山墙,勉强能遮挡些许风雪。

林昭然到时,只带了一只沉甸甸的麻袋,里面装着她所有的旧书,还有一方磨得平整的石板。

韩霁一言不发,用冻僵的手拿着破扫帚,在佛像前清理出一片空地,又从角落里寻来些干枯的稻草铺上,隔开刺骨的冰冷。

第一夜,雪下得不大,稀稀疏疏。

来的人也只有十几个,都是些在城里没了活计的短工和他们的孩子。

众人身上都裹着打满补丁的破袄,缩着脖子,局促不安地围坐着,呼出的白气在眼前缭绕不散,像一层薄雾笼着破庙。

林昭然没有讲圣人章句,也没有说经义道理。

她只是在铺着干草的地上,用一根枯枝划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然后抬眼看着众人,轻声问:“这世上,谁可受教?”

众人默然。

有的人眼神躲闪,有的人茫然四顾。

读书,那是富贵人家的事,与他们这些泥腿子何干?

林昭然没有再问。

她蹲下身,伸出冻得有些青紫的手指,在地上那方石板上,蘸着融化的雪水,一笔一划地写下五个字。

水痕未干,几乎立刻就在石板上凝成了一层薄薄的白冰,指尖触到石面时传来刺骨的寒意,仿佛那字是用冰刃刻下的。

“人皆可为尧舜。”

她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冰封的湖面,激起的涟漪在寂静中扩散。

众人看不清那结了冰的字迹,却听懂了那句话的份量——它沉甸甸地落进心里,像一块烧红的炭,虽未燃起火焰,却已开始发烫。

就在这时,庙门处传来“笃笃”的轻响,是拐杖敲击冻土的声音。

众人回头,只见老炭工秦九拄着拐杖,用他那只仅存的独臂,扛着一小筐木炭,蹒跚而来。

他走到人圈外,将炭筐轻轻放下,浑浊的眼睛深深地看了林昭然一眼,而后一言不发,转身便消失在风雪里。

炭筐落下时,几块木炭滚出,发出轻微的“嗒”声,随即被雪吞没。

次日清晨,天还未亮,韩霁来到破庙,却惊奇地发现,庙门口那条积雪的石阶,竟被人扫得干干净净,露出青灰的石板,脚印清晰可辨,像是有人踏着晨霜来过又去。

昨夜秦九送来的那筐炭燃尽后留下的灰烬,也被人细心地收拢在角落,余温尚存,指尖触之,尚有一丝微暖。

第三夜,雪势渐大,风如刀割,扑在脸上生疼。

来听讲的人,却增至三十余人。

他们不再像第一日那般疏离,有人从家里带来了破旧的毯子,默默分给身边没有带东西的孩子,粗布摩擦的窸窣声在风中低低响起。

一个面容憨厚的妇人,从怀里掏出一个还冒着热气的瓦罐,悄悄递到林昭然手中,里面是滚烫的姜汤。

林昭然捧着瓦罐,暖意顺着指尖蔓延至四肢百骸,罐壁的热度烫着掌心,连冻僵的指节都渐渐活络起来。

她就着这点暖意,讲到了《大同篇》里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话音刚落,她忽然觉得指尖传来一阵奇异的刺痛,紧接着,脑海中那束沉寂已久的“异世灵光”,竟如一根被拨动的琴弦,发出了微弱的颤动。

她下意识地抬起眼,看向面前的听众。

刹那间,她所看到的一切都变了。

在昏暗的庙宇中,她竟看见每一个人的眼中,都延伸出一缕极细微的金色丝线。

这些丝线在空中交织、汇聚,最终,有几缕最明亮的,竟若有实质般,缓缓地连接到了她的身上。

它们如一张温暖而坚韧的网,将这间破庙里的所有人,都笼罩其中。

林昭然心头剧震。

这不是幻觉!

