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32章 风起青帷

破帷 第32章 风起青帷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林昭然是被艾草的苦香熏醒的——那气味浓烈而滞涩,像一缕陈年旧烟钻进鼻腔,勾着喉头深处未散的灼痛。

睫毛颤了三颤,终于在眼前扯出一片模糊的白——是医馆的素纱帐子,薄如蝉翼,透着窗外微亮的天光,仿佛蒙在梦与醒之间的一层纱。

她动了动手指,掌心压着半块温热的铜炉,铜皮被手心的汗浸得微黏,应该是阿阮塞进来的。

那热度不烫,却执拗地贴着皮肉,像是某种无声的守候。

喉间像堵着团浸了血的棉絮,每呼吸一下都带着细刺般的疼,可意识却比昨夜清醒许多,像退潮后的滩涂,露出嶙峋的礁石。

“阿姐醒了?”竹帘外传来阿阮的轻唤,接着是木屐踩过青砖的细碎声,清脆得如同露珠滚落石阶。

盲女的手先探进来,指尖凉得像沾了晨露,搭在她腕上时却极稳,脉息在皮肤下轻轻跳动,像一只藏在暗处的鸟。

“大夫说你这是急火攻心,又受了寒,得养三日。”

林昭然想笑,却扯得喉间发疼,连带心口也一阵抽搐。

她望着阿阮垂落的墨绿裙角——那是昨夜替她擦血时染的,布料上还凝着几处暗褐的斑痕,忽然想起昏迷前阿阮袖中那团“教不可断”的血字,指尖仿佛还能触到那温热的湿意。

正要说什么,门帘又被掀起,韩霁的影子先投进来,斜斜地落在青砖地上,像一道沉默的裂痕。

他怀里抱着一摞纸卷,袖口还沾着墨渍,指尖微微发黑。

“昭然。”韩霁走到榻前,把纸卷轻轻放在她膝头,纸页摩挲着裙布,发出沙沙的轻响。

林昭然低头,见是《问礼残稿》的新抄本,字迹比昨夜更工整,连被血浸晕的“教不可断”四字都用朱砂描了边,红得刺目,像凝固的血珠。

“今早礼律司发了帖。”他喉结动了动,声音像被砂纸磨过,粗粝而干涩,“所有私授讲学,未经备案的……皆属‘僭越传道’,违者削籍。”

竹帘外有麻雀扑棱着飞过,翅尖划破空气的声响极轻,檐角铜铃叮咚响了一声,余音在风里晃了晃,便碎了。

林昭然的指甲慢慢掐进掌心,残稿边缘的纸页被捏出褶皱,指腹传来细微的刺痛。

昨夜石阶下百姓举着火把喊“教不可断”的声浪还在耳边嗡嗡作响,今日裴仲禹的铁令便像块冰砣子砸下来——他要的不是禁陆门,是要把辩礼掀起的那点星火,连灰烬都扫干净。

“他怕了。”她忽然开口,声音哑得自己都惊了一下,像锈铁刮过石板。

韩霁抬头,见她眼尾还泛着青,可眼底亮得像淬了火,灼灼逼人。

“辩礼那日,百姓敢跟着喊‘有教无类’;今日禁讲学,他们便要问‘为何连课都不许讲’。”她把残稿推回韩霁怀里,纸页摩擦出细响,“扶我去太学。”

阿阮的手立刻按在她肩上:“大夫说你得……”

“我躺不住。”林昭然抓住阿阮的手腕,那双手瘦得只剩骨头,却带着烫人的温度,脉搏在皮下急促跳动,“你替我去城南,把《启蒙谣》多抄些贴在茶棚里。”她转向韩霁,“走。”

太学讲堂外廊的青石板还沾着晨露,湿冷的水汽顺着鞋底渗上来,脚心一阵凉。

林昭然扶着韩霁的胳膊往上走,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虚浮无力,可当她看见檐下那个身影时,脚步忽然顿住了。

赵元度背对着他们站在廊柱边,玄色官服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月白中衣,衣料被露水打湿了一片,紧贴着肩胛。

他手里攥着本《礼记正义》,正把半页纸往书里夹——林昭然一眼认出那是《残稿》的节录,墨迹是新的,还带着松烟墨的苦香,在晨风里若有若无地飘散。

“博士也信‘教无常师’?”她开口时,赵元度的手猛地一抖,《礼记正义》“啪”地掉在地上,书页翻飞,像一只受惊的鸟。

等他弯腰捡起书,林昭然已经走到他面前,看见他鬓角的白发被露水沾成一绺一绺的,贴在额角,像被雨水打湿的蛛网。

“我不是来告状的。”她笑了笑,比哭还难看,嘴角牵动时喉间又泛起腥甜。

赵元度盯着她苍白的脸看了许久,忽然弯腰捡起地上的书,指腹抚过夹在其中的残页,动作极轻,像怕惊扰了什么。

“我信的是‘道不可封’。”他声音很低,像怕被风卷走,“可这讲台……”他抬眼望了望讲堂里的杏木讲桌,桌角雕着云纹,漆色斑驳,“须守规程。”

林昭然靠在廊柱上,石柱冰凉,透过衣料渗进脊背。

她望着赵元度袍角的补子——那是只振翅的鹤,金线已经有些褪了,像被岁月磨平了棱角,边缘的丝线微微翘起,仿佛随时会剥落。

“若有人立‘补遗讲’呢?”她慢慢说,声音像从深井里浮上来,“不占官席,不取俸禄,只补经之遗、济寒之学……博士以为,可行?”

