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154章 我停了,路就断了

破帷 第154章 我停了,路就断了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船过乌篷桥时,雨丝正顺着竹帘往舱里钻。

林昭然蜷在铺着旧棉絮的矮榻上,左手压着发疼的脚踝——自入江南,这双走烂过三双麻鞋的脚便开始抽着筋疼,像有无数细针顺着胫骨往骨头里钻。

她偏头看向舱外,青石板铺就的河道泛着冷光,两岸白墙被雨浸得发灰,倒像谁把未干的墨汁泼在了宣纸上。

雨水沿着屋檐滴落,在水面上敲出密密麻麻的小坑,溅起的水雾裹着泥土与朽木的气息扑进窗来。

“阿昭,喝口姜茶。”柳明漪掀帘进来,发梢滴着水,手里的粗陶碗腾着热气,蒸腾的白烟在潮湿空气中凝成一条细线,缠绕着她的眉眼。

她鬓边那朵野菊早没了,换了支竹簪,簪头还粘着半片枯叶,随动作轻轻颤动。

“孙伯说前头泊船处有座老书院,院子里长着棵五十年的香樟,雨落下来能挡个七分。”

林昭然接碗时,指尖触到柳明漪掌心的茧——这双手前日还在绣坊飞针走线,如今却能在马背上背三匣刻版跑三十里。

那茧粗糙而温热,像磨旧的牛皮,又像晒干的树皮,烙在她冰凉的指节上。

她抿了口姜茶,辛辣顺着喉咙烧进胃里,倒比药汤管用些:“停舟吧。”她望着舱角那方裹着蓝布的木匣,“我得看看《童蒙问津录》的刻版。”

是夜,雨势渐大。

豆油灯昏黄的光晕在舱壁摇曳,映出她伏案的身影。

林昭然将刻版从木匣中取出,枣木纹理已被岁月摩挲得发亮,边角还留着去年在桐城被学童抢着摸时蹭出的划痕。

指尖抚过第三页“有教”二字,忽觉刻痕松动——轻轻一挑,竟挑出半粒米大的粉末,在灯芯下泛着幽蓝微光,如同夏夜萤火。

“火显粉。”她低笑一声,想起柳明漪昨日替她收行李时,袖中飘出的硫磺味。

这女子表面粗粝,心思倒比绣绷上的并蒂莲还细——火显粉遇潮会析出极淡的墨痕,待晴日又隐去,正是怕刻版在阴湿里生霉,又不愿显山露水。

灯花“噼啪”爆了个星子,火星溅落在纸角,焦黑一点。

她摸出随身携带的刻刀,刀锋在版背轻轻划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像春蚕啃食桑叶。

程知微的话忽然在耳边响起:“你写的字,比你说的话更久。”那时他们在长安城外的破庙里刻第一版《问津录》,他的手被冻得通红,刻刀总打滑,“墨会褪,口会哑,但字刻在木头上,风刮不跑,火烧不尽。”

此刻刀锋入木的声音轻得像叹息。

她刻得很慢,每一笔都深嵌进木纹:“若我倒下,念此三句——童蒙无类,学不分阶,心向明时。”最后“时”字收尾时,腕间忽然一酸,刻刀在版上拖出道细痕。

她盯着那道痕看了片刻,又补了个“可”字在旁边,像是要把那丝动摇也钉进木头里。

刀尖落下时,掌心微微发麻,仿佛那字不是刻出来的,而是从血肉里挤出来的。

次日清晨,柳明漪抱着木匣站在船头,雨幕里只看得见她紧抿的嘴角:“要我等你么?”

林昭然倚着舱门,看雨水顺着她发顶的竹簪往下淌,滴在肩头,洇开一圈圈深色痕迹。

“不必。”她摸出块半旧的玉牌,是从前在国子监当值时得的,“拿这个去书驿,找陈老丈。就说……就说这版子要传给第一个愿用泥陶刻字的村学先生。”

柳明漪接过玉牌,指腹蹭过牌上“太学”二字,突然抬头:“你昨夜刻了什么?”

“替自己写了句遗言。”林昭然笑了笑,转身时脚踝又一阵抽痛,扶着舱壁才站稳,“但总要好过死无对证。”

雨雾缠绵不散,舟楫缓行于曲港之间。

七日光阴,就这样被水汽泡得发胀,直到一封素笺穿越烟波,落在京中值房案头。

沈砚之在值房接到密报。

素白的信笺上只四个字:“林氏病重”,墨迹未干,还带着江南的潮气。

他捏着信笺的指尖泛白,望着窗外飘雪的廊下,忽然想起三年前在文德殿初见林昭然——那时她扮作书生,青衫上还沾着墨点,站在阶下说“有教无类”,声音轻得像片叶子,却把满殿的象牙笏板震得嗡嗡响。

“大人?”幕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是否要……”

“备马。”沈砚之打断他,转身时广袖扫落案上的茶盏,青瓷碎片溅了满地,“不,”他顿了顿,从袖中摸出枚玄色虎符,“派张全去。密令:若她病不能行,准其暂居书院养疾,供给如馆阁待诏例。”

