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24章 墨雨惊题

破帷 第24章 墨雨惊题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高热并未因那短暂的昏厥而有丝毫退减,反而像一场燎原的野火,在她四肢百骸间烧得更旺,皮肤下仿佛有熔金在奔流,每一次心跳都撞击着滚烫的血管。

林昭然的意识像是漂浮在沸水之上的一叶孤舟,随时都可能倾覆。

耳边嗡鸣不绝,似有千百只蜂蝶在颅内振翅,又似远处潮水涨落,忽远忽近。

她艰难地撑起半边身子,指尖触到胸口,那卷残篇的棱角硌着她的肋骨,也硌着她的心——纸页边缘已被汗水浸软,却仍带着一种固执的坚硬,像她不肯低头的脊梁。

她费力地将其掏出,借着考舍一角那豆大的烛光,看清了残卷的模样。

火苗在风中微微摇曳,投下颤动的影子,映得她指节发白。

上好的澄心堂纸已经被她滚烫的汗水浸透,墨迹晕开,化作一团团模糊的墨渍,如同她此刻混沌的命运,在黑暗中洇染成无法辨识的图景。

一声苦笑刚从唇边逸出,便被一阵剧烈的眩晕压了回去。

舌尖泛起铁锈般的腥味,喉头干涩如砂纸摩擦。

她闭上眼,靠着冰冷的墙壁喘息,后脑贴着砖石,寒意顺着脊椎爬升,勉强压住体内翻腾的烈焰。

然而,就在这片黑暗之中,奇妙的变化发生了。

那股一直以来在她脑中横冲直撞,让她头痛欲裂的“异世灵光”,仿佛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先前因高热昏厥而紊乱逆行的血脉,竟阴差阳错地冲开了某种无形的桎梏,将那庞杂的知识洪流引入了她身体的经络。

一瞬间,万千思绪如百川归海,在她脑中汇聚、梳理、贯通。

她甚至能听见血液在耳蜗中奔流的细响,感知到墙角烛火每一次跳动时空气的微颤。

指尖轻触纸面,便觉出纤维的纹理;呼吸之间,竟嗅到墨中松烟与龙脑香的清苦气息。

那些曾经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此刻清晰得如同掌上观纹。

历史的脉络,典籍的精义,人性的洞察,汇成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明,让她因高热而迟钝的头脑,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要锐利。

她甚至能清晰地感知到墙角烛火的每一次跳动,听到隔壁考生的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如同春蚕啃食桑叶,细密而执着。

这是一种近乎脱胎换骨的感觉,仿佛灵魂被彻底洗涤过一遍。

就在此时,“当——当——当——”三声悠长的钟鸣划破了贡院的沉寂,钟音沉厚,余韵在青砖高墙间来回碰撞,震得窗纸微微发颤。

这是试题下发的信号。

一名差役面无表情地走过,木屐踏在石板上发出单调的“嗒、嗒”声,将一卷封好的试卷从号舍的小窗递了进来。

纸卷入手微凉,封泥尚有新印的棱角。

林昭然深吸一口气,用那股新生的清明强行压下身体的虚弱。

她展开卷纸,烛光下,几行熟悉的馆阁体映入眼帘。

她的瞳孔,在那一刻骤然紧缩。

正题:《礼正则民安论》。

这题目中规中矩,意在考察考生对儒家礼制与治国安邦之间关系的理解,是科举大考的常见路数。

然而,真正让她心神剧震的,是正题之下,那一行字号略小,却触目惊心的附加题:

“请析‘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治国之关系。”

