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破帷 > 第11章 焚书那夜火不灭

破帷 第11章 焚书那夜火不灭

作者:稿纸种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5:39:44

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一行行清隽而有力的字迹,沙沙声如春蚕食叶,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墨香氤氲,混着窗外飘来的槐花气息,沁入鼻尖,纸页微凉,指尖却因长久执笔而微微发烫。

林昭然摒弃了《授蒙要略》原有的繁复论述,将其彻底重构。

她想,师父若在,定会赞同此举。

真正的教化,不应是高悬于庙堂的仪典,而该是田埂边、市井里的一句句问答——是孩童仰头时眼中的光,是农妇放下簸箕后那一声轻问,是巷口老翁蹲坐石阶上,用烟斗敲着膝盖,缓缓说出的“这字怎么念?”

她将新书定名为《童蒙问对》。

“贫儿可读圣贤否?”

这是她写下的第一问。

答案并非长篇大论,而是引了《论语》里那句最根本的话:“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但紧随其后,她用最浅白的话语,藏下了一枚足以撼动根基的钉子——“师曰:束修非金帛,乃诚心也。携一颗向学之心,便是献给师者最好的礼物。”

她通宵达旦,墨尽了三方砚台,终在天明时分完成了这本薄薄的册子。

指尖沾满墨渍,手腕酸胀如负重石,可她心中却如晨露初降,澄澈而轻盈。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钥匙,旨在开启蒙童心中那扇被贫穷与阶级锁死的大门。

她找到了柳明漪。

这个在国子监做洒扫的女婢,曾是她影子课上最沉默也最专注的听众。

柳明漪的手掌粗糙,指节因常年提水而微微变形,可那双手捧起书稿时,却稳如托玉。

柳明漪的眼中总有一种不甘于尘泥的火焰,林昭然信她。

“明漪,帮我个忙。”林昭然将一叠刚抄好的稿本递过去,墨香犹温,纸页在晨风中轻轻颤动,“把这个带进国子监,若有你信得过的人,或是有洒扫的同伴想给家中孩儿启蒙,便送他们一册。只需说,若有人愿读,便传一册。”

柳明漪看着册子上“童蒙问对”四个字,手指微微颤抖,喉头滚动,仿佛吞下了一团火。

她重重点头,将书册小心地藏入袖中,那份重量,滚烫如火种,贴着她的臂弯,一路灼烧进心口。

三日后,喜讯如春风般传来。

柳明漪通过国子监内洒扫、杂役的脉络,将书册传到了宫外,京郊七所专收寒门子弟的乡学,竟如获至宝,连夜刻版私印,教给了学堂里的孩子们。

林昭然听到消息时,正坐在米行的柜台后算账,铜钱在手中叮当作响,账本上的墨字却忽然模糊。

她低头,一滴温热的液体落在“三钱米”旁,洇开一小片深色。

师父,您看到了吗?

您的道,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走向那些最需要它的人。

然而,这股暖流仅仅持续了一夜。

次日,京城震动。

吏部侍郎裴仲禹,亲自率领京兆府的差役,雷厉风行地查封了那七所乡学。

罪名尖锐如刀——“私传非圣之言、淆乱礼教”。

学童们惊恐的哭喊被铁链的撞击声压下,书本在烈火中噼啪爆裂,焦糊味随风弥漫,像一场无声的瘟疫。

七名塾师被锁拿入狱,镣铐拖过青石板路,刮出刺耳的声响。

更让林昭然血液冰凉的消息接踵而至。

亡师所遗留的、她视若性命的那本《论语》批注,竟也被抄出,与《童蒙问对》一同被列为“同谋**”。

三名曾与师父交好、收藏有师父手稿的故旧,因此受到牵连,被一并下狱。

他们甚至不知道《童蒙问对》为何物,只因藏有“异端”之思,便成了同党。

林昭然攥着那本幸存的《论语》批注残卷,指甲深深陷进泛黄的纸背,刻出一道道惨白的印痕。

纸页边缘粗糙如刀,割着她的掌心,却不及心口那股钝痛。

她明白了。

裴仲禹他们,不只是在封一本书,他们是在借此机会,斩草除根,要将师父那“有教无类”的根脉,从这世上彻底拔除。

当夜,陈砚秋形色匆匆地赶来,带来的消息更添寒意:“裴仲禹已经拿到了你的画像,下了海捕文书,通缉‘林昭’!米行是西市最大的消息集散地,你在这里太显眼,必须马上走!”

林昭然抬起头,眼中没有丝毫的慌乱,只有一片沉静的寒潭。

烛火在她瞳中摇曳,映出不动如山的影。

她摇了摇头:“走?我走了,那些被捕的塾师怎么办?我师父的故旧怎么办?躲,只会让火烧到更多无辜的人身上,让他们替我受难。”

她脑中忽然闪过一个词——认知锚点。

人心是片田野,一旦被一个问题牢牢钉住,便很难再被外力轻易拔出。

她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将那枚名为“贫儿可读圣贤否”的钉子,钉进更多人的心里,钉进那些原以为与此无关的人心里。

“我不能承认,但也不能否认。”她对陈砚秋说,“我要让他们自己‘发现’我。”

她重新铺开纸,提笔再抄《童蒙问对》。

这一次,她删去了所有带有情绪和个人印记的批注,将行文格式改为更加客观冷静的“某生问于师”体例,仿佛只是一个勤学好问的学子在记录师长的教诲。

而在册子的末尾,她只附上了最后一个问题,一个看似谦卑,实则无比傲慢的挑战:

“生又问:若此言有谬,何以《论语》不删‘自行束修以上’之句?”

