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何以为民 > 第73章 振兴石泉

何以为民 第73章 振兴石泉

作者:好故梦心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5 15:40:29

吉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行,仿佛汪洋中的一叶小舟,随着坑洼的路面上下起伏。李腾紧握着车顶的扶手,目光透过沾满泥土的车窗,凝视着窗外连绵的群山。越往深山里去,道路越发狭窄难行,路旁的植被却愈发茂密苍翠。

这是他就任青林镇副镇长的第五天,也是他第一次以包村镇领导的身份前往石泉村调研。

“李镇长,前面路更差了,咱们要不要下车走一段?”司机老周紧握着方向盘,转头问道。作为镇里的老司机,他深知这条路的险峻,雨季时常有塌方发生。

李腾看了看表,已经颠簸了近两个小时:“还有多远?”

“照这个速度,至少还得四十分钟。要是步行,翻过前面那个山头,一个多小时也能到。”老周指着前方一座云雾缭绕的山峰说。

“那就继续开车吧,今天得在村里待上大半天,节省点时间。”李腾坚定地说。

车子继续在蜿蜒的山路上爬行,李腾的思绪也随之起伏。他回想起前天在镇党委会上主动请缨包保石泉村时,众人惊讶而又钦佩的眼神。石泉村是青林镇最偏远的贫困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耕地稀少且贫瘠,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弱妇孺,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是典型的“空壳村”。前几任包村干部都在这里折戟沉沙,没能带领村子走出贫困。

选择石泉村,李腾有自己的考量。他明白,作为刚提拔的年轻副镇长,不少人正拭目以待他的表现。选择一个基础好的村子,固然容易出成绩,但难以服众;而若是能将石泉村这样的“硬骨头”啃下来,不仅能证明自己的能力,更能为全镇的脱贫攻坚战树立一个标杆。

“李镇长,到了!”老周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李腾抬眼望去,吉普车已驶入一个被群山环抱的村落。时值初春,山间的寒意尚未完全退去,整个村子静悄悄的,只有几声零星的犬吠和鸡鸣打破沉寂。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散落在山坳间,泥泞的村路上几乎不见人影,远处山坡上零星分布着几块贫瘠的耕地,上面稀稀拉拉地长着些越冬作物。

眼前的景象比李腾想象的还要糟糕。他在青林镇工作五年,去过不少贫困村,但像石泉村这样凋敝的,还是第一次见到。

“直接把车开到村委会吧。”李腾吩咐道。

村委会是村里少有的砖瓦结构建筑,但也显得十分破旧。墙上的白灰多处剥落,露出里面的红砖,院子的铁门锈迹斑斑,半开着。听到车声,一个五十多岁、头发花白、穿着褪色中山装的男子匆匆从屋里走出来,身后跟着两个村干部模样的人。

“李镇长,欢迎欢迎!”石泉村的支书耿大山快步上前,双手握住李腾的手,语气中带着小心翼翼的恭敬。

李腾仔细打量着这位村支书。耿大山皮肤黝黑,脸上布满皱纹,一双手粗糙有力,典型的山里农民形象。他眼神诚恳,却也透着一丝疲惫和无奈。

“耿书记,不用这么客气,还是和以前一样叫我李腾就行。”李腾微笑着,转头对老周说,“周师傅,你把车停好,跟我一起进村转转。”

在耿大山的引领下,李腾走进了村委会。办公室十分简陋,几张破旧的桌椅,一个文件柜,墙上挂着几面褪色的锦旗和已经发黄的各种制度牌。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石泉村行政区划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图钉标记着各个村民小组的位置。

“李镇长,先喝口水,休息一下。”耿大山殷勤地倒了一杯水,水有些浑浊,带着一股土腥味。

李腾接过水杯,没有立即喝,而是直接切入正题:“耿书记,不休息了。咱们简单说说村里的情况吧,然后你带我到村里转转,再到农户家里看看。”

耿大山连连点头,从文件柜里取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那我向李镇长汇报一下村里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耿大山照着笔记本,详细介绍了石泉村的人口、土地、资源等基本情况。李腾认真听着,不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几句。这些数据他早在镇里的文件上看过,但听耿大山亲口说出来,感受更为真切。

石泉村共有312户,1216人,其中常住人口不足600人,且大多为老人和儿童。耕地面积仅780亩,且多为贫瘠的坡地,人均不足七分。山林面积倒是不小,有近万亩,但多是生态林,限制开发。村里没有任何集体经济产业,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传统的种植养殖。

“...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是1864元,不到全镇平均水平的一半。”耿大山念出这个数字时,声音低了下去,脸上露出一丝羞愧。

李腾放下笔,沉思片刻,问道:“村里有没有什么特色资源?比如说,矿产、特色农产品、手工艺,或者有什么特别的自然景观?”