一瞬间,考舍内的闷热仿佛被抽干,只剩下刺骨的寒意顺着她的指尖一路蔓延到心脏。

指尖微微发麻,墨汁在纸上晕开了一小点,像一滴凝固的血。

这道题,绝非出自常典,更像是临时增补,带着毫不掩饰的、针对她个人的恶意。

裴仲禹。

这个名字几乎是立刻从她脑中跳了出来。

除了他,不会有第二个人,有能力、更有动机,在乡试这样的国家大典上,动用职权干预命题。

这是一张为她量身定做的罗网,一个让她无处可逃的绝境。

若顺着题意作答,论证“女子无才”的合理性,她便等于亲手将刀递给了那些轻视、打压天下女子的腐儒,等于背叛了自己苦读多年所坚守的信念,更辜负了九泉之下的亡师。

她的文章,将成为禁锢同类的又一道枷锁。

可若逆题而行,公然驳斥这句被世家奉为圭臬的“古训”,便是在挑战整个士大夫阶层的权威。

轻则以“言辞悖逆”之名黜落,永绝仕途;重则,裴仲禹甚至可以给她扣上一顶“蛊惑人心、动摇国本”的大帽子,让她万劫不复。

这是一道必死之题。

林昭然缓缓闭上双眼,指甲深深嵌入掌心,疼痛让她保持清醒。

考舍外远处传来的巡夜更鼓声,一下下,仿佛敲在她的心上。

绝望如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她吞没。

可就在那片令人窒息的黑暗里,一句沉静而有力的话语,穿透了多年的时光,在她耳边响起。

那是恩师孙伯临终前,握着她的手,用尽最后一丝气力说的话:“昭然,记住,为师一生所求,不过‘文章教化’四字。而真正的文章,不在于避讳,而在于破讳。当你无路可走时,便用你的笔,走出一条路来。”

破讳……

林昭然猛地睁开眼,那双因高热而泛红的眸子里,燃起了决绝的光。

裴仲禹想用礼教的铁索将她捆死,那她便要以“解礼”为利刃,反将这铁索斩断!

她提起桌上的紫毫笔,饱蘸浓墨。笔尖悬于纸上,稳定如山。

她先从正题《礼正则民安论》写起。

文章起手四平八稳,引《礼记》之言,述《孝经》之义,从上古先王的典章制度,论述到本朝的礼法沿革。

文风谨严,辞藻古雅,对仗工整,通篇找不到一丝一毫的疏漏。

这篇策论,足以让最严苛的考官点头,因为它完美地展现了一个熟读经史的士子所应具备的一切素养。

她要用这篇文章告诉裴仲禹,她懂规矩,她有能力写出他想要的文章。

写完正题,她没有片刻停顿,笔锋一转,直指那道附加题。

这一次,她的气势完全变了。

如果说前文是涓涓流淌的平缓江河,那么此刻,她的笔便化作了劈开顽石的激流。

她没有直接驳斥“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而是以一个看似谦恭的设问开篇:“学子愚钝,敢问夫子,何谓‘才’?何谓‘德’?”

紧接着,她自问自答,笔力陡然变得锐利:“若才者,仅指描鸾绣凤之工,烹调鼎鼐之技,此等末艺,为妇人持家之本,多一分少一分,于大局无碍。若以此论,言‘无才便是德’,固然可矣。然,若才者,在明事理、辨是非,在辅君王、济苍生,在开民智、教化万民,如此经天纬地之大才,岂可因男女之别而强行蔽之?”

她笔走龙蛇,文思泉涌,那贯通经络的“异世灵光”此刻尽数为她所用。

她信手拈来,便是旁人苦思冥想也未必能及的史例:

“前汉班昭大家,着《女诫》七篇,其本意在于劝女子向善,以和睦家庭,稳固宗族。然其言‘谦卑’,后世曲解为‘卑微’;其言‘守弱’,后世曲解为‘懦弱’。终将一部劝善之书,变作禁锢女子心智之利器,此非班昭之过,乃后世解经者之私心也!”

“再观前唐,文成公主以宗室之女远嫁吐蕃,携经史、医药、工技入藏,以一人之学识,安两国之边境,化百年之干戈。若公主无才,仅为深宫一怨妇,何来今日西南之安?此等功绩,难道不是利国利民之大德?”

写到此处,她胸中郁气尽数化为笔底波澜,墨迹淋漓,力透纸背。

笔尖划过纸面时发出沙沙的锐响,仿佛刀锋刮过铁甲。

她落下全文最关键的一句:

“故曰:德非闭目塞听之愚贞,而在启心明智之通达!”

最后,她更是将矛头隐晦地指向了以裴仲禹为首的世家门阀:“天下之才,本如山中之玉,溪中之珠,散落四方,不应有别。今有巨室大族,以‘恪守礼法’为名,行‘垄断学识’之实,堵塞寒门晋升之路,禁锢女子求知之心,名为‘守德’,实为‘护私’!长此以往,国之栋梁,非在朝堂,而在草野;国之危亡,非因女子有才,而因男子无能!”

