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223章 没人要的江山

破帷 第223章 没人要的江山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那绯色官服如一滴血坠入青绿江水,迅速晕开,逼近岸边。

林昭然的心跳没有乱,依旧和裙角那无声的“问”字同频,沉稳而固执。

船上的人影在夕阳下拉得极长,像一道巨大的枷锁,正朝她当头罩下。

她没有起身,甚至没有扶着窑口站直,只是静静地坐着,仿佛已与这片烧了十年火的土地融为一体。

船靠岸了。

为首的官员是礼部侍郎,姓张,三年前曾在国子监听过她的讲经,当时眉头皱得能夹死蚊蝇。

此刻他走下跳板,脚踩在混着陶屑的泥地上,发出沉闷的“咯吱”声,每一步都碾碎几粒细小的陶渣,扬起微尘,在斜照的暮光中浮游如絮。

官靴底沾上了一层灰败的泥土,湿冷而黏腻,像是这方土地无声的抗拒。

他身后跟着两名内侍,一人捧着紫袍,一人捧着金印。

那金印在残阳下泛着刺目的光泽,像一块凝固的火焰,灼得人眼眶发痛;紫袍垂落时窸窣作响,丝绸滑过指尖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贵重感,仿佛连空气都被它割裂。

“林先生,”张侍郎躬身行礼,姿态无可指摘,语气却带着一丝居高临下的悲悯,“陛下闻先生德才,感念先生启蒙之功,特授先生‘昭文大儒’之号,赐紫袍金印,请先生随我等返京,入主国子监,为天下师。”

他的声音清晰,字字都像精心打磨过的石子,掷地有声,在寂静的江畔激起轻微回响。

然而这些声音撞在林昭然的耳膜上,却没能激起半点波澜,反而像撞进了柳明漪的“静纱”,被无声地吸纳、吞噬。

风从江面吹来,拂过草庐檐角悬挂的铜铃,只余一声悠远的颤音,如同叹息。

为天下师?

林昭然的目光越过他,望向远处断墙上那几个已经模糊的泥字。

夕阳的最后一缕光正照在那个“问”字上,泥土的质感粗粝而温润,边缘微微龟裂,像是被无数孩童的手掌摩挲过千百遍。

她甚至能想象指尖触碰到它的感觉——微凉、干燥,却又蕴藏着某种生命的热度。

真正的老师,不是站在高台上的人,而是让墙上长出字、让孩童心里长出根的人。

“程知微,”她没有回答张侍郎,声音有些沙哑,带着窑火的燥气与肺腑深处的滞涩,“去把三年前那只萤火罐取来。”

话音落下,一阵寒意自脊背窜上头顶。

她身子微微一晃,幸被身旁柳明漪悄然伸手扶住肘弯,那手掌温热而坚定,透过薄衫传来一丝支撑的力量。

程知微一怔,随即了然,转身进了旁边低矮的草庐。

门扉开启时带起一阵稻草与陈年木料的气息,混合着药香与炭灰的味道扑面而来。

片刻,他捧着一只灰陶罐出来。

罐子是她烧的第一批,工艺粗劣,罐身布满细密的裂纹,像一张苍老的脸,每一道缝隙里都藏着过往的烟火与失败。

他将陶罐轻轻放在林昭然身边的地上,罐底与泥地接触时发出一声极轻的“嗒”,像是某种仪式的开始。

“张侍郎,”林昭然终于开口,目光从陶罐移到那方灼目的金印上,“我曾以为,要争的是一个位置,一个能让天下人都听到我们声音的位置。”

她的手轻轻抚过陶罐冰凉的裂纹,指尖陷入那细微的沟壑,仿佛触到了时间的刻痕。

她闭了闭眼,似乎又感受到当年罐中萤火虫垂死前最后一次振翅的微弱震颤——那是一种几乎无法察觉的触觉记忆,却如此真实地唤醒了心底的痛楚。

“就像这只罐子,我曾想用它留住光,以为光被留住了,黑夜便有了指引。可后来我发现,罐子会裂,萤火会死,真正的光,是留不住的。”她顿了顿,一阵压抑的咳意涌上喉头,被她生生咽下,只化作尾音里一丝微不可察的颤抖,“后来我才明白,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争一个能发光的位置,而是让每一个黑暗的角落,都有自己生出光的能力。”

她抬起眼,直视着张侍郎。

风掠过她的鬓发,带来江水的湿咸与窑口残存的焦味。

她的眼神平静,却深不见底,像一口熄灭已久的古井,只剩灰烬,却比烈焰更令人不敢逼视。

“这‘大儒’的紫袍,这国子监祭酒的金印,就像这只陶罐,太小了,装不下天下人想问的话。位置,本就不该有人独占。”