幕僚愣在原地:“这……不合规制。”

“规制是死的。”沈砚之弯腰拾起半片茶盏,边缘锋利割破指腹,血珠落在碎瓷上像朵小红梅,“她若死在路上,那些刻在陶片上、沙里、泥里的字,便要钉进朝廷的脸面里。我给她条活路,是给这天下……存一线体面。”

消息传到孙奉耳中时,他正在扬州书驿整理新到的刻版。

烛火映着他眉骨的刀疤,那是去年在汴州替林昭然挡刀时留的。

他曾随边军平过三州民变,最恨权贵拿规矩压人命。

他把密令往桌上一摔,倒把整理书简的小书童吓了一跳。

“好个沈首辅,想把阿昭圈在书院当金丝雀?”他提笔在信笺上疾书,墨迹浸透三层纸,“去,把这话编成歌谣传出去:‘阿昭病卧江南岸,天子遣使问平安。不是圣心怜学子,只怕遗言刻千山。’再告诉百姓……点灯吧,点在书院外,点在河道边,点得越亮越好。”

三日后,林昭然倚在书院后窗的藤椅上,望着河面上浮动的灯火。

雨不知何时停了,月亮从云缝里漏出来,把千万盏灯的影子投在水里,像撒了满河的星子。

水面微漾,光影碎成一片片银鳞,随着水波轻轻拍岸。

院外传来守夜老妇的低语:“我家小孙女儿说,灯亮着,先生的阳寿就续着。”

“阿昭。”程知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捧着叠文书,袖口沾着墨汁,走近时带起一阵皂角与松烟混杂的气息。

“赵大人派人送来急信,说……说近日礼部要议新规。”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林昭然膝头的刻版上,“不过我总觉得,赵元度最近往吏部跑得太勤。”

林昭然望着河面上的灯火,指尖轻轻抚过刻版上的字迹,木纹凹凸,像一道道未愈的伤疤。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咚——”的一声,像敲在她的骨头上。

她忽然想起阿娘临终前塞给她的半匹嫁布,想起那些在沙里、泥里、袜底上写字的手。

“去把笔墨拿来。”她对程知微说,“我要给赵大人回封信。”

程知微转身欲走,林昭然忽觉松烟味浓烈异常——那是赵元度惯用的墨。

她伸手轻按其腕:“你袖中有东西烧焦了?”

程知微怔住,缓缓抽出半张熏黑的残纸:“这是昨夜从火盆里抢出来的……原是要烧毁的草案。”

半张染着松烟墨的纸角在他掌心折出细痕,“妇学规制”四字像根细针,扎得林昭然喉间发紧。

她望着他耳后新添的青肿——是昨夜替她挡下泼来的墨汁时撞在桌角留下的,突然就想起三日前程知微蹲在灶前熬药的模样,药罐腾起的白雾里,他对着火折子吹了七次才点着,说:“赵元度最近往吏部跑得勤,我总觉得他袖子里藏着把快刀。”

“是赵大人的手书。”程知微将残纸抚平,松烟味混着他袖中惯有的皂角香飘过来,“他想借‘林氏病危’的由头,在礼部速议‘妇学规制’。说是‘规制’,实则要把民间女学圈进祠堂后巷,再不许开在村口晒谷场。”他的指尖划过“速议”二字,墨迹未干处蹭上些薄茧,“我在城南茶肆听见个跑腿书办吹嘘,说赵大人昨夜发了十封八百里加急,都是催各州回禀‘妇学乱象’……后来有人漏了一句‘需趁潮头未起时筑坝’。”

林昭然扶着藤椅扶手坐直,脚踝的抽痛突然变得很轻。

她望着程知微案头堆着的礼部文书——最上面那封的火漆印还沾着金粉,是今早刚到的急件。

“你打算怎么做?”

“把水搅浑。”程知微从袖中摸出张泛黄的纸,展开时发出脆响,“我伪造了道‘钦命行程表’,说您病愈后将赴岭南讲《大学》终章。又让孙奉在民间放风,说您启程那日要在船头开坛,给两岸百姓讲‘明明德于天下’。”他的眼睛在烛火下亮得惊人,像浸了松脂的琥珀,“赵元度要速议,我偏把审议日定在您启程当天。到时候百姓挤在河道两岸,礼部的老爷们隔着窗户看灯笼海,还敢说‘民意已衰’?”

