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别闹!我就吹个牛你当真了? > 第233章 最终大家一起玩完。

“秦的权力运行的架构就是律法体系。《秦律》十八种,从《田律》到《厩苑律》,事无巨细皆有法可依。这不是法治,而是将法律作为权力工具。‘刑弃灰于道者’看似严苛,实则是权力对日常生活的渗透。”

扶苏质疑道:“如此严密,为何仍有叛乱?”

“因为忽略权力心理学。”赵天成沉声道。

“权力需要被统治者心理认同。秦却反其道而行:强推秦俗,贬斥六国文化,导致认同危机。”

他举例对比。

“周灭商后封纣子武庚于殷,这是权力妥协;秦始皇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彻底剥夺旧精英权力基础。激进改革产生权力真空,必然引发反抗。”

“权力需要仪式强化。”赵天成继续分析。

“秦始皇封禅泰山,不仅是个人荣耀,更是通过神圣仪式强化皇权合法性。但问题在于封禅过于神秘,未能转化为民众可感知的日常仪式。对比周朝的宗庙祭祀:诸侯必须定期参拜,这就是权力仪式的常规化。”

扶苏追问:“那该如何构建认同?”

“权力认同需要三重构建。”赵天成竖起手指,“第一是历史叙事权。秦自称‘承天命’,但缺乏具体历史叙事支撑。周人灭商后作《牧誓》,列数纣王罪状,构建革命合法性。秦却简单否定六国历史,未能建立替代性历史叙事。”

“第二是文化领导权。”第二根手指竖起。

“齐有稷下学宫,楚有屈宋辞赋,秦却只有法家。形成了文化霸权。掌权者要掌握文化定义权。秦统一后未能吸收六国文化精华,反而焚烧诗书,自绝于文化领导权。”

“第三是利益共同体。”第三根手指浸入水中。

“权力最稳固形态是利益网络。就是要构建最大利益共同体。秦却不断缩小统治基础:排斥宗室,猜忌六国豪族,唯一的利益共同体只剩皇帝个人。”

扶苏震惊道:“先生是说秦权力体系存在根本缺陷?”

“缺陷在权力哲学层面。”赵天成直视对方。

“韩非说‘抱法处势则治’,但忽略了权力辩证法:权力在压制反抗的同时也在制造反抗。让权力变成自我毁灭的怪兽。”

“哇!舒服啊!”赵天成呻吟了一声。

“先生将权力剖析至此,学生方才明白,以往所见不过冰山一角。这般通天彻地之能,学生…学生深感佩服!”

扶苏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敬畏与叹服,他望向赵天成的眼神,已与看一位神明无异。

“先生之学,果真浩如烟海。方才所言权力之论,多是权力在高处庙堂的运行。学生斗胆请教,这权力在底层民间,又是如何运转?莫非…另有一套学问?”

“啧,你这好奇心还挺重。”赵天成抹了把脸。

“行吧,看在你给我搞来这热水澡的份上。高层权力玩的是方向和规则,底层嘛,更多的就是柴米油盐,是人怎么活着,怎么交换,怎么过日子。这套学问,叫经济学。”

“经…济…学?”扶苏一字一顿地重复着这个陌生的词汇,试图从字面理解其含义,“经世济民之学?”

“嘿,你这解释倒挺贴切。”

“说白了,就是研究人的行为永远面临取舍和权衡,因为资源就那么多,而人的**却无穷无尽。如何利用这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满足人的需求,就是经济学琢磨的事。”

他见扶苏似懂非懂,便用最直白的例子解释道:“就好比你们老秦人修长城、建阿房,需要征发几十万民夫。这些民夫原本是种地的农夫,他们被征走了,地就荒了,粮食就少了。这就是一种取舍 。国家得到了宏伟工程和安全,牺牲了粮食产出和民生。经济学研究的就是,怎么选,才能让整体利益最大,或者损失最小。”

“再比如,一把铜刀,在咸阳可能换十斤粟米,在边塞郡县可能就能换二十斤,甚至三十斤。为何?因为边塞缺刀剑防身,而咸阳相对不缺。这就是供需关系在影响物的价值。物资本身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取决于它有多稀缺,以及多少人想要它。”

扶苏听得入神,下意识地接口:“如此说来,朝廷若想平抑物价,或可调控物资的供需?譬如将咸阳充裕之物资,调往紧缺之边郡?”

“聪明!就是这个理!”赵天成赞许地点点头。

“但这运输损耗、人力成本又成了新的问题。所以经济学也研究如何更高效地配置资源。你们现在搞的‘书同文,车同轨’,从经济学角度看,极大降低了沟通和交易的成本,促进了物资和信息的流通,这本身就是一件能提升整体国力的大好事。”

他顿了顿,抛出一个更深刻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经济学研究激励 。商君变法为何能成功?‘耕战授爵’就是一套极强的激励体系。它明确告诉秦人,努力种地、英勇杀敌就能获得地位和财富。这激励着每个个体去奋斗,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无意中也实现了富国强兵的集体目标。这就是激励相容——让个人为自己谋利的行为,正好也能对社会有利。”

“反之,”赵天成语气一转,“如果制度设计不好,就会产生负面激励。比如,现在徭役过重,农夫辛苦一年,收获大半上交,自己却食不果腹。那他的理性选择就是怠工、逃亡,或者干脆冒险造反。因为努力耕种带来的不是好处,而是更重的盘剥。朝廷觉得征发徭役是在获取资源,但从经济学看,这可能是在摧毁最重要的资源——人的生产积极性。”

扶苏如遭雷击,愣在热水之中。

赵天成的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理解民间无数现象的锁。

为何关东民怨暗涌?

为何黔首隐匿户口?

为何看似强大的帝国根基下暗流涌动?

这些以往只能用“暴政”“民心”等模糊词汇解释的问题,此刻忽然有了清晰、冷酷却极具说服力的分析框架。

“原来…如此…”扶苏喃喃自语,“百姓之举,非仅关乎道德人心,更关乎…利害计算?”

“没错!”赵天成肯定道,“大部分普通人首先考虑的是生存,是利弊。好的制度,能引导这利弊计算走向共赢;坏的制度,则会让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尖锐对立,最终大家一起玩完。经济学,研究的便是这其中的规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