赵元度的手指在书脊上敲了三下,那是太学老博士们思考时的习惯,节奏沉缓,像更鼓。

他忽然抬头,目光穿过林昭然,落在远处泮池的残荷上。

枯叶浮在水面,被晨风吹得轻轻打转。

“此议若出我口,礼律司能指我附逆。”他又低头看了眼书里的残页,墨字在光下泛着幽光,“但……”他从袖中摸出枚铜印,压在《礼记正义》上,铜印微凉,带着金属的沉实感,“若由‘民间自发’……”铜印抬起时,书页上多了方“太学赵记”的朱印,红得沉静,“或可存一线生机。”

暮色漫进米行密室时,林昭然的笔在宣纸上顿住了。

密室很小,梁上还挂着几串陈米,霉味混着烛火的焦香,在鼻腔里织成一层薄雾。

她面前摊着刚写了一半的《补遗讲章程》,墨迹未干,“凡有才学者,不论出身”几个字被烛火映得发亮,像在黑暗中燃烧的火种。

韩霁蹲在门边,炭笔在墙上沙沙作响,画着城南槐市的地形图,笔尖断了一次,他轻轻吹了口气,灰屑飘散在空中。

阿阮坐在窗台上,盲杖靠在身侧,指尖轻轻拨弄琴弦,《启蒙谣》的调子像条细流,从她指缝里淌出来,清越而微颤,像风过竹林。

“明日你以‘陆门复名’之身,当众呈请备案。”林昭然把章程递给韩霁,见他接过时手在抖,纸页发出细微的沙响。

“若被拒呢?”他问,声音里带着年轻人才有的急,像绷紧的弦。

林昭然望着窗外——阿阮的影子被月光拉得很长,落在青石板上,像株在风里摇晃的树,枝叶婆娑。

“拒了,百姓自会问。”她轻声说,声音像落在水面的叶,“问为何连讲一堂课都要许可,问为何寒士的学问不如一块备案的木牌……”她咳嗽起来,用帕子掩着嘴,再拿开时,帕角洇着点淡红,像雪地里落了一瓣梅。

到那时,裴大人的铁令,反成了最好的火把。”

韩霁忽然站起来,章程在他手里发出沙沙的响,像风掠过枯草。

他望着林昭然苍白的脸,又望了望阿阮被月光照亮的侧影,忽然把章程往怀里一揣:“我知道了。”他说,声音里有了热乎气,像冻土下涌动的泉,“我明日一早就去。”

林昭然靠在椅背上,看着烛火在韩霁的后颈投下跳动的影子,像一只振翅欲飞的蝶。

窗外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咚——”的一声,像颗种子落进泥土里,沉沉地扎下根。

她摸了摸袖中阿阮塞进来的铜炉,还温着,热意透过布料,熨帖着腕骨。

明天午时会发生什么呢?

她想。

或许是礼律司的朱门紧闭,或许是百姓围在门前窃窃私语,或许是韩霁的膝盖压在青石板上,把章程和联保书捧得老高……

烛火忽的晃了晃,她望着案头未写完的章程,忽然笑了。

(次日卯时三刻,韩霁在米行后院用新汲的井水洗了把脸。

他把《补遗讲章程》和三张监生联保书仔细卷进竹筒,系上陆门特有的青竹绳。

当他推开院门时,晨雾里已经站了七八个扛着扁担的百姓——是昨夜在石阶下举火把的人,手里还攥着抄着《启蒙谣》的纸页。

林昭然是被阿阮的琴弦惊醒的。

医舍后窗的阳光正漫过她的手背,暖意像一层薄纱覆在皮肤上,阿阮的盲杖倚在床头,琴弦却不在膝头——那声音是从廊下传来的,《启蒙谣》的调子被揉得更碎,像落在青石板上的雨珠,清冷而零落。

她撑起身子,看见阿阮正站在院门口,指尖拨着临时绷在竹片上的弦,弦音微颤,身边围了七八个街童,每人手里都攥着皱巴巴的纸页,纸角被汗浸得发软。

“阿姐醒了?”阿阮耳力极灵,转身时发间的木簪闪了闪,映出一道微光,“韩公子的事,郑十七刚捎了信来。”

林昭然的手指在被单上蜷了蜷,布料粗糙的触感从指尖传来。

她早料到会是这个结果,可当“礼律司拒了”四个字撞进耳朵时,喉间还是泛起腥甜,像有血在喉管里翻涌。

她接过阿阮递来的药盏,苦汁漫过舌尖,舌根一阵麻木,药汁滑入喉咙时,灼得像是吞了火炭。

忽然听见院外传来杂沓的脚步声——是郑十七,青布短打沾着槐市的米糠,额角还挂着汗,气息粗重。

“韩公子还跪在礼律司门前。”他喘着气,声音发颤,“谢大人立在阶上,说‘国子监讲席自有定制’,又说寒生妄议制度是乱阶。”他从怀里摸出半块烤饼,掰成两半分给街童,饼皮焦脆,碎屑落在地上。

