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145章 人没影了字才真

破帷 第145章 人没影了字才真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天光熹微,晨霜沿着窗格的边缘凝结成一层薄薄的白,像是夜的余烬被冻结在木纹之间。

寒气悄然渗入书房,拂过林昭然裸露的手背,带来一丝刺骨的凉意。

她推开书桌前堆积如山的卷宗,纸页边缘因反复翻阅已微微卷曲,指尖划过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一夜未眠并未让她显出疲态,反而那双清亮的眸子在黎明微光中,淬炼得愈发沉静,映着窗外渐明的天色,宛如深潭不起波澜。

孙奉悄无声息地推门而入,带进一股清晨的凛冽,门轴轻响如叹息。

他脚步极轻,靴底碾过青砖,几乎听不见声响,唯有一缕冷风卷起案上残纸,簌簌作响。

他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丝颤抖:“大人,程先生他……扛住了。沈砚之亲自提审,他一字未吐关于您的事。”

林昭然端起早已冰凉的茶,瓷盏触手生寒,茶汤泛着灰白的光泽。

她浅啜一口,任由那股苦涩的凉意滑入腹中,舌尖微麻,喉间紧缩,仿佛将最后一丝侥幸也一并浇熄。

她知道程知微会扛住。

那不是愚忠,而是风骨。

程知微护的从来不只是她林昭然这个人,而是他们共同点燃的那一点火种——那是在暗夜里仍不肯低头的信念,是贫寒学子眼中第一次映出“可问”的光。

“沈砚之不会就此罢休的。”林昭然放下茶盏,杯底与桌面轻磕,一声脆响如断弦。

她的声音平稳得听不出一丝波澜,“他找不到我的笔迹,就会转而寻找我的痕迹。”她转向一直侍立在侧的柳明漪,目光锐利如刀,割开室内凝滞的空气。

柳明漪心头一紧,指节不自觉地蜷缩,袖口绣线微微颤动。

那份《静学图志》是所有民学所的核心教案,是林昭然呕心沥血数年的成果,字字如血,页页如命。

她嘴唇动了动,却终究没能说出劝阻的话,只是默默从暗格中取出一个沉重的紫檀木盒。

木料沁着幽香,开启时发出轻微的“咔”声,仿佛某种仪式的开始。

林昭然打开木盒,亲手将那厚厚一叠书稿取出,纸张泛黄,边角微毛,却承载着无数人渴求知识的重量。

她没有丝毫留恋,开始一张张拆解,动作冷静而精准,如同一个工匠在拆解自己最心爱的作品,又似母亲将骨肉送入风雨。

“这张,混入庆州布行的绣谱里,他们下个月要去江南。”她将一张绘有复杂花纹的图样递给柳明漪,指尖与纸面摩擦,留下淡淡的温度。

“这几页,是药理,伪装成一张古方,塞进济州孙氏药铺送往北地的货箱中。”

“这部分,是算学,当做商号的加密账本,让扬州的漕运商帮带走。”

她有条不紊地发号施令,将一部足以撼动朝堂的宏大学说,化整为零,拆解成最不起眼的绣谱、药方、账本,托付给遍布大周七州的商帮,如蒲公英的种子,乘风撒向四面八方。

柳明漪含泪接过,指尖微抖,纸页在掌心窸窣作响。

她明白,大人这是在断自己的后路,也是在为她们所有人留一条活路。

只要这些“根”还在,哪怕主干被摧折,总有破土重生的那一天。

“大人,您……”柳明漪哽咽道。

“只要根在,何愁无木。”林昭然抬头,

做完这一切,她重新铺开一张素笺,纸面粗糙却洁白,吸墨如渴。

她提笔写下一行字,狼毫蘸墨饱满,落笔风骨峭拔,力透纸背:“火可灭,灰不可冷。”墨迹未干,散发出淡淡的松烟香。

她将纸条小心折好,递给孙奉:“想办法,让宫里的‘人’看到。皇后娘娘常阅的经袱,是个好地方。”

孙奉郑重点头,将纸条贴身藏好,布料摩擦胸口,仿佛藏下一团未熄的炭火。

接下来的两日,相府的动作果然如林昭然所料,愈发频繁。

孙奉带回的消息让气氛愈发凝重,每一次叩门都像敲在人心上。

他忧心忡忡地禀报:“大人,程先生的一些随身物品被沈砚之的人扣下了,我担心他会从笔墨纸张上看出端倪,寻到我们常用的那家铺子。”

林昭然沉吟不语,指尖轻抚案角那柄尘封已久的短剑,冰冷的金属触感让她指尖微微一颤——那是十六岁那年,父亲赠她的及冠礼,当时只道是训诫,如今才懂其沉重。

孙奉咬了咬牙,低声道:“属下斗胆,已做了一件事。”他从怀中取出一张粗糙的草纸,上面用劣质的墨写着几行字,墨色晕染,纸面泛着土黄,内容尽是些乡间里短,唯独末尾一句“妹病愈,能写‘人’字矣”显得突兀。

那个“人”字,笔画稚拙,歪歪扭扭,与林昭然清隽工整的书风判若云泥。

“我已设法让这封‘家书’落到了沈砚之的案头。”孙奉解释道,“程先生虽出身寒门,却非孤身一人,他确有一远房堂妹,幼时患过病,手脚不甚协调。这封信,足以混淆视听。”

