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37章 火种南飞

破帷 第37章 火种南飞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春潮的气息,随着微咸的江风,一丝丝渗入京城南隅。

码头上,桅杆如林,帆影交叠,南来北往的商船带来了货物,也带来了涌动的人气与未知的变数。

这番景象,在林昭然眼中,既是生路,也是最后的关隘。

她明白,“补遗讲”这棵新生的树苗,在京城这片看似肥沃的土壤里,实则四面受敌,根系稍有不慎,便会被那些盘根错节的旧势力绞杀。

若想活,唯有向南,去往更广阔的江河湖海。

夜色沉静,槐市那座被焚毁后又草草搭起的讲堂里,烛火摇曳,映照着几张凝重的脸。

林昭然环视着她最信任的伙伴们——沉稳的韩霁、眼神复杂的阿阮、一脸肃然的绿耳,还有那位曾是江湖骗子,如今却沉默如山的老申。

“春汛是天时,也是我们的时机。”林昭然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落在每个人心间,“京城是根,但根不能永远困于一隅之地。我们要南下。”

韩霁眉头微蹙:“人手不足,仓促南下,恐难以立足。”

“所以,不求速广,但求种深。”林昭然目光转向老申,将一个沉甸甸的木箱推到他面前。

箱子打开,里面是码放整齐的木刻印版,正是那七篇振聋发聩的《答天书》。

“老申,你这一生,前半段用言语迷惑人心,后半段,便用这言语,去勘正人心吧。”

老申的手抚上冰冷的木版,指尖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他曾用三寸不烂之舌,将黑说成白,骗取钱财,那是他半生的罪。

而今,林昭然却将“立言”这般神圣的使命交予他。

“我为你印出的小册取了个名字,叫‘灯下录’。”林昭然继续道,“不称‘天书’,只为记录灯下人读字时的所思所想。你重操旧业,随船南下,跑你的水路,每送一程船,便在船工、脚夫间,发下十册‘灯下录’。不强求他们信,只求他们看。”

老申重重地点头,抱紧了木箱,像是抱住了自己失而复得的魂。

林昭然又看向绿耳:“绿耳,你的孩子军,也有任务。我教你们折一种纸鸢,让孩子们在纸鸢上只写三个字——字是光。”她顿了顿,眼中闪着某种奇异的光彩,“春风向南,就让这些光,随着风,飞到所有能看见天空的地方去。”

一直沉默的阿阮,拨动了膝上的琴弦,一声清越的弦音后,她轻声哼唱起来,那是她为这场南行谱写的终章之曲:“……火种不择路,风起自成河。”曲调苍凉而高远,仿佛预见了那星星之火,终将汇成燎原之势。

紫宸殿内,烛火通明。

沈砚之放下手中的朱笔,面前摊开的正是来自南城兵马司的密报。

从“城南童谣破谶”,到“槐市娃娃讲坛”,一桩桩一件件,皆与那个名叫林昭然的女子有关。

他修长的手指在“娃娃讲坛”四个字上轻轻敲击,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侍立一旁的内侍总管孙伯,压低了声音:“相爷,方才宫里传来消息,裴主事已凭内廷谕令,密令沿江所有关卡,一旦发现名为‘灯下录’的册子,立时查缴焚毁,携带者……就地锁拿。”

沈砚之眼皮都未抬一下,仿佛没听见这道肃杀的命令。

他淡淡地问:“今天出城的船,那个叫老申的,去了哪条船?”

孙伯愣了一下,连忙翻看另一份记录:“回相爷,是辰时三刻离港的‘安济号’,往荆州府去。”

“嗯。”沈砚之重新提起笔,却不是批阅奏折,而是在一张空白的通行牒文上落笔。

他笔走龙蛇,写下四个字,随即掷于案上。

“传我的令,放行。再将这道通关牒文发下去,八百里加急,务必赶在‘安济号’抵达下一个关卡前,交到船主手上。”

孙伯躬身取过,看清上面“载心南行”四个字时,惊愕得几乎失语。

这哪里是通关文牒,分明是一道护身符!

他忍不住道:“相爷,这……这无异于公然违逆裴主事,更是……纵容流言啊!”

