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119章 病骨问灯人

破帷 第119章 病骨问灯人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林昭然的指尖在紫檀匣上轻轻摩挲,木匣的温度透过掌心漫上来,混着程知微体温的余温,倒比外面的秋凉更灼人些。

那触感温润如旧玉,纹理间微凸的云纹硌着指腹,像是沉睡的记忆正悄然苏醒。

盲童的歌声还在远处飘,“我非学新,乃复古”几个字撞进耳中,尾音被风揉碎,散在庙檐滴落的雨声里。

她指节一紧——这句唱词像一缕湿冷的雾,缠上心头。

三日前孙奉塞在她书驿门缝里的残纸忽然浮现眼前:墨迹淡得像被雨水泡过,只模糊留着“紫宸殿西庑,药炉常沸,非为病”十三个字。

那时她正俯身拾纸,指尖沾了晨露与尘灰,如今那墨痕仿佛又在掌心洇开。

“昭然兄?”程知微的声音发颤,他的指尖无意识地抠着腰间笔袋的流苏,粗麻线头被搓得蓬松,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这符令虽能通禁中,但沈阁老……”他突然顿住,喉结动了动,指节因用力泛白,“您如今顶着补遗讲主的名头,若真入了宫,万一他……”

“他若要拿我,何须等到今日?”林昭然垂眸看匣面云纹,云纹间那道内侍省特有的朱漆封痕还泛着新亮,是孙奉亲手押来的——她记得孙奉上次递信时,指甲缝里还沾着陶土,说是帮西市的盲匠刻触读碑。

那陶土微黄,带着窑火余温,像极了吴郡旧塾里孩子们捏字的泥绳。

“他要见的不是林昭然,是补遗讲主。”她将木匣抵在胸口,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沉而稳,撞着肋骨如鼓。

匣面的紫檀木贴着衣料,传来一阵温热的压迫感。

“一个他用《礼典》量不出,用官阶框不住的‘点灯人’。”

程知微的手指在碑座上叩出轻响,青石板被雨泡得发凉,湿气顺着指尖爬上来,他的指节却烫得惊人,像握着一块暗燃的炭。

“可您女扮男装的事……”

“所以要穿素青襕衫。”林昭然抬头时,破庙梁上的《心灯图》正被风掀起一角,百盏灯影在她眼底晃成一片,光影摇曳,仿佛有无数声音在低语。

她屈指敲了敲自己喉结,那里裹着的棉絮被汗水浸得发潮,黏腻地贴着皮肤,“明日让明漪连夜赶制——领口要松些,广袖要垂到腕骨。”她顿了顿,声音低下去,“补遗讲主是‘人’,不是‘官’。若他要以礼相胁,我便以‘学子问教’应之;若他动刀兵……”她忽然笑了,笑意未达眼底,“三日前各州学正都收到了‘附录碑’的拓片,今日我入禁中,明日碑上的‘触读谱’便会刻满十八州的墙。”

庙门吱呀一声轻响,檐角滴落的雨珠打在青布上,溅起细小的水花。

柳明漪不知何时站到了门口,怀里抱着团素青布,发梢湿漉漉地贴着额角,布料还带着染坊的草木香,清苦中透着蓝草汁的微涩。

“我这就去染坊取蓝草汁。”她目光扫过林昭然袖中凸起的瓦当,那枚“问”字的毛刺蹭着青布,发出细微的刮擦声,“襕衫下摆要绣半朵石竹——前日孙奉说,阁老帕子上的花样。”

林昭然指尖一顿。

那石竹的纹样,竟与记忆中沈砚之袖角露出的帕子重合——前日议典堂外,他拂袖转身,帕角一闪,也是这般素绣,淡香如缕,像春日里悄然绽放的野花。

她伸手抚过柳明漪递来的青布,布料带着染坊的草木香,纤维粗糙而真实,仿佛能触到江南水岸的泥土与晨雾。

“好。”

程知微还在搓手,掌心摩擦发出沙沙声:“要不我替您去?我体型与您相仿,说话时压着嗓子……”

“不可。”林昭然打断他,从案头抽出阿阮的《盲童考据课》手稿,纸页边缘还留着盲女用针戳的点字,凹凸不平,像夜行者指尖的路标。

她将手稿仔细折进袖中,指腹擦过“我非学新,乃复古”那句,盲文的凸点硌着皮肤,像一颗颗未熄的星火。

“他要的是‘点灯人’的眼睛。”她声音轻,却如刀刻,“若我不去,寒门学子往后见了高门朱户,腿肚子要抖十年。”

