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何以为民 > 第76章 躬身破题

何以为民 第76章 躬身破题

作者:好故梦心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5 15:40:29

石泉村的清晨被一层薄雾笼罩,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李腾站在村委会二楼的窗户前,望着这个尚在沉睡中的村庄,心中却已开始盘算今天的行程。

这是他第三次来到石泉村,与前两次不同,这次他带着镇党委正式批准的规划和一笔微薄的启动资金——五千元扶贫专项资金。钱虽少,却是石泉村发展的第一滴活水。

“李镇长,您起得真早。”耿大山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粥,“村里没什么好吃的,将就一下。”

李腾接过粥碗,和耿大山并肩站在窗前:“耿书记,今天咱们分头行动。你去组织村民代表开会,讨论山泉水项目集资的事。我去找陈老根和刘明,分别落实藤编和药材种植的准备工作。”

耿大山面露难色:“李镇长,不瞒您说,昨天我已经跟几个村民透过风了,大家对集资的事...反应不太热烈。”

“意料之中。”李腾平静地说,“贫困太久,大家对任何需要掏钱的事都会本能地抗拒。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不推进。”

匆匆吃完早饭,李腾首先来到了陈老根家。令他意外的是,陈老根的家门口已经聚集了五六个人,大多是五六十岁的村民,正围着一堆藤条讨论着什么。

“李镇长!”陈老根看到李腾,急忙迎上来,脸上带着难得的笑容,“这些都是对藤编有兴趣的,听说您今天要来,早早就在这里等着了。”

李腾心中一动,与众人一一打招呼。这些村民虽然衣着朴素,但眼睛里都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陈大爷,材料准备得怎么样了?”李腾问道。

陈老根指着院子里堆放整齐的藤条:“这些都是我这些天准备的,够十几个人用上一阵子。就是...”他犹豫了一下,“就是处理藤条需要的一些工具,村里凑不齐。”

李腾仔细查看了那些藤条和现有的工具:“还缺什么?”

“主要是刮刀、锥子、剪刀,还有染色用的颜料。”陈老根一一数来,“这些在县城都能买到,就是需要钱。”

李腾在心中盘算了一下:“这样,我先从项目资金里拨出两百元,您派人去县城采购。但有个条件——”他环视在场的村民,“采购回来的工具属于村集体,大家共用。同时,每个人要先跟着陈大爷学满十天,才能使用这些工具。”

村民们纷纷点头,对这个安排表示满意。

离开陈老根家,李腾又找到了正在自家地里忙碌的刘明。

“李镇长!”刘明放下锄头,擦了擦汗,“我正想找您呢。我根据咱们村的海拔和土壤条件,选了几种适合的中药材,您看看。”

刘明从屋里拿出一沓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纸,上面详细列出了黄连、黄芪、当归等几种药材的生长特性、种植要求和市场行情。

“太好了!”李腾仔细翻阅着,“这些数据很详细,你做得很用心。”

“但是李镇长,”刘明语气转为忧虑,“我跟几个可能的种植户谈了谈,大家都担心两个问题:一是技术,二是销路。毕竟种药材和种庄稼不一样,万一失败了,一年的收成就没了。”

李腾点点头:“这个顾虑很合理。这样,你尽快联系省农业大学的教授,看能不能请他们派人来实地指导。销路方面,我去找县医药公司谈。另外,我们可以先搞个小面积的试验田,降低风险。”

“试验田的位置我已经看好了,”刘明兴奋地说,“就在村东头那片坡地,土质好,向阳,离水源也近。”

“好!这件事你抓紧办。”李腾拍拍刘明的肩膀,“第一批试验田不要太大,三五亩就够了。种子钱可以从项目资金里出。”

与刘明谈完,李腾赶回村委会时,已是上午十点多。耿大山组织的村民会议刚刚开始,村委会院子里坐了三十多人,气氛却显得有些沉闷。

“...不是我们不相信李镇长,实在是手里没钱啊!”一个中年汉子正在发言,“去年养猪赔了本,今年孩子上学还要交学费,哪有余钱投资什么山泉水?”