耿大山和另外两位村干部面面相觑,摇了摇头:“咱们这穷山沟,要啥没啥。前几年县里地质队来过,说没什么有价值的矿产。土地又贫瘠,种什么都不长。要说特色,就是穷得出名。”他的话引来另外两位村干部苦涩的附和。

李腾眉头微皱,但没有批评他们的消极态度。他明白,长期的贫困已经磨灭了太多人的希望。

“走吧,带我到村里转转。”李腾起身说道。

在耿大山的陪同下,李腾开始了对石泉村的实地走访。他们沿着泥泞的村路缓缓前行,路旁的房屋大多破败不堪,有些甚至已经倒塌。村子里很少见到年轻人,偶尔遇见的几个老人,都是衣衫褴褛,目光呆滞。

“这户是王老栓家,老两口都七十多了,儿子前年在工地上出事死了,媳妇改嫁,留下个小孙子,日子艰难啊。”耿大山指着一间低矮的土坯房说。

李腾走近那间破旧的房子,只见墙体已经开裂,用几根木头勉强支撑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坐在门坎上拣豆子,看到来人,慌忙站起来,手足无措。

“老人家,这是镇里的李镇长,来看望大家了。”耿大山高声说道,老人耳朵似乎不太灵光。

老太太听清了,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连忙用袖子擦了擦旁边的凳子:“镇长...坐,坐...”

李腾没有坐下,而是弯腰走进低矮的屋内。屋里阴暗潮湿,散发着一股霉味,家具寥寥无几,唯一的电器是一盏昏暗的电灯。

“老人家,家里几口人?粮食够吃吗?”李腾提高声音问道。

“就我、老头子,还有小孙子。粮食...省着点,还能接上。”老太太含糊地回答,眼神躲闪。

李腾注意到米缸里的粮食已经见底,墙角的袋子里装的似乎是野菜。他沉默片刻,从口袋里掏出五十元钱,塞到老人手里:“给孩子买点吃的。”

老太太愣住了,等反应过来,李腾已经走出了屋子。

“李镇长,这...”耿大山跟上来,欲言又止。

“一点心意。”李腾摆摆手,继续向前走。

他们又走访了几户人家,情况大同小异。有的是因病致贫,家里有长期卧床的病人;有的是劳动力不足,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还有的是缺乏技术和资金,守着几亩薄地,勉强糊口。

走到村东头,李腾看到一口古井,井口用石板半盖着,旁边放着两个水桶。

“这是村里的老井,水质还不错,就是水量小,旱天有时会干。”耿大山介绍道。

李腾俯身看向井内,井水清澈,隐约可见自己的倒影。他示意老周拿来水瓢,舀起半瓢水,尝了一口。水很凉,带着一丝甘甜。

“这水很好啊。”李腾惊讶地说。

“山里的水,都这个味。”耿大山不以为意。

走访完部分农户,已近中午。耿大山邀请李腾到村委吃饭,李腾婉拒了:“不麻烦村里了,我们带了干粮。耿书记,下午我想去看看村里的山地和林子。”

“山路难走,李镇长您...”

“没关系,我就是从山里出来的,走山路不在话下。”李腾笑道。

简单吃过午饭,李腾在耿大山的带领下,开始考察石泉村的自然资源。他们沿着山间小路向上爬,路越来越陡,耿大山和两位村干部已经气喘吁吁,李腾却步履稳健。

站在半山腰,整个石泉村尽收眼底。群山环抱中,村落如同一个小小的盆地,几条山涧从山上流下,汇成一条小溪穿过村庄。

“这些山涧水最终流向哪里?”李腾问道。

“都汇入村前的那条小河,然后流出山外,最后好像是汇入青林河吧。”耿大山不确定地说。

李腾若有所思。他注意到,石泉村虽然耕地稀缺,但山林资源丰富,而且水质极佳。刚才走访时,他就发现村里不少老人身体硬朗,**十岁的高龄老人有好几位,不知是否与这里的山水有关。

继续往深山走,李腾发现了一片野生的藤蔓植物,茎秆坚韧,呈棕褐色。

“这是什么藤?”李腾问。

“哦,这是金刚藤,咱们山里多的是。这藤子韧性特别好,以前老人会用它们编筐子、篮子,结实得很。现在没人弄这些了,卖不了几个钱。”耿大山随手扯下一根藤条,果然十分坚韧。