“后来有个小娃举着《代答录》问:‘阿阮姐姐教我们识字也要批文吗?’谢大人脸都白了,让差役抢了章程就关门。”

林昭然望着窗台上阿阮新晒的艾草,叶片边缘被晒得卷起,像被火舔过的纸,散发出更浓的苦香。

她把药盏搁在案上,药汁在青瓷里晃出细碎的涟漪,映着窗外的光,像一池碎金。

“去把笔墨拿来。”

阿阮摸索着递来笔,指尖触到她腕脉时顿了顿:“阿姐的手比炭还烫。”

“无妨。”林昭然蘸了墨,笔尖悬在宣纸上足有半刻钟,墨珠将坠未坠。

脑中那七道丝线又开始缠绕——是“观念织构”发动前的征兆,像有人拿细针在颅顶一下下挑,可这一次,心口竟无半分灼痛。

她闭了闭眼,任由那些前世的教育理论、传播学原理顺着血脉往上涌,直到某个问句突然撞破混沌:“若一城皆识字,唯官不肯教,是谁失职?”

墨迹在纸上洇开,她盯着那行字,喉间的腥甜突然变成了铁锈味。

“阿阮。”她扯过帕子按了按嘴,指尖沾了湿热,“把这句谱成短调,要比《启蒙谣》更上口。”又转向郑十七,“你去槐市说书,讲到‘有教无类’时,‘无意’漏出这句。”

郑十七挠了挠头:“要‘无意’?”

“对。”林昭然笑了笑,帕子上的淡红像朵开败的桃花,枯而执拗,“要让百姓觉得,这是他们自己问出来的。”

三日后的城南,暑气正浓。

林昭然倚在米行二楼的窗边,看着楼下的槐市像锅煮沸的粥,人声鼎沸,汗味、尘土味、茶香混作一团。

老茶棚前围了一圈人,中间立着个灰布衫的老儒,胡子被风掀得翘起,手里举着块木牌,上书“无批讲席”四个墨字,笔锋倔强。

巡丁攥着水火棍往人堆里挤,百姓却像团软胶,推左边涌右边,推右边涌左边,脚步声、喝骂声、哄笑声交织成一片。

“今日我来讲,不等官来批!”老儒的嗓门带着破锣似的哑,却穿透喧嚣,“孔圣人杏坛讲学,可曾拿过鲁国的批文?”

人群里爆发出喝彩,声浪如潮。

林昭然看见阿阮混在其中,盲杖点着青石板,发出笃笃的轻响,嘴角勾着极淡的笑——她的短调奏效了,此刻满街都飘着那句新问,像春天的柳絮,沾在挑担的、卖菜的、抱娃的人衣襟上。

“昭然。”身后传来韩霁的声音。

他的青衫还带着礼律司门前的晨露味,眼下乌青,可眼睛亮得惊人,像暗夜里燃起的星火。

“方才我数了数,围在这里的足有三十七个,其中八个是监生。”

林昭然没说话。

她望着老儒被巡丁扯住衣袖,又被百姓抢着护住,突然想起昨夜在恩师箱底翻出的东西——那本《礼疏残稿》原本,如今只剩半页焦边,“道在低处”四字被烧得蜷曲,却仍倔强地立着,墨痕深处透出金丝般的光。

是夜,医舍烛火将熄。

林昭然跪在木箱前,残页在掌心发烫,焦边刺着指尖,却不痛。

她记得恩师临终前攥着这稿子说:“昭然,道不在高阁,在瓦舍,在田间。”可如今稿子焚了,灰痕里的字却更清晰,像刻在她骨头上。

她伸出指尖去抚那焦边,忽然惊觉没有痛感。

从前发动“观念织构”时,心口总像被火钳烙着,提醒她这能力不是平白来的;可此刻,她望着残页上的“道在低处”,只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像有团雾漫进来,把那些滚烫的、刺痛的情绪都裹住了。

“原来织网的人,也会忘了自己为何而痛。”她对着烛火轻声说,声音几近呢喃。

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卷起一片灰烬,打着旋儿往紫宸殿方向去了。

案头的纸页被风掀起一角,她拾起笔,想写点什么,笔尖悬了又悬,最终只落了个“火”字。

墨迹未干,喉间突然泛起汹涌的腥甜,她踉跄着扶住桌角,帕子落在地上,沾了半片残灰。

米行密室的梁上,陈米串在月光里投下影子,像一串沉默的符。

林昭然倚着墙慢慢滑坐,看着那半页残稿在烛下泛着幽光。

她伸手去碰,指腹擦过“道在低处”时,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更声——三更了。

“该碎了。”她喃喃自语,指尖微微发颤。

残页在她掌心裂开细缝,像春天的冰面,又像即将燎原的星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