“就是,”另一个妇女接话,“再说了,那山泉水真能卖钱?别是白忙活一场。”

耿大山看见李腾,如释重负:“大家静一静,李镇长来了,听听李镇长怎么说。”

李腾走到人群前,没有立即说话,而是先环视了一圈在场的村民。他从那些布满皱纹的脸上看到了贫困留下的痕迹,也看到了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与对风险的恐惧。

“乡亲们,”李腾开口,声音平和,“我理解大家的顾虑。投资有风险,特别是对我们还不熟悉的山泉水项目。但是,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石泉村的明天会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场下一片寂静。

李腾继续说:“我知道大家手头都不宽裕,所以我不要求大家投入太多。这个项目,我们计划每户最多出资一百元,实在困难的,出五十也行。而且,”他加重语气,“这笔钱不是白出的,算是大家的入股,将来项目盈利了,按股分红。”

“要是亏了呢?”有人问道。

“如果项目失败,”李腾坦然面对提问的目光,“我李腾个人担保,一定想办法让大家的本金不受损失。”

这话一出,场下响起一片窃窃私语。一个镇长用自己的信誉做担保,这在石泉村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我出五十!”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众人望去,是村里最穷的王老栓,他颤抖着手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皱巴巴的钞票,“我信李镇长!”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表示愿意出资,虽然数额不大,但终究是迈出了第一步。

最终,当场有二十多户村民决定参与集资,共筹得一千八百多元。加上项目资金,山泉水项目总算有了启动的可能。

下午,李腾亲自带着几个村民和筹集到的资金,前往县城采购山泉水项目所需的简易设备。在县水利局的推荐下,他们购买了一批食品级的塑料桶、密封盖和简易过滤装置,还定制了一批印有“石泉山泉”字样的标签。

回村的路上,李腾和村民们轮流扛着设备,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拉长了身影。

“李镇长,您说咱们这水真能卖出去吗?”一个年轻村民问道。

“事在人为。”李腾擦了擦汗,“起步阶段,我们不求卖得多远,先在青林镇和县城试销。只要水质好,包装像样,应该会有市场。”

回到村里,已是夜幕降临。李腾顾不上休息,立即组织村民清洗塑料桶,安装过滤设备,准备第二天就开始试生产。

夜幕下的石泉村难得地亮起了多盏灯火,村委会院子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听着李腾讲解山泉水的灌装要求和卫生标准。

“我们的山泉水要走的是品质路线,不是便宜货。”李腾拿起一个刚刚灌装好的水桶,“从水源采集到灌装封口,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干净卫生。只有这样,才能卖出好价钱。”

就在山泉水项目紧张筹备的同时,藤编和药材种植项目也在稳步推进。

陈老根家的院子里,六个村民正跟着他学习藤编的基本技法。煤油灯下,陈老根耐心地示范着如何选藤、破藤、刮藤,那双粗糙的手在藤条间灵活翻飞,看得学员们啧啧称奇。

“藤编这活儿,急不得。”陈老根一边示范一边说,“心要静,手要稳。别看我现在做得快,都是几十年练出来的。”

而在刘明家的试验田里,几个年轻人正借着月光平整土地。刘明拿着从学校带回来的测量工具,仔细规划着不同药材的种植区域。

“这片种黄连,喜阴;那片种黄芪,耐旱...”刘明对着图纸指点着,“等县农业局的技术员来了,再根据他的建议调整。”

李腾巡视完三个项目的进展,已是深夜。回到村委会临时宿舍,他点亮煤油灯,开始记录这一天的工作。

笔记本上,他详细记录了每个项目的进展、遇到的困难和下一步计划:

“山泉水项目:已筹集启动资金2300元(村民集资1800元,项目资金500元),采购基础设备完毕,明日开始试生产。问题:缺乏运输工具,需解决产品外运问题。

藤编项目:首批6名学员开始培训,工具已采购。问题:缺乏设计创新,现有产品样式传统,需与镇竹艺合作社对接,引入现代设计元素。

中药材项目:试验田3亩已完成平整,种子已订购。问题: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已联系省农业大学,等待回复。”

