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104章 雨落碑成灰

破帷 第104章 雨落碑成灰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新砖初萌的幻象尚未散尽,急促的脚步声便踏碎了破庙清晨的宁静。

一名补遗司的执事冲了进来,气息未定,脸上满是焦灼:“先生,国子监外出事了!”

林昭然心中一沉,放下了手中正在擦拭的旧书。

“说。”

“那块‘明堂碑’,如今被京中百姓称作‘问天碑’了!”执事的声音因急切而有些发颤,“昨夜一场雨后,碑上‘答在天下’四字愈发清晰,百姓们都说那是天降神谕!有人彻夜守在碑前,焚香祝祷,求字显灵。更有甚者,是些落魄的寒门学子,竟对着石碑长跪不起,磕头磕得额破血流,说是在求补遗先生点拨前程!”

话音落,庙内死寂。

林昭然的指尖微微发冷,守拙先生临终前的告诫如警钟般在耳畔轰鸣:“民信若成迷,道便成枷。”她要的是开启民智的钥匙,绝非一把锁住他们思想的新的神枷。

若任由这股狂热蔓延,她呕心沥血的改革,最终只会沦为一场荒诞的图腾崇拜。

“柳明漪。”她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柳明漪应声而入,她刚从内织坊赶回,袖口还沾着几缕尚未溶解殆尽的丝线碎屑,那是昨夜布置碑文时留下的痕迹。

林昭然的目光落在那些碎屑上,一个念头迅速成形。

“去,取一些碑布的残片,连同昨夜派人收集的、从碑面上流下的雨水,将它们一同熬制成墨。”

柳明漪一怔,虽不明其意,但还是立刻躬身领命:“是。”

她刚转身,程知微便从门外疾步而入,他刚从皇史宬调阅卷宗归来,脸色却异常凝重。

“先生,沈相出手了。”他声音压得极低,将一份抄录的奏本递上,“沈砚之昨夜亲批礼部奏本,驳回了‘五品代议’之改。但他……却对我们提出的‘教者代议’正名一事,只字未提。”

林昭然接过抄本,迅速扫过,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不提,才是最狠的后招。”

程知微点头,神色愈发沉重:“正是。他否决了前者,却故意留下后者这个口子,反手批示,凡‘私学授业资格’,今后需由礼部与国子监共审。”

“共审?”林昭然冷哼一声,“说得好听,礼部六司,国子监三学,哪一处不是世家盘根错节之地?这共审之权,说到底,还是落在了他们自己人掌的印里。他这是允了我一步,又在我前方设了一道万丈悬崖。”

他想用身份审查,将所有寒门出身、思想开明的新教习,都挡在门外。

林昭然的目光在庙中缓缓移动,最后定格在角落里那个守拙先生留下的遗匣上。

她忽然记起,匣中那本泛黄的《前朝营造志》里,曾夹着一页关于“试官录”的记载。

那是一种不问出身、只凭实学的官吏选拔制度。

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脑海。

她猛地抬头,眼中寒芒乍现:“他要审身份,我便考资格!知微,拟一道章程,凡欲在我十二州学宫获得授业资格者,无论出身,皆需通过‘资格试’。试分三轮,两轮笔试策论,一轮经义辨析,最终再设一场讲学公评,由学子与城中宿儒共同评判。所有成绩,一律公开张榜于《学录榜》之上,昭告天下!”

与此同时,相府书房。

沈砚之正安静地翻阅着各地学政递上来的密报,看到“问天碑”三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香火日盛,连篇累牍的描述让他眉头缓缓锁紧。

侍立一旁的孙奉压低声音禀报:“相爷,内织坊那边传来消息,昨夜有女工自发集资,用木头刻了‘补遗先生’的牌位,就供在自家灶台旁边,说是能保佑丝线不断,织锦顺利。”

沈砚之手中的狼毫笔“啪”地一声搁在笔架上,力道不大,却让孙奉心头一跳。

“她要的是一个能让丝线不断、织锦顺利的制度,不是一个供在灶台上的神位。”沈砚之的声音清冷如旧,“她自己,怕是此刻最头疼的就是这些愚夫愚妇。”

他沉吟片刻,忽然开口:“取碑文拓本十份,加急送往各州学政衙门,附我一道手谕:‘若百姓信字,不如信规。’让他们将碑文原意张贴各处,引导舆论。”

“是。”孙奉应道。

“还有,”沈砚之补充道,声音更低了些,带着一丝不容置喙的命令,“私下传令工部,连夜将那块明堂碑改铸为青铜碑,碑上文字直接阴刻。将那面碑布……撤了。莫要让一场雨,也成了谶言。”

工部的动向,不出一个时辰便传回了破庙。

林昭然听完,脸上非但没有丝毫受挫的神情,反而露出一丝了然的微笑。

沈砚之这一手,釜底抽薪,断得干净利落。

但她并未阻拦,反而立刻叫来柳明漪。

“让绣娘们停下手中的活计,将所有剩余的可溶丝线全部拆解成粉末,混入我们新制的那批墨锭模具里。”她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记住,只在模具底部薄薄铺上一层,要让‘答在天下’这四个字,在墨锭被研磨殆尽时,才会短暂地浮现。”