林昭然忽然笑了,笑出眼角的泪。

她想起三年前在国子监,程知微替她抄《论语》抄到手指起泡,说“字要写得方方正正,才镇得住那些方方正正的脑子”。

此刻他案头的砚台里还搁着半枚断墨,墨香混着窗外飘进来的雨气,倒像极了当年破庙里的味道。

“好。”她伸手按住程知微手背,他的手比昨日更凉,“把‘岭南讲经’的日子写得具体些,就说……十月初九辰时,在端州码头开讲。”

次日午后,竹帘被风掀起一角,带进片银杏叶,叶脉上还沾着露水,凉意渗进衣领。

林昭然正看学生们用手指在窗纸呵气写字——窗上的雾气被戳出歪歪扭扭的“仁”“义”,像一群摇摇晃晃学步的孩子。

呵气声噗噗作响,指尖触纸时留下微湿的印痕,转瞬又被冷风吹散。

门环轻响,裴怀礼的青衫先探了进来。

他腰间的太常寺玉佩没系稳,撞在门框上叮当作响。

发间沾着湿泥,靴底还粘着半片青苔——想来是从后山绕过来的。

林昭然回头,见他袖口微焦,似曾涉火:“裴大人都托我捎话,说想来看您,只是京中盯得紧。”

“雾可散,形已存。”她用指节敲了敲窗上的“义”字,雾气正缓缓褪去,但那道凹痕已渗进纸纹里,“就像这些孩子,今天在雾里写过字,明天就算没有纸,也会在沙里、在瓦当上接着写。”

裴怀礼走到窗前,指尖轻轻碰了碰那道凹痕。

窗纸凉意透过指腹传来,像触到了某种正在生长的东西。

他忽然转身,袖中掉出块砚台大小的石头,“我昨日在后山转了转,见那块石壁不错。”他蹲下身,用袖口擦去石面的水痕,“刻了句‘此地无人讲学,但人人皆师’。”

林昭然望着那块石头,石面上的字还带着凿子的毛刺,“不立碑,刻在石壁上?”

“碑会倒,石壁不会。”裴怀礼从怀里摸出个布包,抖开是把小凿子,“等我回了京,让家里的石匠送套工具来。往后每个经过的人,都能在石壁上添个字。”他忽然笑了,笑得眼角的细纹都堆起来,“昨日有个挑水的老丈问我刻的是啥,我念给他听。他说‘好,等我孙子会写字了,让他来刻个“孝”字’。”

林昭然望着他鬓角的白发,想起他在朝上骂“礼制是死的,人心是活的”时,被御史台参了三本。

此刻他眼里的光,倒比当年在延英殿时更亮。

“裴大人。”她轻声说,“你刻的不是字,是种子。”

三日后,晨雾漫进书院时,林昭然正站在阶前系行装。

柳明漪替她理着青衫下摆,突然拽了拽她袖子:“看墙头。”

林昭然抬头,见爬满青藤的院墙上,叶隙间隐约有“问”形——原是学子们用细针在叶脉上刺出的痕迹,待藤蔓生长,叶片舒展,便成了浅绿的“问”字。

风过处,千万片叶子沙沙作响,像在替那些不敢开口的人问:“为何不可?”

“先生!”

童声从河岸传来。

林昭然转身,见百余个孩童挤在青石板上,每人捧着盏素绢灯笼。

灯笼的光透过雾霭,像浮着层毛边的月亮。

最前头的小丫头踮着脚,把灯笼举得老高:“先生看!”

林昭然走近些,见灯笼里的灯心裹着灰墨药丸。

风掠过河岸时,火苗“噌”地蹿高,药丸遇热崩解,素绢上赫然显出“明明德”三字——墨色深浅不一,有的浓得像要滴下来,有的淡得像被水洗过,倒像千万双手合力写成的。

“这是……孙伯教我们的。”小丫头的手指冻得通红,却笑得眼睛弯成月牙,“他说灯火烧的是药丸,字显的是人心。”

林昭然摸出袖中那柄止水短刃。

这是阿娘临终前塞给她的,刃身已被岁月磨得发亮。

她将短刃插入岸边湿土,刃面映出千万盏灯火,像把银河别在了大地上。

“开船——”

艄公的号子惊起一群白鹭。

林昭然扶着船舷回头,见孩童们仍站在雾里,举着灯笼齐声诵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童声裹着晨雾涌进船舱,震得她脚踝旧伤隐隐作痛,仿佛回到第一次站在村口讲学时,台下那阵沉默后的第一声回应。

她闭目倚着船板,童声未歇,心口起伏间竟听得分明——远处似有石匠凿壁的“叮叮”,那是裴怀礼昨夜许下的诺言;近处学子磨墨的“沙沙”,如同当年国子监廊下抄经的深夜;还有那几乎不可闻的“嗤嗤”声,是某个绣娘正把“仁”字一针针绣进襁褓包布。

这些声音原以为散落天涯,如今却被河雾裹着,一股脑儿涌进船舱。

她睁开眼,望着刀尖映出的万点灯火,低声道:“我不能停……也不敢停。”

舟行渐缓时,雾色忽然淡了些。

林昭然睁眼,见远处山影如碑,静立在水天尽头。

船工擦着汗嘀咕:“这雾散得怪,怕不是要入窄水道了?”

她望着渐窄的河面,水流声忽然变得急促。

船身轻晃间,她摸出怀里的刻版,指尖触到昨日新刻的“可”字——那道曾动摇的刻痕,已被后来的深刀稳稳钉进了木头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