写到这里,李腾的笔顿了顿。他想起今天听到的一个消息:邻镇有一个类似的扶贫项目刚刚失败,原因是产品质量不达标,打不开市场。

这个教训提醒他,石泉村的三个项目必须从一开始就重视质量。他决定明天就制定简单可行的产品质量标准,并建立责任到人的质量监督机制。

合上笔记本,李腾吹熄煤油灯,躺在床上。身体的疲惫如潮水般涌来,但大脑却异常清醒。他知道,今天只是开始,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

第二天清晨,石泉村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第一批“石泉山泉”正式灌装出厂。

在水源地处,村民们严格按照李腾制定的流程:先用消毒过的水桶从泉眼取水,然后经过三层过滤,最后灌入清洗干净的塑料桶中,密封、贴标。整个过程虽然全是手工操作,但村民们操作认真,一丝不苟。

当天下午,李腾亲自带着第一批五十桶山泉水,前往青林镇推销。他首先找到了镇政府的食堂管理员。

“老张,这是我们石泉村新开发的山泉水,您尝尝。”李腾打开一桶水,倒了一杯递给管理员。

老张尝了一口,眼睛一亮:“嗯,这水不错,甜!”

“这是我们石泉村特有的山泉水,纯天然,无污染。”李腾趁热打铁,“如果您觉得好,以后镇食堂的用水可以考虑我们石泉山泉。价格好商量,关键是支持一下贫困村的产业发展。”

老张想了想:“成!先送十桶试试,如果大家反应好,以后就定点用你们的水!”

首战告捷!李腾又陆续走访了镇上的几家单位和小卖部,大部分都愿意试用石泉山泉。虽然订单量不大,但总算打开了局面。

与此同时,在石泉村,陈老根带领学员们制作的第一批藤编产品也完工了。有篮子、篓子、收纳盒等十多个品种。李腾回到村里后,立即对这些产品进行了评估。

“工艺不错,很结实。”李腾仔细检查着一个藤篮,“但样式确实传统了些。这样,我明天带几件样品去镇竹艺合作社,请那边的老师傅给提提意见,看看怎么改进。”

第三天,李腾带着藤编样品来到镇竹艺合作社。合作社的老师傅们对这些藤编作品的工艺赞不绝口,但也提出了和李腾类似的看法:缺乏现代设计元素,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这样,”竹艺合作社的负责人提出,“我们派两个设计人员跟您去石泉村,实地看看藤编的制作过程,帮他们设计一些新样式。”

这个提议正中李腾下怀。他立即安排车辆,当天就接两位设计人员进了石泉村。

而在中药材项目方面,刘明也带来了好消息:省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答应下周来石泉村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合适,将把石泉村列为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并提供技术指导。

一周后,石泉村的三个项目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山泉水项目已经建立起稳定的生产流程,日产量达到一百桶,在青林镇和邻近乡镇打开了销路,首批产品供不应求;

藤编项目在竹艺合作社设计人员的帮助下,开发出了融合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的十余种新产品,包括藤编灯罩、笔筒、首饰盒等,即将投入批量生产;

中药材项目的试验田完成了土壤改良,省农业大学的教授实地考察后,认为石泉村确实具备发展中药材种植的条件,答应提供技术支持和品种引进帮助。

周五傍晚,李腾站在石泉村的打谷场上,看着村民们忙碌而充满希望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短短一周时间,这个曾经死气沉沉的村庄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耿大山走到他身边,感慨地说:“李镇长,我在这村里干了十几年支书,从来没见大家这么有干劲过。您看,天都黑了,大家还在忙活。”

李腾点点头:“这只是开始。等这三个项目真正走上正轨,石泉村的面貌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但是李镇长,”耿大山压低声音,“我听说钱镇长对咱们村的项目有些看法,说您这是好高骛远,一下子铺三个摊子,恐怕难以持久。”

李腾沉默片刻:“质疑的声音总是会有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事实说话。”

夜幕降临,石泉村的灯火比往常明亮了许多。李腾知道,这些灯火背后,是村民们被点燃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镇的路上,李腾在心中盘算着下一步计划:山泉水要尽快申请商标注册和卫生许可;藤编要建立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中药材要抓紧育苗,争取明年春季大规模种植...

车窗外,繁星满天。李腾望着远方的山影,知道石泉村的脱贫之路才刚刚开始,前方还有无数挑战等待着他。但他坚信,只要方向正确,步伐坚定,石泉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