李腾接过藤条,仔细看了看,又试着折了折,确实韧性十足。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但没有立即说出来。

当他们路过一片较为平缓的坡地时,李腾注意到这里土壤颜色与周围不同,呈深褐色,而且植被也更为茂盛。

“这片地是谁家的?”李腾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捻了捻。

“这是村集体的山地,大概有二十多亩。土质是不错,就是离村远,没人愿意来种。”耿大山回答。

“为什么不试试种中药材?这种土壤和海拔,应该适合某些药材生长。”李腾想起赵晓波曾提过,县医药公司正在寻找可靠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耿大山愣了一下,随即苦笑:“李镇长,不瞒您说,前几年也有人提过种药材,但一是没技术,二是没本钱,三是怕种出来卖不掉,所以一直没人敢尝试。”

李腾点点头,没有再多说。他明白,在极度贫困的地区,任何改变都伴随着风险,而这里的人们已经承受不起更多的失败了。

下山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位正在菜地里劳作的老汉。令人惊讶的是,老汉看上去精神矍铄,动作麻利,完全不像七八十岁的老人。

“老哥,忙着呢?”耿大山打招呼道。

老汉直起腰,笑呵呵地说:“耿书记来啦!弄点菜,自家吃。”他好奇地打量着李腾,“这位是?”

“这是镇里新提拔的李镇长,来咱们村调研。”

老汉一听是副镇长,顿时有些拘谨,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镇长好...”

李腾微笑着走过去,蹲在菜地边:“老人家,今年高寿?”

“七十八啦!”老汉自豪地说。

“七十八?您这身体可真硬朗!”李腾由衷赞叹,“看来石泉村的水土养人啊。”

“嘿,别的不说,咱们石泉村的水是真的好!我天天喝这山泉水,一辈子没得过什么大病。”老汉打开了话匣子,“我爷爷活到九十二,我爹也活到八十八,都是喝这水长大的。”

“是吗?”李腾来了兴趣,“您说的是哪里的山泉水?”

老汉指着远处一座山峰:“就那座山后面,有一眼泉,水质那叫一个好!清甜甘冽,冬天不冰,夏天不浊。我们村里不少人都是去那里打水喝,就是路远了点。”

李腾顺着老汉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那座山林木葱郁,云雾缭绕。

告别老汉后,李腾问耿大山:“那位老人说的山泉,你知道吗?”

“知道是知道,但从来没去过。那地方太远了,来回得三四个小时,除了些老人信那个泉水的功效,年轻人都不愿费那个劲。”

李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回到村委会,已是下午四点多。李腾的裤腿上沾满了泥巴,额头上也有汗渍,但精神却很好。一天的走访,让他对石泉村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隐约找到了一些可能的发展方向。

在返程前,李腾与耿大山和几位村干部开了个简短的座谈会。

“今天走访了一天,我对石泉村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李腾看着几位村干部,语气诚恳,“村里的困难,我都看到了,确实很严峻。但我也发现,石泉村并非一无是处。”

几位村干部面面相觑,显然不明白李腾的意思。

“我发现石泉村有几个优势。”李腾继续道,“第一,水质好,无论是村里的老井,还是远处的山泉,水质都很优秀;第二,有一种特殊的藤蔓植物,韧性极强,适合发展手工艺;第三,部分山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可能适合种植中药材;第四,村里的老人健康长寿,这可能与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值得研究。”

耿大山等人听得目瞪口呆,这些他们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东西,居然被李腾说成了“优势”。

“当然,我知道,从优势到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腾话锋一转,“接下来,我会请相关部门的专家来村里实地考察,评估这些资源的发展潜力。你们村里也要做好准备,特别是要摸清村民的意愿和想法。”

“李镇长,您说的这些,真的能成吗?”耿大山小心翼翼地问。

“不敢保证一定能成。”李腾坦诚地说,“但不试,就永远没有希望。石泉村已经贫困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能换个思路,闯一闯呢?”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村干部:“我知道,大家这些年很不容易,也对改变现状缺乏信心。但我希望,从今天起,我们能够团结一心,共同为石泉村找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来。我作为包村镇领导,一定会竭尽全力。”

耿大山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副镇长,看着他裤腿上的泥泞和眼中坚定的目光,心中久违地燃起了一丝希望。

“李镇长,只要您带头,我们石泉村一定跟上!”耿大山激动地说。

回镇的路上,李腾靠在座椅上,闭目沉思。石泉村的贫困状况比他预期的还要严重,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空白,村民信心不足...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但同时,他也看到了希望——优质的山泉水、独特的藤编资源、适宜药材种植的山地,以及那些虽然贫困却依然坚韧的村民。

他拿出笔记本,借着车内昏暗的光线,开始记录今天的所见所闻和初步构想:

联系县水利局,对石泉村的山泉水进行水质检测,评估开发价值;

请赵晓波帮忙,联系中药材种植专家,考察石泉村山地是否适合发展药材种植;

走访会藤编手艺的老人,了解藤编工艺的现状和改良可能性;

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听取大家对村子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向县扶贫办申请专项资金,改善石泉村的基础设施...

