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214章 你走过的路,开始自己长草了

破帷 第214章 你走过的路,开始自己长草了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林昭然是在晨雾未散时踏上那条旧路的。

麻鞋尖触到青石板的刹那,她顿住了。

三载前这里还铺着新凿的条石,她总嫌太硬硌脚,如今石缝里钻出的野蒿已漫过脚面,叶片上沾着露珠,碰一下就顺着裤管爬进踝骨,凉丝丝的,像极了当年小桃偷塞给她的薄荷糖——那股清冽仿佛还在舌尖打转,带着一丝微刺的甜意。

风从山脊滑下,拂过耳际,送来草叶摩擦的沙沙声,如同细笔在纸上轻划;她低头,看见自己的呼吸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又缓缓融入灰白色的晨霭中。

“阿昭姐看!”扎双髻的小姑娘从草窠里钻出来,辫梢沾着草籽,手指往石缝里一戳,“这草长得像‘问’字!上头那一横是草叶,中间一竖是茎秆,底下的口字——”她蹲下来扒开草叶,露出几根交缠的细根,“看,根须绕成小方格子!”她的声音清脆,像露水滴在瓦片上,惊起一只藏在蒿丛中的蚱蜢,振翅飞去,留下一串细微的颤音。

林昭然顺着她的指尖望去。

野蒿的茎秆笔挺如竖,叶片向两侧舒展成横,最底下的草根竟真在石缝里盘出个方方正正的“口”,整株草的轮廓,赫然是个墨笔写就的“问”。

她蹲下身,指尖抚过草茎——茎上有细绒,触感微痒,像是有人用羽毛轻轻搔着记忆的神经。

草汁沾在指腹上,带着山野特有的清苦,却又混着一丝甜——像极了当年她教孩子们用野菊熬的识字汤,那味道曾弥漫在整个旧塾,暖了整个秋天。

她顺着手感往下扒,碎石簌簌落进指缝,粗糙而温润,忽然触到一团柔软的纤维。

是《梦问篇》的起句。

草根竟将竹简书帛的纹路复刻进了泥土里。

“天地何问?”四个字的草茎交缠成竹简的编绳,“草木自答”的根须则是墨痕的走向,连她当年写坏的那笔“问”字右上的小钩,都被草叶的卷尖分毫不差地摹了去——那处曾被她懊恼地圈红,如今却被自然温柔地接纳,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先生?”小姑娘见她发怔,伸手拽她衣袖,布料摩擦发出窸窣声,“阿婆说这草会说话,昨夜我听它念‘幼者何学’,和您教的书一模一样!”那稚嫩的声音与风中的草响交织,竟让她恍惚听见多年前课堂里的齐诵:“天地何问?草木自答;幼者何学?人心自答……”

林昭然的喉结动了动。

三年前她离开旧塾时,曾将未刻完的《梦问篇》残稿埋在杏树下,怕被巡城卫搜走。

此刻泥土里翻涌的,哪里是野草?

分明是那些被她揉皱的纸页、被雨水泡烂的竹简,顺着草根重新活了过来。

这时,远处传来马蹄踏碎落叶的闷响,由远及近,惊飞了一群山雀,翅膀扑棱声划破寂静。

“昭然姑娘!”山路上传来信差的喊喝,嗓音粗粝却熟悉,“程大人的快马,说是有紧要事!”

她站起身,裙角沾了两把湿泥,黏腻地贴在小腿上。

信差翻身下马时,怀里的竹筒还带着马背上的余温,封蜡是程知微惯用的靛青,边缘压着半枚“微”字私印——他从前总笑说,这是怕她嫌字丑,故意拿印子遮丑的。

展开信笺,程知微的字迹比往日更潦草,墨点溅在“京西古道”四个字上,像滴未落的泪:“废驿墙垣生藤,纹似影问绡暗纹。夜宿闻风诵《求问诏》,凿壁无符,老卒言三年前有南荒客歇此,坐了一夜。”

林昭然的指尖在“南荒客”三个字上顿住,皮肤微微发烫。

三年前的冬夜,她为躲追捕扮作货郎,确曾在京西驿站歇过一晚。

那时她裹着破棉袄蜷在墙根,就着灶火抄《求问诏》,墨迹未干便被冻成冰碴,咯吱作响,最后只能撕了半幅衣襟包着残稿塞进墙缝。

原来她走后,那半幅衣襟上的字,竟顺着砖缝爬进了藤蔓里。

她闭眼片刻,山风穿过杏树枝桠,发出低语般的响动。

她仿佛又听见那个雪夜里,自己一边呵手搓墨,一边低声问:“这天下,真有人愿意听百姓之问吗?”