沈砚之缓缓抬眼,目光深邃如夜,他闭上眼,像是有些疲惫:“孙伯,若朝廷真的害怕所谓天罚,从一开始,就不会放任那把火种,走上水路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灭火,亦能载火远行。

江风猎猎,韩霁站在码头上,亲自护送第一批南下的三名讲士登船。

他看见了立在另一艘货船船头的老申,那人怀中紧紧抱着一个木箱,像守护着稀世珍宝。

正当船只准备离港,一队官差例行登船检查,径直走向了老申。

韩霁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只见老申不慌不忙,从怀中摸出一卷牒文,递了过去。

那为首的差头本是一脸不耐,展开牒文,目光落在“载心南行”四个御笔亲题的大字上时,脸色骤变。

他与身边的同僚面面相觑,眼中的凶横与不屑,渐渐化为了惊疑与敬畏。

他没敢多问一个字,挥了挥手,带着人马悄然后退。

船,顺利启航。

与此同时,江岸边的草坡上,绿耳正带着一群半大的孩子,将一只只写着字的纸鸢放上天空。

南风强劲,纸鸢争先恐后地向着江心飞去。

其中一只白色的纸鸢,或许是线不够结实,被一阵突来的旋风卷断了丝线,打着旋儿,竟不偏不倚地挂在了那艘官船高高的桅杆顶上。

“字是光”三个墨色淋漓的大字,在江风中迎风招展,像一句无声的宣告。

岸上,船上,无数人都看到了这一幕。

那名差头仰着头,久久地注视着那三个字,脸上的神情变幻莫测。

许久,他忽然扭头对身边一个识字的下属低吼道:“取笔来!”

众人愕然间,只见那差头竟命人将自家船上一面备用的小帆铺开,他自己则抓过毛笔,蘸饱了墨,一笔一划,极其认真地在粗糙的帆布上写下四个大字:“我也识字。”

高处,林昭然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她望着那渐渐远去的舟影,望着那漫天飞舞、如星辰般的纸鸢,忽觉盘踞在心口许久的那股“异世灵光”带来的刺痛,竟悄然消解了。

那股力量不再是割裂骨肉的利刃,而是化作了一股暖流,温柔地回转于四肢百骸。

她缓缓回到室内,取出亡师留下的那本残卷,翻到最后一页空白处。

她以指尖蘸墨,笔锋落下时,却不再是仿徨与叩问。

“老师,火种已南飞。”

“他们,不再等一个虚无缥缈的答案了。他们……开始写自己的书。”

墨迹未干,一缕微风不知从何处穿过纸页的缝隙,轻轻卷起了书卷夹层里,那片来自她故乡的、早已化为灰烬的残页。

那片焦灰,如被赋予了生命,化作一捧细碎的星雨,飘出窗外,义无反顾地投向了南方。

当夜,紫宸殿的烛火彻夜未熄。

沈砚之展开了刚从荆州送来的南行密报。

上面写着:荆州府沿岸,已有童子三五成群,于码头、田垄间背诵《答天书》之句。

守令非但未曾禁绝,反而在城中几处要地,自掏腰包,设立“夜读角”,供船工脚夫夜间识字。

他沉默了片刻,吩咐道:“取‘补遗讲’的章程抄本来。”

孙伯很快取来。

沈砚之翻开那本记录着讲士身份来历的名册,在空白的首页上,亲提朱笔,端端正正地写下了两个字:韩霁。

而后,他在其下批注:准录,待考。

孙伯眼中的惊骇,比白日里见到“载心南行”时更甚:“相爷……亲批一名民间讲士入册?这……这不合礼制!我朝百年,从未有过先例!”

沈砚之没有回答。

他起身,走到窗前,恰好望见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纸鸢,拖着一缕仿佛灰烬凝成的尾巴,如暗夜流星,悄然掠过宫殿高耸的飞檐。

他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低语:“孙伯,你看。这一回,火没灭。”

三日后,城南槐市。

一座崭新的讲坛在废墟上拔地而起,比先前更加宽敞坚固。

韩霁一袭青衫,立于其上,手中展开的,正是那份沈砚之亲笔批注过的讲士名册。

他环视台下,那里坐着捧册聆听的绿耳,闭目养神的老申,还有拨动琴弦、为开讲酝酿气氛的阿阮。

更多的人,则是闻讯而来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

韩霁深吸一口气,朗声道:“今日,补遗讲第一课,不讲天,不讲地,我来讲——何为师道!”

台下,一片寂静。

风过处,讲坛后墙上新贴的《答天书》七篇,纸页被吹得微微颤动,在夕阳的余晖里,真如无数只振翅欲飞的素蝶。

而在遥远的紫宸殿深处,那片被妥善收藏于素绢之上的焦灰,静静地躺着,映着灯影,仿佛仍在无声地燃烧。

春风得意,吹绿了江南岸,也吹动了紫禁城里,那些执掌礼法的老人们落满尘埃的官袍。

他们或许听不见南城的喧嚣,却总能嗅到风中那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一场酝酿已久的春雨,似乎就要落下,只是无人知晓,它会滋养破土的新芽,还是会冲刷掉墙上那些刚刚写就的墨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