林昭然看着那信,眼中第一次流露出一丝暖意。

她记得昨夜内线密报:皇后召见皇帝,言“士气不可摧,稚子无辜”,圣心为之所动;更有传言,御前会议上,皇后以佛经讽谏,言“执念生障,冤结难解”,沈首辅当庭沉默良久。

“你有心了。”她轻声道,“沈砚之多疑,此举未必能全信,但至少,能在他心里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这就够了。”

就在沈砚之的调查陷入僵局之时,朝堂之上,御史裴怀礼突然出招。

他并未就程知微被拘一事与沈砚之正面冲突,反而上奏,盛赞今春以来京中学风鼎盛,恳请皇帝亲临国子监,观摩一场别开生面的“春课试讲”。

消息传来,林昭然在窗边伫立良久。

风吹动她的衣袖,猎猎如旗。她知道,这是裴怀礼下的险棋。

他要用民学所的成果,将皇帝的注意力从“逆言”上引开,引到“教化”上来。

这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可为她们争取喘息之机;赌输了,便是将所有孩子都推到了沈砚之的屠刀之下。

试讲那日,林昭然待在府中,一步未出。

她能想象国子监内的场景,那些她亲自教导过的寒门学子,如何引经据典,如何慷慨陈词,声音激越如钟鸣,回荡在殿宇之间。

孙奉派去的人不断传回消息:“圣上龙颜大悦!”“陛下当众称赞‘有教无类’!”“沈首辅的脸色很难看!”

消息一条条传来,府中仆役脸上渐渐有了笑意,低声交谈中带着轻松。

唯有林昭然始终端坐不动,指尖轻轻敲击桌面,如同计算着倒计时。

直到日影西斜,暮鼓初响,那份安宁终于被打破——

黄昏时分,孙奉带回了一个坏消息:“大人,出事了。沈砚之的人查封了柳姑娘之前在城南落脚的那家绣坊。”

柳明漪的脸瞬间煞白,呼吸一滞,仿佛被无形之手扼住咽喉。

林昭然的心沉了下去,她看向柳明漪:“绣坊里可有留下什么?”

“都……都清理干净了。只有一些没用的残破绣谱……”柳明漪的声音发颤,“对了,有一个叫小丫的女孩,是绣坊王大娘的孙女,她也在试讲的学子之列。我曾教过她认字,怕她忘了,便在她常用的手绢上用咱们的暗记绣了一个‘问’字……那种蓝线回针法,是民学所统一教的识字标记。”

林昭然闭上了眼。

一个“问”字,再结合绣坊搜出的半张残谱、孩子优异的试讲表现,以及此前刑部文书房打听庆州药铺的异常举动——三者交汇,已成铁链。

沈砚之绝不会放过。

那一夜,林昭然府邸外的暗探多了数倍。

夜风穿堂,烛影摇红,远处巡更的梆子声断续可闻,却掩不住墙外衣袂窸窣的潜伏气息。

空气仿佛凝固,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

或许是他终于开始怀疑她的性别,那封弹劾她“女扮男装,欺君罔上”的奏本,恐怕已写好了大半。

“留着他,才能钓出更大的鱼。”她仿佛听见沈砚之冷笑,“她不会不来见他。”

第三日的深夜,万籁俱寂。

林昭然取出父亲所赠短剑,缓缓抽出寸许,寒光凛冽,映出她平静无波的脸。

她细细擦拭剑身,金属与布帛摩擦,发出细微的嘶声,如同磨砺意志。

就在这时,孙奉疾步而入,神情复杂,既有惊愕,又有狂喜。

“大人!”他声音压抑着激动,几乎不成调,“程先生……程先生被放出来了!”

林昭然擦拭的动作猛地一顿,剑锋停在半空,寒光凝滞。

她抬起头,眼中满是疑云。

这不合常理。

“怎么回事?”她沉声问道。

“不清楚,”孙奉摇头,“只听说,是沈首辅亲自下的令,没有说明任何缘由。人刚出刑部大牢。”

林昭然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推开了一条缝隙。

夜风裹挟着寒意涌入,吹动她的发丝,拂过颈侧,激起一阵微栗。

不对劲,这背后一定有她不知道的变故。

是宫里的消息起了作用?

还是裴怀礼另有后手?

亦或是沈砚之……设下的饵?

她凝望着窗外沉沉夜色,心头疑云不散。

忽然,一阵极轻的脚步声自远而近,非兵甲铿锵,反倒像是无数赤足踏在青石板上的闷响。

她屏息细听,那声音起初零星,继而汇流,仿佛大地在低吟。

“大人!”孙奉再度冲入,气息急促,“城南百姓不知何故纷纷出门,已有数百人向这边汇聚!”

她推窗望去——

远处街角,一点微光悄然亮起。

接着是第二点,第三点……

那不是灯笼,也不是火把,而是千百人手中捧着的小小油灯,灯光摇曳,汇成一条流动的河。

随即,一阵低沉而压抑的,仿佛从地底深处传来的嗡鸣声,顺着夜风,隐隐约约地飘了过来。

那是无数人的脚步声和呼吸声汇集而成的共振,是沉默太久后的第一次集体苏醒。

林昭然瞳孔微缩,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一种前所未有的预感,猛地攫住了她的心脏。

这寂静的京城,今夜,似乎要醒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