暮色漫上旧塾的杏树时,林昭然独自坐在当年的讲台上。

树影落在她膝头,斑驳晃动,像谁摊开的手掌,掌心藏着未说出的话。

“孙公公今早派人传话,”老村长拄着拐杖走过来,声音低沉如枯枝折断,“沈大人奏请废‘静心汤’,改设‘问心茶’,陛下准了。”他递来一个布包,“说是孩子们捡的,说是您留下的‘字’。”

布包解开,滚出一把草籽。

每粒草籽的纹路都像极了“问”字的笔画,有的圆,有的方,有的带着她当年写坏的小钩。

“他们说,这些草籽会自己找地方扎根。”老村长蹲下来,把草籽撒在讲台下,“您看,那边石缝里有,溪边有,连后山的悬崖上都有——您走的时候没撒种,可它们自己长出来了。”

林昭然望着被风卷走的草籽,忽然笑了。

三载前她带着一摞竹简来,怕被烧了,怕被撕了,怕被踩进泥里;三载后她空手站在这里,可那些字早已顺着草根、藤蔓、布纹、风,钻进了泥土里、石头里、人心最软的地方。

“现在,连‘我’都不必留下了。”她对着晚风轻声说,“因为路,已经开始自己走。”

夜宿旧塾时,林昭然裹着当年的旧棉被。

棉絮已薄,却仍存一丝熟悉的皂角味,那是她母亲亲手洗过的味道。

月光从窗纸的破洞漏进来,在地上画着“问”字的影子,边缘模糊,随风轻颤。

她迷迷糊糊要睡时,听见窗外有细碎的响动,像谁在石阶上撒什么东西,又像露珠坠地的轻响。

“阿昭姐?”是小哑巴娘的声音,“您睡了么?”

她披衣出去,见小哑巴娘正蹲在石阶前,手里捧着个陶碗,碗里是细灰。

“我夜里烧了张旧纸。”小哑巴娘比划着,又急得用嘴补话,“是您教我写的‘病了找谁’,烧完灰自己飘到石阶上,铺得方方正正的——您看,像不像字?”

林昭然蹲下来。

月光下,石阶上的细灰果然铺成一行小字,虽然模糊,却能辨出是“明日……”后面的字被夜风吹散了,只留下些许痕迹,像一句未尽的叮嘱。

她伸手欲触,指尖尚未落下,一阵夜风掠过,带来远处溪流的湿润气息,细灰突然簌簌而动,顺着石缝往地下钻,只留下一片极淡的痕迹——像是“迹”字的走之底。

她直起腰,望着漫山遍野的“问”字野草在晨雾里摇晃。

山风掠过,草叶沙沙作响,像极了当年孩子们齐声诵读的声音:“天地何问?草木自答;幼者何学?人心自答……”

这时她听见身后有细碎的脚步声。

回头看,是扎双髻的小姑娘抱着个陶碗跑过来,碗里盛着新摘的野菊,花瓣上还沾着晨露,晶莹剔透:“阿昭姐,我今早看见石阶上有灰,像字!阿婆说这是大地在记您的话,等来年春天——”

她的话被晨雾里的一声鸟鸣打断。

林昭然顺着小姑娘的手指望去,石阶上果然覆着一层细灰,非香炉余烬,非灶膛残炭,倒像是谁把千万句未说尽的“问”,磨成粉,轻轻撒在了这里。

山风又起,细灰簌簌扬起,在她眼前飘成一片薄雾,带着微温,拂过脸颊,像一次无声的拥抱。

她望着那雾,忽然想起程知微信里的话:“不是我们在种思想——是土壤自己,开始发芽。”

而此刻,连土壤里的芽,都开始自己写新的字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