她将这份稿子交给陈砚秋,目光灼灼:“砚秋,明日你去太学旁听讲经,想办法,将此书‘偶然’遗落在太学博士赵元度的案前。”

翌日,太学讲经堂内,熏香袅袅,沉水香的幽香在梁柱间盘绕,如丝如缕。

赵元度正在讲解《礼记·礼运篇》,声音温醇,如古井回音。

讲到兴起处,他端起茶杯,瓷盏轻碰唇角,温热的茶气拂上面颊。

目光不经意扫过案角,发现多了一册没有封皮、没有署名的小书。

他不动声色地拿起来,随手翻阅。

初时随意,片刻后,眸光微不可查地动了一下。

此书看似句句尊经,引经据典,实则以层层递进的问答,巧妙地将“有教无类”的内核,严丝合缝地嵌入了现有礼教的话语体系中。

它不推翻,只诘问,像一根探针,精准地刺向礼法教条的缝隙。

他将小册子合上,继续讲经,仿佛无事发生。

但在讲经结束前,他忽然话锋一转,对堂下数百学子道:“今日老夫偶得一问,颇为有趣,诸君可辩之——童子未及冠,身无仪礼,可教乎?”

此问一出,堂下顿时议论纷纷。

多数出身世家的子弟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不值一哂的“寒酸气”,笑声中夹杂着玉佩轻撞的清响。

但也有几位家境稍逊或心思活络的学子,从这问题中品出了一丝别样的味道。

辩论之中,赵元度似是无意地将那本小册子放在讲台一侧,有几个胆大的学生趁乱悄悄凑近,匆匆瞥了几眼,竟被其中新颖的问对吸引,暗暗抄录了几个问题,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如春蚕食叶。

消息很快传到裴仲禹耳中。

他正在官署处置查抄**的后续,闻讯勃然大怒,当即命人彻查来源。

可那本书无名无款,遍寻无踪,只从太学生口中得知,似乎是“西市某生”所作。

“西市某生!”裴仲禹几乎是咬着牙念出这四个字,他断定,这必然是林昭然那个妖女搞的鬼!

他亲自带着一队差役,气势汹汹地直扑西市米行。

差役们如狼似虎,将小小的米行翻了个底朝天,箱子倒了,米袋破了,谷粒洒了一地,踩在脚下发出咯吱的碎裂声。

可却只找到几本账本和一些零散的粗粮,别说**,连一张多余的纸片都没有。

裴仲禹怒不可遏,他将从各处查抄来的《童蒙问对》抄本堆在米行门前的空地上,当众下令点火。

熊熊烈焰冲天而起,噼啪作响,火星四溅,热浪扑面而来,烤得人脸皮发紧。

将围观百姓的脸映得明明灭灭。

裴仲禹站在火堆前,面容因愤怒而扭曲,厉声嘶吼:“此等蛊惑人心的邪说,当如乱麻尽除,片纸不留!”

百姓们噤若寒蝉,屏息凝神地看着那冲天的火光,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燃烧的焦苦味,混着米粒烧糊的微甜。

林昭然就站在人群的最后方,一身布衣,头戴斗笠,冷眼注视着火焰一页页吞噬她心血凝成的纸张。

火光映在她幽深的瞳孔里,跳跃着,却没有半分恐惧。

就在火焰最盛之时,她忽然极轻地笑了一声,那笑声很低,却清晰地穿透了火焰的噼啪声,传入了裴仲禹的耳中。

“火,能焚纸。”她的声音平静而清晰,“却烧不尽人心里的思量。”

裴仲禹猛然回首,循声望去,只看到一个戴着斗笠的背影,迅速隐入了旁边幽深狭窄的巷道中,消失不见。

那一夜,长安城里,无论是朱雀大街两侧的华灯,还是里坊深处的陋巷,都飘荡起稚嫩的童声。

“答曰:诚心即束修!”

原是柳明漪联络了城中相熟的货郎、乞儿,将《童蒙问对》的开篇问答编成了上口的歌谣,以“猜对谜题便有糖吃”为由,教给了满城的孩童。

这歌谣般的问答,甚至传回了太学。

赵元度听闻后,在与同僚饮茶时,抚须笑道:“市井之间,竟有此等新趣,倒也不失为一桩雅事。”

裴仲禹在府邸中得知此事,气得将心爱的茶杯狠狠摔在地上,瓷片四溅,茶水泼洒如血,怒斥道:“一纸戏言,竟成风尚?!荒唐!荒唐至极!”

他不知道,那一日在米行前燃起的大火,飘散在风中的,从来都不是灰烬。

而是无数颗,等待落土发芽的种子。

裴仲禹在书房中来回踱步,心烦意乱。

街头巷尾的童谣像无数只恼人的蚊蝇,嗡嗡作响,让他坐立难安。

他以为一场大火能烧尽一切,却不想反而助长了歪风。

就在此时,一名心腹幕僚匆匆进来,神色古怪地呈上一份密报。

“大人,这是从太学里传出来的消息。”

裴仲禹一把夺过,展开细看。

上面的内容却并非关于街头童谣,而是记录了太学内部的一种新风气。

他越看,眉头便皱得越紧,捏着纸的手指因过度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以为自己面对的只是一场来自底层的骚乱,却在这一刻悚然惊觉,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另一场更难扑灭的火,已在帝国的最高学府中悄然点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