三更鼓响,宫灯在青瓦间投下昏黄的影——那光,竟与破庙中的灯影重叠起来。

夜漏三更时,林昭然跟着孙奉穿过禁中雨道。

宫灯在青瓦间投下昏黄的影,孙奉的布鞋沾了湿苔,每一步都发出轻响:“西庑偏殿的炭盆我多添了两铲,阁老这两日总说冷。”他回头时,月光正照在他眉间的痘痕上,“不过今日药炉没烧——您瞧,檐角的铜铃没响。”

林昭然抬眼,西庑偏殿的檐角确实垂着铜铃,风过时静悄悄的,无音。

推开门,药香混着墨味扑面而来——可那香气干涩,不似煎药之气。

她目光扫过角落炭炉,炉火将熄,药罐空悬,罐底积着薄灰。

她心头一动:孙奉说“药炉常沸”,可今日……炉已冷。

沈砚之半倚在湘妃竹帷后,面色白得像浸了水的纸,呼吸轻浅,像风掠过窗纸。

案头堆着《礼典》《考工记》的残卷,最上面一卷的页脚被撕去半角,露出底下“有教无类”四个小楷——是她前日在太学讲学时的板书,墨迹未干便被撕下,撕口毛糙,像一道未愈的伤。

“补遗讲,讲何遗?”沈砚之的声音像浸了冰水的玉,隔着帷幔撞过来,冷而脆。

林昭然垂手站定,素青襕衫的广袖扫过青砖,布料摩擦地面,发出细微的窸窣声。

袖中阿阮的手稿硌着腕骨,盲文的凸点如针尖轻刺,提醒她此行非为辩礼,而是为证道。

“讲天下被删之学——《女红正典》附录里那半卷《蒙童算经》;被掩之知——司天监锁在铁柜里的《星轨图》;被弃之人——”她顿了顿,声音低沉却清晰,“——那些连名字都进不了《礼典》的人。”

帷幔后传来极轻的响动,像是茶盏碰着案几,又像一声压抑的叹息。

“我少年时在吴郡,也开过一塾。”沈砚之的声音忽然低了,像在说别人的故事,“收的都是船家子、渔户女,教他们识《千字文》。”他笑了一声,带着痰音,“后来被族老砸了塾门,说‘礼不下庶人,教不授白丁’。”

林昭然望着案头那卷被撕去页脚的《礼典》,忽然想起破庙梁上的《心灯图》——百盏灯影里没有一人,却亮得晃眼。

“可你动的是根。”沈砚之的声音陡然冷下来,帷幔被风掀起一角,露出他搭在锦被上的手,腕骨瘦得像根竹枝,青筋浮起如旧藤。

林昭然的手指轻轻抚过袖中手稿,阿阮用针戳的点字硌着她掌心,刺痛中带着温度。

她望着帷后那团苍白的影子,忽然想起三日前孩子们临摹“触读谱”时的笑声——像阿娘的手,像老祖宗的手。

“阁老可听过盲童的考据课?”她轻声说,指尖扣住袖中手稿的边缘,“他们说……”林昭然的指尖在袖中攥紧那卷手稿,阿阮用针尖戳出的点字硌得掌心生疼。

这是她昨夜在破庙油灯下反复摩挲过的“刀”——不是用来刺向沈砚之,而是剖开他与自己之间那层“礼”的茧。

“《周礼·天官》载‘女工八材’,含‘记纹以线’之法。”她将手稿轻轻摊开在案上,泛黄的纸页因盲童们反复触摸而发皱,边缘卷曲,像被火燎过的蝶翼,“阿阮以指代目,织星图为寿,何罪之有?”

帷幔后,沈砚之的指尖微微一颤,像是被那“织”字刺了一下。

他曾见母亲在药方背面用绣线记下“桂枝三钱,茯苓四两”,针脚细密如星轨……后来那方子连同绣绷,一起焚于祠堂火盆。

林昭然没有错过那一瞬的颤动。

她轻声道:“《周礼》说‘女工八材’,可没说‘女不可知天’。我们不是要毁礼,是要让礼……回到它本来的样子。”

帷幔后传来极轻的抽气声,像寒夜漏风的窗纸。

沈砚之的手指从帷幔缝隙里探出来,骨节泛着青白,悬在稿纸上空半寸,终究没有落下。

“你倒会挑《周礼》——那是我少年时抄得最熟的经。”他的声音里浸着药汤的苦,“当年吴郡塾中,我教孩子们念‘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族老说我‘僭越’;如今你教盲童‘以线记星’,他们说你‘乱礼’。”

