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58章 明堂前的台阶

破帷 第58章 明堂前的台阶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自那夜之后,林昭然再未咳过一滴血。

可那纠缠不休的梦境,却比病痛更磨人。

每当夜深人静,她便会坠入同一片混沌,看见那青衫女子背对着她,立于虚空之中,手腕轻悬,一笔一划,似要写下什么。

笔锋划过虚无,竟有细微的“沙沙”声如蚕食桑叶,清晰入耳;那墨色未干的痕迹在黑暗中泛着幽蓝微光,隐约可见“明堂”二字的轮廓。

她伸手欲触,指尖却只拂过一片冰凉雾气,如同触摸深秋清晨的露水。

她一次次想要看清女子的脸,却总在笔锋落定前一刻惊醒,冷汗浸透中衣,胸口起伏如潮,耳畔还回荡着那无声却震耳欲聋的书写之音。

她明白,“全知推演”那般逆天的能力,大约是不会再回来了。

可一种新的感知,却在她的灵台中悄然滋生——她称之为“心象”。

闭上眼,不再是纷繁的数据与可能的未来,而是一幅幅清晰的图景:她“看”见上京城的街巷在夜色中呼吸,东市的叫卖声如沸水翻腾,西市的茶棚下有老人轻拍蒲扇的节奏;南城工坊铁锤敲打的声音沉稳如心跳,北城瓦舍里传来孩童背书的稚嫩童音。

而在这一切喧嚣之上,无数条纤细却坚韧的金色丝线,自那一处处简陋的讲台上升腾而起,带着讲者吐纳的温热气息与听者屏息凝神的专注,如百川归海,最终尽数汇于皇城中央,那座巍峨的明堂之下。

金线并非实体,却是民心之所向,是学问之光,在她“心象”中流转不息,温润如春阳拂面。

林昭然霍然睁眼,眸中再无一丝迷惘。

她唤来韩霁,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韩霁。”

韩霁躬身:“姑娘有何吩咐?”

“官府不认我们的讲台,觉得它们藏于市井,上不得台面。”林昭然的指尖在桌上轻轻一点,木质纹理传来微涩的触感,“那我们,便把讲台搬到他们门前去。”

韩霁一怔,尚未明白其中深意。

林昭然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皇城的轮廓。

夜风穿棂而入,拂动她鬓边碎发,带来一丝凉意。

她语气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传我命令,城中所有‘无座讲台’,即刻起统一规制。讲者无需高台,只需立于石阶之上,听者席地围坐。讲毕之后,将当日所讲要义,所答之问,刻碑立于讲台之侧,以为记事。”

“刻碑记事?”韩霁愈发不解,“姑娘,这……这与寻常讲学有何不同?反而更易被官府寻衅。”

林昭然回过头,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意,那笑容里有洞悉一切的智慧,眼底映着烛火,如星子落入深潭:“不同之处在于台阶。我查过,皇城明堂,有九级御阶,是为‘九五之尊’。那我们,便在城中设九处主讲台,遍布各坊。西市井栏那处,便为‘一级讲台’,台前只设一级石阶。往东,每隔一坊,设一台,台阶便增高一级。直至第九坊的‘九级讲台’,恰好九级石阶。九台连心,环绕皇城——百姓们走过的每一步,听过的每一讲,都是亲身踏上的,通往明堂的台阶。”

韩霁倒吸一口凉气,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背窜上头顶,瞬间又化为滚烫的热血,在血脉中奔涌不息。

这哪里是讲学,这分明是在用万民的双脚,丈量出一条通往权力殿堂的道路!

命令一下,上京城暗流涌动。

首日,西市那处终日被菜叶污水环绕的井栏边,竖起了一块半人高的石碑,碑前,一方青石,被工匠打磨成了一级齐整的台阶。

石碑上书:登堂台·一级。

百姓们好奇围观,听讲者比往日多了数倍。

待讲士讲毕,众人散去时,一个粗布衣衫的汉子犹豫半晌,终是走上前,将一只脚踏上了那级石阶——脚底传来石面的坚硬与微凉,他咧嘴一笑,对同伴炫耀道:“嘿,我今日,也算踏了一级!”

这一句话,仿佛点燃了引线。

越来越多的人争相效仿,扶老携幼,在那一级台阶上站一站,摸一摸那块冰冷的石碑,指尖划过刻字的凹痕,仿佛自己真的离那座遥不可及的明堂近了一步。

程知微奉命巡查城中“飞言异动”,马蹄踏过青石板路,溅起细碎水花,蹄声清脆如更漏。

他眉头紧锁,衣袍上还沾着晨露的湿气。

他亲眼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牵着尚在垂髫的孙女,从“一级讲台”听到“三级讲台”,每听完一处,便颤巍巍地让孙女在随身携带的破旧布头上,用炭笔画上一道横线,记下一个她听不懂却觉得重要的问题。

那炭笔划过粗布的“嚓嚓”声,那祖孙二人脸上的虔诚与向往,让程知微心头一震。

那不是听流言蜚语的痴愚,而是求知问道的庄重。

是夜,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刚进院门,便见自己年仅七岁的幼子,正趴在地上,用一根炭条,费力地在地上画着一幅图。