张侍郎的脸色由红转白,他动了动嘴唇,想说些“君恩浩荡”之类的套话,却被林昭然眼里的平静震慑住了。

那是一种燃尽了所有**、所有愤怒之后,只剩下灰烬的平静。

这灰烬,比最炽烈的火焰更让人畏惧。

“我拒诏。”她轻声说,却比任何呐喊都更决绝。

话音落地,她猛地呛咳起来,一口腥甜涌上喉头,又被她咬牙咽回。

冷汗浸透了粗麻衣衫,贴在背上,冰凉刺骨。

她靠在柳明漪肩上,望着那艘渐行渐远的官船,嘴角却浮起一丝释然的笑。

“终于……说完了。”

夕阳沉尽,江风骤起,草庐檐下的铜铃轻响,叮咛如语。

她闭上眼,意识如沙漏般缓缓流走。

——那一夜,她再未起身。

高烧如潮水般反复拍打她的意识堤岸。

程知微的奏疏是在雨夜里送来的。

她说不出话,只用指尖在程知微掌心写下“问”字,指尖微颤,力道轻如落叶,对方却瞬间读懂。

两天后,柳明漪的人带来了南荒的消息:回声纱尽数沉潭,静水渊得名。

她睁眼看了许久天空,窗外雨停,云隙间漏下一束微光,落在她干裂的唇边。

她低声说:“她们自由了。”声音轻得像梦呓,却带着泪意。

到第三天黄昏,国子监的童子翻山越岭而来,讲述《问录》燃烧的那一幕。

据说火焰升起时,所有人都听见了沈砚之当年讲礼时的声音,在风中轻轻回荡。

她听着,忽然笑了,眼角滑下一滴泪,滚烫地划过太阳穴,渗入鬓发。

“裴怀礼……你也学会了‘问’吗?”

孙奉独自一人,换了布衣,风尘仆仆,眼神却依旧锐利如鹰。

他直奔草庐而来。

然而,草庐已空。

林昭然正藏身在不远处江边的一丛芦苇后,由柳明漪扶着。

晚风拂过芦苇丛,发出沙沙的摩擦声,像无数细语在低诉。

她能感觉到脚下泥土的松软与潮湿,能闻到江水与腐叶交织的气息,能听见自己胸腔里那轻微得如同残烛将熄的喘息声。

她看着孙奉在空无一人的草庐前进进出出,脸上的焦急与困惑越来越深。

就在他几乎要绝望时,盲童阿豆抱着那只萤火罐,从下游慢慢走来。

他走得很稳,仿佛脚下的土地会指引他。

孙奉看见了他,疾步上前,一把抓住他的肩膀:“林先生呢?她在哪?”

阿豆没有被吓到,他只是仰起那双没有焦距的眼睛,将手中的陶罐举到孙奉面前。

罐子里,几只新捉的萤火虫正发出明明灭灭的光,光芒透过罐壁,映出一个清晰的“问”字,投在地上,像一枚烙印。

“先生让我问你,”阿豆的声音清脆而天真,“你是来问,还是来答?”

孙奉高大的身躯猛地一震。

他看着那个盲童,看着那罐微光,看着罐壁上那个他早已刻骨铭心的字。

他是来“请”的,是来执行命令的,是来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的。

可眼前这个孩子,这个本该最需要被指引的人,却在向他发出提问。

刹那间,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他想起林昭然初入太学时的质问,想起程知微在朝堂上的反诘,想起宫婢鞋垫上无声的《梦问篇》。

原来,她们从来不是要一个答案,她们只是要一个可以永远“问”下去的权利。

而自己,这个最忠诚的守护者,却一直在试图用一个“主人”去终结所有问题。

他怔怔地立在江风里,许久,许久。

远处的林昭然看着他,屏住了呼吸。她知道,这是最后的时刻。

孙奉忽然松开了手。

他缓缓地、一寸一寸地,解开了自己的外袍,露出里面那件贴身内衬——那是柳明漪托他带入宫中、曾覆在政事堂旧匾后的“静纱”。

他抓住衣角,用力一撕。

“嘶啦——”

坚韧的纱料应声而裂,声音清脆而决绝,像一道封印的崩解。

他没有停,一撕,再撕,直到将那件曾吸纳过无数秘密与回响的内衬撕成无数碎片。

他扬起手,将那些碎片奋力撒向江风。

无数细小的纱片在空中飞舞、飘散,像一场无声的雪。

它们落在江面上,落在泥土里,落在阿豆的头发上,足音经、梦问篇、谁定礼……所有被捕捉的声音,都在这一刻,被彻底地、温柔地,还给了天地。

孙奉望着那艘阿豆来时乘坐、此刻正悄然解缆的小舟,船上似乎有人影,却看不真切。

他没有再追,也没有再喊。

他只是站在那里,看着小舟渐渐远去,融入茫茫江雾。

“现在,”他低声对自己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连‘请’都不必了。”

芦苇丛中,林昭然看到这一幕,紧绷的身体终于松懈下来。

她靠在柳明漪身上,长长地、无声地,呼出了一口气。

那口气仿佛带走了她身体里最后一点力气。

江风吹过,芦苇沙沙作响,像一曲终了的尾音。

一切都结束了,一切又似乎才刚刚开始。

她望着空荡荡的江面,只觉得天地间一片静谧,静得能听见自己胸腔里,那轻微得如同残烛将熄的喘息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