这是……信念在共振。

是这些最朴素的人,用他们最真挚的期盼,点燃了这看不见的火焰。

林昭然被这奇异的景象所震撼,在这震撼之中,她忽然注意到破庙中还有一个一直默默存在的身影,那就是老僧守拙。

他从不参与讲经,也从不言语。

但每到夜晚,他都会在佛前点起一盏长明灯。

灯油是寺里最后的存货,用尽了,他便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灯油添上。

昏黄的灯火在风中轻轻摇曳,映得他枯瘦的脸庞忽明忽暗,灯芯“噼啪”一响,像是在回应这无声的坚持。

他没有说过一句支持的话,却在众人讲经的后殿之外,用残破的砖石垒起了一堵矮墙,默默地挡住了最凛冽的北风。

第七夜,风雪滔天,大雪如席卷。

破庙的豁口处,积雪已经堆了半人高,寒风裹挟着雪粒砸在残墙上,发出“沙沙”的闷响。

林昭然的声音在狂风的呼啸中变得越来越微弱,喉咙干涩,每吐出一个字都像在撕裂冻裂的唇。

当她讲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时,眼前一黑,再也支撑不住,身体一软,便向后倒去。

“先生!”

众人齐声惊呼,声音在风雪中几乎被撕碎。

韩霁离得最近,一个箭步扑上去,用身体垫在雪地里,将她紧紧抱住。

就在他焦急地呼唤着先生时,忽见庙外漫天风雪中,亮起了一点、两点……而后是数十点昏黄的光。

一盏盏灯笼破开风雪,摇曳着向破庙而来,灯光在雪幕中晕开一圈圈暖黄的光晕,像是暗夜中浮起的星河。

为首的正是独臂的秦九,他高举着灯笼,身后跟着数十名百姓。

柳明漪也来了,她小小的身子跪在雪地里,怀里紧紧捧着几张写满了字的破纸,那是她这几日抄录的全部内容,纸角已被雪水浸湿,字迹微微晕染。

越来越多的人围了过来,他们没有言语,只是默默地站成一圈,用自己的身体,为庙里的人挡住风雪,围成了一道人墙。

雪落在他们的肩头、发梢,积成厚厚一层,却无人退后一步。

次日,京城之中,暗流涌动。

有好奇的贵女遣家中婢女,顶着风雪潜入破庙,偷录了林昭然的讲稿,回去后惊为天人,私下传抄,称“雪中闻道,字字如火”。

不知从何处起,街头巷尾的孩子们开始唱一首新的童谣:“破庙一盏灯,照得九重城。”

紫宸殿内,暖炉烧得正旺。

年轻的君王沈砚之正在批阅奏折。

当他看到一份来自京兆府的密报,读到“百姓围雪听经,以身为墙”这一条时,执着朱笔的指尖,不易察觉地微微一颤。

身旁的内侍总管裴仲禹压低了声音,道:“陛下,御史台已上奏,称此举恐有聚众生变之虞,奏请即刻派兵驱散,以绝后患。”

沈砚之沉默了良久,目光落在窗外那被白雪压弯了枝条的宫梅上。

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雪能压断树枝,也能托起新芽。让他们闹,再观。”

米行的小屋里,林昭然躺在床上,高热未退。

她双目紧闭,嘴唇干裂,却仍在无意识地喃喃自语:“……人不独亲其亲……讲经……不可断……”

韩霁守在一旁,为她擦拭着额头的冷汗。

他看见先生的手指在破旧的被面上不停地划动,那起落的轨迹,竟是《大同篇》的全文。

他心头一酸,起身去整理秦九昨夜又悄悄送来的炭筐。

炭筐不大,里面只有寥寥几块黑炭,但在炭筐底部,他摸到了一样硬物。

那是一块被油纸包着的、已经冻得像石头的半块干粮。

干粮下,压着一张粗糙的草纸,上面用炭笔歪歪斜斜地写着两个字:“续讲。”

窗外的雪依然没有停下的意思,但通往城西破庙的那条小路上,来往的脚印已经连成了一条清晰的线。

林昭然在昏沉中翻了个身,枕下那本用来自勉的《残稿》滑落半页。

在新的一页上,不知何时多了一行她昏迷前写下的小字:原来火种,不在纸上,在人心行走的雪地上。

她这一病,便是三日。

高热退去后,人依旧虚弱得厉害。

当她终于能撑着坐起身时,韩霁端来了一碗温热的米粥。

“先生,您醒了。”他眼中有掩不住的喜悦,但眉宇间,却又添了几分新的凝重。

林昭然接过碗,目光扫过他身后。

她敏锐地察觉到,这间小小的密室里,似乎多了些不同寻常的气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