图中九座高低不一的台子连成一线,终点指向一个潦草的宫殿轮廓。

图旁,是幼子用稚嫩的笔触写下的一行字。

程知微走近,看清了那行字,身形猛地僵住。

“娘亲说,我们也能上明堂。”

他伸手,想要抚摸那幅“九台图”,指尖却在半空中微微颤抖,仿佛触到了某种不可言说的重量。

在书房枯坐良久,他终于起身,搬开梯子,从高阁的祖宗牌位之后,取出了那本厚厚的《飞言录》。

他没有翻阅那些记录着“妖言惑众”的卷宗,而是直接翻到末页,取过笔,将原本要记录的“妖人设台,蛊惑民众”的字句尽数划去,重新蘸饱了墨,一字一顿地写下:

“今录者,非谣言,乃登阶之响。”

翌日清晨,宰相府。

沈砚之刚用过早膳,长孙沈奉便呈上了最新的邸报和密报。

“祖父,城中九坊皆已设下‘登堂台’,百姓趋之若鹜,逐级而听,自称‘步步向明堂’,民心……民心已然被煽动。”

沈砚之接过密报,脸上没有丝毫怒意,平静得如一潭深水。

他将密报放在一旁,反而让沈奉取来了那本他亲自审定的“讲士名册”。

名册上,是十三个被他认为最具威胁的讲士姓名与背景。

他凝视着名单末尾的空白处,沉吟片刻,提起朱笔,写下了第十四个名字:秦九。

沈奉一愣:“秦九?此人是西市最有名的石匠,并非讲士,为何……”

沈砚之没有回答,只是在“秦九”二字旁,用朱笔写下一行小字旁批:“匠人抬阶,非为登高,乃为平路。”

写罢,他放下笔,目光落在书案上那份尚未定稿的《准学章程》草案上。

这本由他呕心沥血制定的礼法章程,本是用来匡正天下学风,将所有学问纳入朝廷管辖的利器。

可此刻,他忽然觉得手中那支代表着无上权柄的朱笔,竟有千钧之重。

若百姓已用自己的脚步,自筑台阶,他这纸上的礼法,这笔下的规矩,又能拦得住他们几级?

消息如雪片般汇入林昭然手中。

程知微的按兵不动,沈砚之的按而不发,以及街头巷尾那句“步步向明堂”的童谣,都昭示着,“九台”已成燎原之势,化作了民心所向。

时机已到。

她命守拙从箱底取出那本师父留下的《遗学阁》残卷,就着昏黄的烛火,亲自拟定了一份《登堂仪》。

仪轨很简单:凡走遍九台,听遍九讲者,可在每月朔望之夜,自携烛火,聚于皇城承天门外。

无需言语,无需口号,只需面朝明堂方向,齐声诵读《遗学阁》开篇之《三问》——问天,问地,问本心。

此仪,称“心登明堂”。

第一个朔望之夜来临。

夜幕低垂,上京城却亮如白昼。

没有官府的组织,没有豪族的号召,成千上万的百姓,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走出。

他们手中,或提着一盏简陋的纸灯笼,烛光在风中摇曳,映得脸上光影浮动;或擎着一支微弱的蜡烛,指尖能感受到那微小火苗的温热。

他们默默无言,汇成一股股光的溪流,最终在皇城之外,汇聚成一条奔腾的烛火长河。

九处讲台的光辉,如同星辰在人间倒影,连成一线,直指那座在夜色中沉默如巨兽的宫门。

程知微接到了他为官以来最严厉的命令:彻查“聚众逼宫”一案,若有反状,格杀勿论。

他手握令箭,带着一队精锐甲士,赶至承天门外。

可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无法拔出腰间的佩刀。

没有喧哗,没有兵器,甚至没有一句慷慨激昂的陈词。

只有一片肃穆的烛海。

他看到那个名叫秦九的老石匠,领着自己年幼的孙子,跪在人群的最前方,高高举起手中的蜡烛。

那张被风霜刻满沟壑的脸上,满是敬畏与希冀。

老匠人没有看他,只是望着远处黑暗中的明堂,口中喃喃自语,声音微弱却清晰地传入程知微耳中:

“先生说,心到了,门就开了。”

程知微久久伫立,风吹得他官袍猎猎作响,烛光在他眼中跳动如泪。

最终,他缓缓收回了高举的令箭,对身后屏息待命的差役,只说了一个字:“退。”

回到空无一人的府邸,他再次取出那本《飞言录》,翻至末页,在那句“乃登阶之响”后,提笔续写:

“今禁者,非人,乃人心所向之路。”

同一片夜空下,紫宸殿内,万籁俱寂。

沈砚之独自立于窗前,并未掌灯。

他望见远处那片涌向明堂的灯火如潮,亮得刺眼,仿佛要将这千年的宫墙都融化。

他缓缓闭上双眼,低声自语,像是在问自己,又像是在问这片他守护了一生的江山。

“若台阶已成……我守的,究竟是门,还是墓?”

风过无声,殿外广场上,那条由无数烛火汇成的光河,开始缓缓移动。

光影投射在承天门前的汉白玉广场上,竟也拉伸出九级清晰可见的、由光构成的台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