收笔,掷管。

林昭然长长地呼出一口气,那口气带着灼人的热度,却也带着一股前所未有的畅快。

但她无悔。

贡院深处的阅卷堂内,灯火通明。

裴仲禹端坐主位,神色自若地品着茶。

茶烟袅袅,却掩不住他眼底的冷意。

他身旁的礼部侍郎周砚修低声笑道:“相国大人此计大妙。那林昭然不过一介孤女,素有狂名。此题一出,她若循规蹈矩,便是自承女子不如男,日后还有何面目立于人前?若敢置喙一二,便是大不敬。无论她怎么写,都是死路一条。”

裴仲禹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我倒要看看,她一个黄毛丫头,如何能在这铁律之中,给我翻出花来。”

就在此时,主考官严维手持一份试卷,面色凝重地走了进来,径直呈到裴仲禹面前。

“相国,请看这份卷子。”

裴仲禹漫不经心地接过,目光扫过《礼正则民安论》,微微颔首,这篇文章确实写得滴水不漏,是个会读书的。

可当他的视线移到附加题时,脸上的从容瞬间凝固了。

他越读,脸色越是阴沉,握着卷纸的手指因过度用力而微微发白,指节泛出青筋。

待到读完最后一句,他脸上的肌肉扭曲,那神情已不是愤怒,而是一种被冒犯、被看穿的惊怒。

这文章,没有一句叫嚣,没有半句辱骂,却字字如针,句句如刀,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块被他们高高供奉的牌匾,从“天理”的神坛上硬生生拽了下来,还原成了“人设”的工具。

更让他无法容忍的,是最后那段话,几乎是指着他们这些世家门阀的鼻子,骂他们以“守礼”之名,行“垄断”之实!

“好……好一个林昭然!”裴仲禹怒极反笑,猛地一拍桌子,便要去撕那份试卷。

“相国息怒!”严维沉声开口,伸手稳稳地按住了他的手腕,“此卷虽言辞锐利,然有问必答,未曾离题。且其引经据典,逻辑自洽,文气贯通,单论文采,实为本次乡试的压卷之作。依规,无可指摘。”

裴仲禹猛地抬头,死死盯着严维:“无可指摘?严大人,你是瞎了还是聋了?这字里行间写的都是什么?是反书!明日若放榜,让天下人看到此文,岂不是让天下女子都学她一样,要提笔与男子争锋了?国将不国!”

“考官的职责,在评文,不在诛心。”严维寸步不让,目光清正,“若相国执意要黜落此卷,请您亲自动笔,在卷上书写朱批,言明黜落缘由,担下这‘罔顾文采、压抑英才’之名。下官,不敢奉命。”

两人四目相对,空气仿佛凝固。

周围的考官们噤若寒蝉,连呼吸都放轻了。

许久,裴仲禹猛地拂袖,甩开了严维的手。

“好!好一个‘评文不诛心’的严大人!”他站起身,在堂中踱了两步,眼中闪过一丝更为阴狠的毒辣,“留着这份卷子!让她中!我倒要让她堂堂正正地走出来,站到万人瞩目的高台上,再亲手把她推下去,让她摔得更惨,摔得粉身碎骨!”

夜色更深,寒意渐浓。

贡院外的槐树下,一个清脆的歌声响起,是阿阮在抱着琵琶弹唱着刚谱好的新词:“墨雨潇潇落贡院,一纸惊破九重门。谁说红颜裙下字,不能一笔动乾坤?”往来的百姓听得新奇,纷纷驻足,争相传录。

而在千里之外的都城,紫宸殿的偏殿内,烛火将一道修长的身影投在书案上。

当朝宰相沈砚之,正第三遍展开那份由心腹快马加急送来的试卷拓本。

他的目光,没有停留在文气磅礴的正题上,而是落在了附加题的最后。

“才之所在,非门第所能限;德之所立,非裙裾所能蔽。”

他反复咀嚼着这十六个字,幽深的眼眸中,闪过一丝难辨的情绪。

良久,他缓缓合上卷纸,对身边的内侍淡淡道:“备纸笔——我要亲批一份乡试录。”

内侍大惊失色:“相爷,自太祖皇帝定下规矩,内阁从未干预过科举取士……”

沈砚之抬手止住了他的话,他闭上眼,靠向椅背,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声音低沉而遥远:“这一次,不是干预。”

他停顿了一下,再开口时,语气里带着一丝探索的意味。

“是……看清楚。”

与此同时,贡院的号舍内,那股写完文章后的畅快淋漓之感早已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汹涌的病意。

林昭然蜷缩在角落,浑身烧得如同烙铁,意识在清醒与昏沉的边缘反复挣扎。

她唯一的念头,就是不能睡去,一旦睡去,或许就再也醒不来了。

她用尽最后的力气,摸索到水囊,将冰冷的凉水大口灌下,试图用这刺骨的寒意来维持最后一丝清明。

冷水入喉,顺着食道滑下,暂时压住了那股翻腾的热气。

然而,一股异样的痒意,却从她肺腑深处,悄然无声地蔓延上来,直冲喉口。

她下意识地用力吞咽,试图将那股骚动压下,却只觉得喉间一阵腥甜,有什么东西,正不受控制地涌动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