车窗外,夕阳西下,群山被染成了一片金黄。李腾望着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他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但他已做好准备。

回到镇政府宿舍,已是晚上八点多。李腾顾不上吃饭,先给张薇打了个电话。电话接通后,他讲述了今天在石泉村的所见所闻。

“...那里的贫困状况,真的超出我的想象。整个村子,几乎看不到希望。”李腾的声音有些沙哑。

电话那头的张薇沉默片刻,轻声问:“那你准备怎么办?”

“我想帮他们。”李腾坚定地说,“虽然很难,但我觉得石泉村有潜力。那里的山泉水品质极佳,藤编手艺也有开发价值,还有适宜种植药材的山地...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路径。”

“听起来你已经有了些想法。”张薇欣慰地说,“记得别太累着,扶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知道。”李腾笑了笑,“对了,你那边怎么样?”

“宣传部最近在筹备一个重要会议,这几天都在加班。妈妈昨天又问我,咱们的婚礼筹备得怎么样了...”

李腾沉默了。他与张薇的婚事已定在年底,但两地分居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张薇现在已经调入市委宣传部,两人都在体制内,理解彼此的工作性质,但石泉村这个重担,意味着他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非常忙碌。

“薇薇,我...”

“不用解释。”张薇打断他,“我理解你的选择,也支持你。只是妈妈那边,还需要时间。你放心在青林工作,我会处理好家里的事。”

挂断电话,李腾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的繁星,心中五味杂陈。张薇的理解和支持让他感动,但对她的愧疚也更深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青林镇干出一番成绩,不辜负所有人的期望。

第二天一早,李腾早早来到办公室,开始落实对石泉村的帮扶计划。他首先联系了县水利局,请求对石泉村的山泉水进行水质检测;然后又找到赵晓波,商讨邀请中药材专家进村考察的事宜;接着,他让党政办整理石泉村的详细资料,准备向县扶贫办申请专项扶持资金...

一连串的工作安排下去,李腾的办公室电话响个不停,前来汇报工作的干部络绎不绝。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他没有烧在会议上,而是直接烧到了贫困村的第一线。

下午,李腾特意抽空去了一趟镇上的竹艺合作社,找到几位老师傅,请他们鉴定从石泉村带回来的金刚藤。老师傅们一致认为,这种藤条韧性极佳,经过处理后,可以编织成各种工艺品,而且因其天然的色彩和纹理,可能比普通竹编更具市场价值。

带着这些初步的调研结果,李腾开始起草《石泉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初步规划》。他运用在市委宣传部锻炼出的宏观思维和文字能力,将石泉村的资源禀赋、发展思路、实施步骤和预期目标一一详细阐述。

规划的核心是:短期利用山泉水资源,引入小型灌装设备,打造“石泉山泉”品牌;中期发展藤编手工艺,纳入青林竹艺合作社体系,借船出海;长期试验种植高山中药材,与县医药公司对接。

夜深了,李腾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窗外的青林镇早已沉入梦乡,唯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打破宁静。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李腾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停笔沉思。

石泉村的未来,青林镇的发展,个人的前程,还有与张薇即将组建的家庭...千头万绪在他脑海中交织。但他明白,当下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他想起今天下午接到的一个电话,是副镇长钱卫东打来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试探:“李镇长,听说你包了石泉村?那可是块硬骨头啊,前几任都没啃下来。要不要我帮你跟宋书记说说,换个村?”

李腾婉言谢绝了。他清楚钱卫东的“好意”背后是什么——等着看他的笑话。但他更清楚,石泉村这条扶贫路,再难也要走下去。

桌上的台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射在墙上。那影子看上去单薄,却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规划书的最后一页,李腾重重地写下一行字:“石泉不兴,誓不罢休!”

窗外,东方已现出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对李腾和石泉村来说,一段充满艰辛与希望的新征程,也刚刚拉开序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