林昭然望着他垂落的手,忽然想起三日前孙奉说的“药炉常沸,非为病”。

原来这沸的不是药,是他压在《礼典》下的旧火。

“阁老可还记得,那塾里的渔户女后来如何了?”她轻声问,目光扫过案头那卷被撕去页脚的《礼典》——撕口毛糙,像是被人急怒时扯断的。

沈砚之的喉结动了动,帷幔突然被掀开半幅。

他倚在锦被里,眉峰因咳意皱成刀刻的痕,却仍用指尖扣住帷幔,像要抓住什么:“孙奉。”

小宦官应声从檐下闪进来,手里捧着个青竹匣。

匣盖掀开时,林昭然听见自己心跳漏了一拍——是幅未完成的绣图,素绢上用金线绣着百盏灯影,却无一盏在中心,灯与灯之间的金线虚虚连着,像未系紧的绳结。

金线微凉,反光刺眼,像无数条未闭合的路径。

“你点灯,却不立名。”沈砚之的目光钉在她脸上,“是怕成众矢之的,还是……不信光该有主人?”

林昭然的呼吸骤然一滞。

她原以为沈砚之只见过补遗讲主在太学挥毫的背影,未料他连破庙里《心灯图》的残稿都描摹了去。

那幅图是孩子们用碎布拼的,灯芯是阿阮用盲针挑的,她原想等百灯全了,就挂在各州学宫——此刻却在沈砚之的案头,以金线重绣,针脚比她见过的任何工笔都细。

“光本无主,如雨露均沾。”她伸手抚过绣图边缘,金线硌着指腹,微凉而锐利,“我非争名,只为让盲者知星,贫者识字,女子执笔。”

沈砚之忽然闭上眼,睫毛在苍白的脸上投下蝶翼般的影。

林昭然听见他极轻地念了句“阿娘”,像是被风吹散的叹息。

再睁眼时,他的眼底浮起层雾,像吴郡春江上未散的潮:“我批‘附录暂存’,是因我母早年亦曾以绣纹记药方……被族老焚毁。”他的手指摩挲着绣图边缘,“三年后议废——但若三年内,你能让‘附录’成‘正典’……我,不拦。”

林昭然的指尖抵在案上,青砖的凉透过素青襕衫渗进来,寒意顺着指尖爬升。

她望着沈砚之腕间那圈褪色的红绳——和孙奉前日说的“帮盲匠刻触读碑”时,腕间缠着的陶土绳结,竟是同色。

她心头一震。

那红绳不是宫中制式,是吴郡旧俗——当年塾中贫童用染色麻绳记字,每人一条,缠腕为誓。

她曾在《吴郡志》残卷里读到过。

原来孙奉不是传声筒,是那场火里逃出的一粒种。

原来他不是要困她在礼网里,是要她在他的网中,织出一张更密的网。

“谢阁老。”她弯腰行礼,广袖垂落遮住眼底翻涌的热意。

这一礼不是对首辅,是对当年吴郡塾中那个举着《千字文》被砸破头的少年。

出宫时,晨雾正漫过宫墙,湿气扑在脸上,带着秋末的清寒。

程知微守在宫门外,青衫下摆沾着露水,见她出来便快步迎上,发顶的巾子都歪了:“昭然兄!礼部拟了反制文书,说‘附录’是‘伪古惑民’,要提前三月清查各州学宫!”他的手指捏着半卷抄报,纸角被汗浸得发皱,声音却带着破庙油灯般的暖。

林昭然却不慌,从袖中摸出片碎纸——是沈砚之案头《女红正典》修订稿的边角,朱笔写着“缓议”二字,笔锋凌厉如刀。

“他留了退路,也留了战书。”她将碎纸递给程知微,看他瞳孔骤然放大,“现在,我们要让‘附录’生根,快到他们拔不动。”

程知微的喉结动了动,忽然笑了:“前日明漪说,染坊的蓝草汁够染十八州的碑拓;阿阮的触读谱,盲匠们连夜刻了三百块模子。”他的声音里带着破庙油灯般的暖,“您说要让光活下来,现在……光已经在长根了。”

林昭然抬头望向东方,晨雾正被染成淡金,像破庙梁上那幅《心灯图》终于找到了光的源头。

“该回江南了。”她轻声说,“去看看那些碑刻,是不是真的……拔不动。”

程知微一怔,随即笑出了声:“我这就去备船。明漪说,她绣的石竹襕衫,正适合过长江。”

宫墙外传来卖浆者的吆喝,混着远处学宫的晨钟,一声声,像潮水推着光向前。

林昭然摸了摸袖中那卷《盲童考据课》,阿阮的点字在掌心跳成鼓点——这不是结束,是光,开始往土里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