那布是用内织坊特制的“遇水显纹丝”所织,寻常时墨色隐于经纬之间,唯经雨水浸润,字迹方显——这本是守拙先生当年为防密信泄露所创的法子,如今却被百姓当作了天意。

而那丝线粉末遇油灯烟熏微焦,再经墨汁中微量碱性调和,会在书写完毕、墨未全干之际,短暂浮现原碑上的“问”字轮廓,三息之后便会彻底融入墨色,不留痕迹。

首批掺入了丝线粉末的“碑灰墨”制成后,林昭然立刻命人将其分赠给各地新立的私学。

随墨附上的一张素笺上,只有她亲笔写下的一行字:“此墨写不出圣贤圣谕,只写得出你们自己的策论。”

七日后,江南一座刚刚开课的私学里,一名家境贫寒的少年正就着一盏昏黄油灯,伏案疾书。

灯芯噼啪轻响,烟气袅袅升起,与新墨中那一丝若有若无的焦纸气息悄然交融。

他指尖微颤,掌心沁出薄汗,笔尖划过粗纸的沙沙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当他写完最后一笔,搁下笔管,却见墨迹将干未干的纸上,竟隐隐浮现出一个“问”字的残痕,如雾中残影,转瞬即逝。

少年又惊又喜,失声惊呼:“天授!这是先生显灵,天授我也!”

话音未落,授课的先生便用戒尺重重敲了敲他的书案,厉声喝止:“胡言!非是天授你,是你心中早有此问,笔下才有此论!忘了补遗先生的教诲了吗?答案,在天下,在你自己手中,不在鬼神!”

少年被当头棒喝,瞬间面红耳赤,愣在原地,继而若有所悟。

京城,礼部衙署之内,程知微正借着审核各地私学名册的便利,不动声色地将那份“资格试”方案,伪装成一份“吏部考功司委托试行条目”,巧妙地混入了堆积如山的待批阅文书之中。

他深知,要让世家官员同意这样一场公开、公平的考试,无异于与虎谋皮。

因此,他在章程中特意增设了一个看似繁琐却至关重要的环节——“盲评卷”。

所有答卷都将重新编号,誊抄密封,再分送给十名早已退隐、不涉党争的老儒分头评阅,最终取其均分定级,杜绝了任何暗箱操作的可能。

而在这条目的最末,他看似随意地加了一句:“为昭公信,首批评定结果,拟于国子监外张榜三日,以待公议。”

这便是阳谋。

三日后,一张墨迹未干的《学宫教习资格试初定规程》赫然张贴在了国子监外的照壁上。

不过半个时辰,照壁前已是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

人群中,有激动万分的寒门学子,有面色铁青的世家子弟,更多的是翘首观望的平民百姓。

“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这……这是真的?”

“三轮笔试,一场公评!这可比科举都严苛,但也……公平!”

议论声中,忽有几名高门大户的家仆拨开人群,凶神恶煞地冲向榜文,伸手便要去撕。

“住手!”

一声清脆的女声响起。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名眼覆白纱的盲女,手持竹杖,立于人群之前。

正是曾受过补遗讲启蒙的阿阮。

她“看”向那几个家仆的方向,高声道:“你们撕得掉这张纸,可撕得掉我脑子里背下的三百条策问吗?撕得掉我们这些人心里燃起的那点火光吗?”

人群瞬间静默。那几个家仆被她一番话说得进退失据,愣在当场。

就在这时,吱呀一声,宫门一侧的小门开了。

孙奉面无表情地从中走出,径直来到榜文旁,一声不吭地从袖中取出一份公文,展开,用浆糊稳稳地贴在了规程榜文的侧面。

众人定睛看去,只见那份公文上,赫然盖着一枚鲜红的、属于内阁首辅沈砚之的“准试行”大印。

街角酒楼二楼,凭栏而立的林昭然将这一幕尽收眼底。

一缕晨光终于穿透云层,洒在那两张并列的榜文上,墨迹与朱印,相映生辉。

她下意识地伸入袖中,指尖触到一处坚硬的棱角——那是守拙先生留下的那个青布小袋,里面是那半片刻着“民声不熄”的瓦当。

她轻轻抚摸着那四个字,低声自语:“先生,你怕他们陷入迷信。我却信……信他们终将学会,自己写下答案。”

(看着墨锭中一闪而过的“问”字)

“她不立神,却种问根;不求顺从,但启思辨……若此刻强行压下,反成助焰之风。”

“罢了。准了。让她考去。寒门若真能写出治国之论,本相倒也想看看——这天下,还能不能容得下一个‘问’字。”

榜文张贴带来的风波,很快化作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浪潮。

补遗司设在京郊的报名处,短短数日,门槛几乎被踏破。

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应试者名册,雪片般堆满了程知微的书案。

这股汹涌的热情,远超所有人的预料,仿佛一道被压抑已久的洪流,终于找到了宣泄的闸口。

林昭然亲自翻阅着那些名册,指尖划过纸页的粗糙触感,耳边仿佛响起无数未曾谋面的呼吸与心跳。

她看到有人以血代墨署名,指印斑驳如梅;有人伪造师承履历,字迹却透出掩饰不住的急切;更有高门暗中遣人混入,欲探虚实。

她合上册子,望向窗外渐起的晨雾。

开闸易,治水难。

这股洪流,她引来了,却不知自己能否驾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