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别闹!我就吹个牛你当真了? > 第158章 若能掌握此术…

“此物于行军、于探索,实乃无价之宝!”

隔壁的嬴政心中也是一动。

辨别方向,对帝国扩张、对控制广袤疆域,意义非凡!

若能掌握此术……

蒙毅更是瞬间想到了无数军事应用场景。

“还有‘活字印刷术’,刚才提过一嘴。”赵天成继续说。

“以前印书,得整块木板雕版,费时费力,印别的书又得重新雕。活字印刷,就是把每个字都单独刻成一个小方块,常用字多刻几个。印书时,按照文章内容,把这些活字捡出来排好版,刷上墨就能印。印完了,把版拆了,字块还能反复用。这效率,比雕版快太多了!书印得快,成本就低,读书人买书就容易了。知识传播的速度,那就蹭蹭往上涨!”

“雕版变活字……反复使用……成本大降……”扶苏迅速理解了其巨大意义。

扶苏知道现在连整块的木板雕版大秦都没有。

这与他之前对“知识下放”的思考完美契合!

“先生,此术若行,教化万民,普及学识,将不再是空谈!难怪宋朝文风鼎盛!”

“对头!”赵天成点头,“另外,宋朝的造船技术也是一流,能造出载重非常大、抗风浪的大海船,用上水密隔舱技术,一个舱破了船不沉。天文观测、医学、数学等等,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总之,在鼓捣这些‘本事’上,宋朝确实有两下子。”

扶苏听得心驰神往,宋朝的形象在他心中越发丰满:一个文采风流、技艺精湛,却又因军事制度掣肘而屡遭外辱的复杂王朝。

“先生,”扶苏整理了一下思绪,问出了关键问题,“学生有一事不明。先生曾言,民不聊生则乱起。宋朝想必民间疾苦亦不会少。然其国祚祚祚祚三百年间,虽外患不断,内部似……似无动摇其根基之大乱?此是何故?莫非因其文治昌明、技艺发达,竟能消弭民怨于无形?”

隔壁的嬴政精神一振!

这正是他极度关心的问题!

大秦最大的隐忧就是内部不稳!

宋朝如何能维持相对的内部稳定?

赵天成“嘿”了一声:“消弭民怨于无形?想得美!宋朝农民起义也不少!规模大的比如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声势浩大,席卷东南。”

“但是,相比其他一些朝代动不动就全国性大起义、直接把朝廷掀翻,宋朝的农民起义,大多被局限在局部地区,最终都被镇压下去了,没有形成能够彻底颠覆朝廷的力量。这里面,还真有它制度上的一些‘优势’或者说‘特点’。”

“哦?请先生详解!”扶苏急切地问。

“第一招,科举分流精英。”赵天成竖起一根手指。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口号真不是白喊的。宋朝把科举这条路开得够宽,录取人数多,让天下绝大多数有本事、有野心、想往上爬的聪明人,都把精力耗在了读书考试做官这条‘正道’上。”

“你想想,一个农家子弟,如果脑子好使,他首先想的是怎么头悬梁锥刺股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不是琢磨着怎么去造反。造反风险太大,成功率太低,而科举虽然也难,但至少有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希望,而且成功了收益巨大,社会地位天壤之别!”

“这就把社会中最有组织能力、最有煽动力的那部分精英人才,给吸纳到体制内了。剩下那些活不下去、被迫造反的农民,往往缺乏真正有能力的领袖,成不了大气候。方腊算有点本事,但跟那些能搅动天下风云的人比,还是差了点,而且宋廷反应够快,手段够狠。”

嬴政心中剧震!

“将才智之士纳入彀彀中”!

这思路与他不谋而合!

商鞅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某种程度上也是给底层提供上升通道,只不过宋朝换成了更广泛的文官选拔!

此法确能极大地消解底层不满,将破坏力转化为建设力,至少在维护现有秩序上!

大秦虽行郡县,但在吸纳六国精英上,做得远不如宋朝系统!

“第二招,募兵制吸收流民。”赵天成竖起第二根手指。

“宋朝实行的是募兵制,就是国家花钱招人当兵。这和你们秦朝的征兵、更戍役不同。宋朝为啥养那么多兵?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收天下犷悍之徒’!把那些没地种、没饭吃、到处游荡、最容易闹事的青壮年流民,招进军队里去!朝廷管饭,给点军饷。”

“虽然当兵的日子也苦,也可能死,但至少有条活路,比饿死或者造反被砍头强吧?这帮人进了军队,就被管起来了,有了组织约束,闹事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这叫‘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花钱买平安,把不稳定的因素塞进军营里关着。”

“花钱……买流民为兵……”扶苏恍然大悟,“此乃化‘乱源’为‘爪牙’?”

“没错!”赵天成点头,“虽然养兵花费巨大,但比起遍地烽火、天下大乱,这点钱对宋朝来说还是划算的。而且军队本身也是镇压起义的工具。”

隔壁的李斯眼睛一亮!

此法甚妙!

大秦边境和六国故地现在也有大量流民、刑徒被征发去戍边、修陵、修驰道,本质上也是一种“吸收”和“利用”,但手段更为强制和酷烈,极易积累怨恨。

宋朝这种“募兵买平安”的思路,虽耗财,但相对柔和,或许更可持续?

当然,其冗兵之弊也需警惕。

“第三招,发达的商业和城市,提供了泄压阀。”赵天成竖起第三根手指。

“宋朝不抑兼并,商业异常繁荣。土地兼并严重了,农民活不下去怎么办?除了被招兵,还有一条路——进城!宋朝的城市规模很大,汴梁、临安都是百万人口级别的超级都市。城市里有各种行当,做工的、做小买卖的、跑腿的、唱戏的……虽然日子也艰难,但总归比在农村完全没活路强。”

“城市像个巨大的海绵,吸收了大量失去土地的破产农民。他们在城里讨生活,分散在各个角落,形成大规模有组织反抗的难度,远比聚集在乡间要大得多。而且城市生活多少有点盼头,造反的意愿也就没那么强烈了。”

扶苏陷入沉思。

秦法重农抑商,对商业和城市发展多有抑制。

宋朝这条路,似乎提供了另一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

虽然同样存在问题,但确实分散了矛盾。

“第四招,地方财政与应对机制。”赵天成补充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