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别闹!我就吹个牛你当真了? > 第240章 已耗巨万,弃之可惜

扶苏默默地将这个例子记在心里,同时联想到朝堂上许多关于是否停止某些工程的争论,其中反对停止的一方,其理由往往就带着强烈的“沉没成本”思维。

“再给你说个相关的,‘损失厌恶’。”赵天成继续道。

“就是说,人对失去东西的痛苦感,远远超过得到同样东西的快乐感。比如,你丢了十两黄金带来的郁闷,可能需要你捡到二十两黄金才能抵消。”

扶苏蹙眉,仔细体会着这种心理。

“竟有如此差异?”

“普遍现象。”赵天成懒洋洋地说。

“所以很多人宁愿什么都不做,也不愿意冒一点点可能损失的风险。在决策的时候,也会过分夸大潜在损失的影响,导致错失机会。你们朝廷做事,有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因为害怕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损失,就宁愿维持现状,哪怕现状明明已经很糟糕了?”

扶苏没有直接回答,但眼神中的波动已经出卖了他的内心。

保守、求稳,确实是庞大帝国官僚体系中一种强大的惯性。

“还有就是激励扭曲。”赵天成话锋一转,“之前说了好的制度能让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一致。但坏的制度,或者设计不当的考核,就会导致激励扭曲。”

“例如?”扶苏立刻追问,他对此极为关注。

“比如,你们考核郡守,主要看他们收上来多少赋税,征发多少役夫。那郡守们的理性选择是什么?就是拼命加码,压榨属地,甚至提前预征,杀鸡取卵。至于这么做会不会导致民生凋敝、户口逃亡,那是以后的事,至少在他任期内,考核数据好看。这就是典型的激励扭曲——考核指标引导的行为,最终损害了国家的长远利益。”

扶苏脸色凝重,这正是他担忧已久的问题。

李斯之前提到的新政中,似乎有意调整考课方式,但阻力巨大。

“再比如,军功爵制,砍脑袋授爵。这激励够直接吧?但会不会导致为了首级滥杀无辜,或者只顾抢人头、不顾战术大局的情况?”

赵天成又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扶苏沉默地点点头,军中确实存在此类现象的传闻。

“所以啊,”赵天成总结道,“设计规则、制定政策的时候,必须极其小心地考虑它可能引发的‘激励’是什么。要让人在为自己谋利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也在为集体做贡献,这才是上策。如果让人损公肥私才能得利,那这制度离崩溃就不远了。”

牢房里再次安静下来。

扶苏消化着这接连不断的新概念——“沉没成本”、“损失厌恶”、“激励扭曲”。

他沉思良久,抬头看向赵天成,目光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

“先生所言,字字珠玑,发人深省。然学生以为,概念虽精妙,若无史实例证,终究如同空中楼阁,难以触及根本。”他顿了顿,语气愈发恳切。

“学生恳请先生,能否以我华夏过往之史实,譬如春秋战国乃至更早之典故,详加剖析此中道理?使学生能知往鉴今,真正明了这些……这些道理在现实中的样貌与力量。”

赵天成斜睨了他一眼,嘴角一撇。

“啧,要求还挺多。行吧。”

他换了个更舒服的瘫姿,仿佛要开始一场长篇评书。

“先说这‘沉没成本’。这玩意儿最害人,就是让人被已经付出且收不回的东西牵着鼻子走,看不清前路。你们历史上,这种蠢事干得可不少。”

“远的不说,就说长平之战后,秦围邯郸那会儿。”

赵天成信手拈来。

“当时秦昭襄王因为范雎被赵人离间,又或者觉得白起功高震主,反正最后没让白起领兵,换了王陵、王龁。结果呢?邯郸硬是打不下来,损兵折将。这时候,秦昭襄王后悔了,又想请白起出山。可白起怎么看?他认为当时赵国上下同仇敌忾,诸侯援兵将至,已经不是攻赵的最佳时机了,再去打,必败无疑。”

扶苏点头,这段历史他熟知:“武安君深谙兵势,其言不虚。”

“对啊!”赵天成一拍大腿。

“可秦昭襄王和范雎怎么想?他们觉得,为了打赵国,之前已经投入了多少兵力、粮草,死了多少人?现在撤军,这些不就全白费了?这巨大的‘沉没成本’让他们心疼啊,舍不得啊!所以他们不听白起的,非要继续增兵,硬着头皮也要打下去。结果呢?信陵君窃符救赵,楚春申君也来凑热闹,秦军在邯郸城下被打得大败,之前占领的太原郡等地方都丢了回去。这就是典型的被‘沉没成本’绑架,为了追回已经付出的代价,反而付出了更大的代价,输得更惨。”

他看向扶苏。

“你们现在朝廷里,是不是也有很多工程,明明知道继续下去耗费更大,甚至可能引发民变,但就因为已经投了那么多钱粮人力,觉得停下来太可惜,于是硬着头皮继续征发,直到把国库掏空,把民心耗尽?”

反对停工的臣子,最常用的理由确实是“前功尽弃”、“已耗巨万,弃之可惜”。

这难道不正是“沉没成本”在作祟吗?

扶苏听得背脊发凉。

“所以说,”赵天成总结道,“聪明的决策者,要能对‘沉没成本’铁石心肠。就像商人行路,发现走错了方向,哪怕已经走了百里,也该立刻回头。而不是因为已经走了百里,就非要沿着错误的路走到黑。过去的投入,无论多大,只要无法挽回,就不应该影响你对未来道路的判断。该舍弃时,必须果断舍弃。”

扶苏深深吸了一口气,将这番话刻入心底。

他意识到,这不仅适用于工程,更适用于国家的战略抉择。

“学生受教了。”扶苏郑重道,“那……‘损失厌恶’,在古史中又有何体现?”

“这个就更普遍了。”赵天成嗤笑一声。

“人嘛,都怕失去已经到手的东西。那些旧贵族,为什么那么反对变法?就是因为变法会触动他们世袭的特权和利益。哪怕变法能让国家更强,但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碗里的肉可能要被人分走一块,或者固有的地位受到威胁。这种对‘损失’的恐惧,往往压倒了对国家‘增益’的期待。”

“具体到例子,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之前,旧贵族甘龙、杜挚等人激烈反对,说什么‘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听着冠冕堂皇,本质上不就是害怕变法会损害他们固有的权势和利益吗?他们厌恶‘损失’现有的地位,所以本能地抗拒任何可能带来不确定性的变革,哪怕这变革理论上对国家有利。”

扶苏点头,这段公案他亦熟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