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别闹!我就吹个牛你当真了? > 第155章 为何失败?

扶苏眼中向往之色更浓。

有尊严的士人,敢于直言的朝堂……这与他所知的秦廷氛围截然不同。

“先生,如此说来,宋朝官员是否皆以天下为己任?其奏章策论,可有传世名篇?”扶苏忍不住追问。

“嘿,名篇可太多了!”赵天成来了兴致,“昨天说了张载的横渠四句是志向,还有很多实用性的文章。比如范仲淹,他的《答手诏条陈十事》就是一份改革纲领。他写的《岳阳楼记》,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千古名言,道尽了士大夫应有的担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扶苏反复咀嚼,只觉得胸怀激荡。

这比单纯的忠君思想,立意高远太多!

隔壁的嬴政,眉头紧锁。

这“忧乐”以天下为先,置君王于何处?

然其境界,确令人动容。

李斯亦感震撼,此等胸怀,已超越个人名利。

“还有王安石,为了推行变法,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剖析时弊,力陈改革之必要,被称为‘北宋第一雄文’。还有苏轼,他的《教战守策》谈国防,《决壅蔽》谈畅通言路,都是针砭时弊的好文章。”

赵天成如数家珍。

“王……安石?”扶苏对这个名字印象深刻,“先生多次提及此人变法。他究竟是何等人物?其变法内容为何?”

终于问到了王安石变法!

隔壁的君臣也竖起了耳朵。

他们急需了解这套被赵天成反复提及、似乎蕴含巨大能量的改革。

“王安石啊,”赵天成坐直了些,“这可是宋朝最猛的一位改革家,人称‘拗相公’,意思就是认准了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连皇帝的面子都敢驳。”

“宋神宗熙宁年间,国库空虚,社会问题一大堆。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他的核心思想就一个:‘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就是不加税,但让国家有钱花。”

扶苏和隔壁的嬴政、李斯瞬间被吸引!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简直是所有统治者的梦想!

“怎么可能做到?”扶苏难以置信。

“靠国家干预经济,搞‘国营’和‘贷款’。”赵天成解释道,“他搞了很多新法,挑几个主要的说。”

“第一个呢,就是青苗法。这是最核心也最有争议的。以前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只能向地主借高利贷。王安石让政府设立‘常平仓’,在青黄不接时,由朝廷低息贷款,钱或粮给农民,等秋收后再连本带利归还。本意是打击高利贷,减轻农民负担,同时政府也能赚点利息,增加收入。”

“第二个呢,就是免役法也叫募役法: 以前百姓要轮流给官府当差服徭役,很耽误生产。王安石改为百姓交一笔‘免役钱’,朝廷拿这钱去雇人干活。不想交钱的家户,比如官户、僧道、城市小商贩等,则交‘助役钱’。这样既解放了劳动力,朝廷又收了钱。”

“第三就是市易法: 在京城和重要城市设立‘市易务’,朝廷出本钱,收购滞销货物;当市场缺货时,再平价卖出。同时,市易务也向商人提供低息贷款,商人用财产做抵押。目的是平抑物价,打击大商人囤积居奇,增加朝廷收入。”

“第四呢,就是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按照土地肥瘠程度分成五等,定出不同税额。目的是清查被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税收来源,同时平均赋税负担。”

“第五是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规定需要兴修水利的地方,由受利人户出钱出力,不足部分朝廷贷款,利息很低。或者官府出面组织。此法成效相对较好。”

“第六个是均输法: 以前各地上缴京师的贡品,不管当地产不产,都得买齐运来,劳民伤财。王安石让发运使,就是掌管物资运输的官了解京师库藏和需求情况,灵活处理:库藏充足或非急需的贡品,发运使可在价廉处就近采购储存,或调剂到价高地区出售。目的是‘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减少浪费,减轻农民负担,政府还能赚点差价。”

“最后是保甲法: 把乡村民户编组起来,十家为一保,设保长;五保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和副保正。每家两丁抽一,农闲时训练武艺,夜间巡查,维持治安。目的是减少养兵费用,建立地方民兵武装,加强控制。”

赵天成一口气说了变法的主要条目,扶苏听得目瞪口呆,隔壁的嬴政和李斯更是心潮澎湃!

“这……这简直是宏大至极的系统工程!”扶苏惊叹。

这些法令涉及农业、金融、商业、税收、军事、基层组织……覆盖了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以国家之力介入经济运作的思路,与秦朝纯靠赋税、徭役、官营的方式截然不同,充满了先生所说的“金融”与“宏观调控”的意味。

“王安石真乃奇才!”扶苏由衷赞叹,“其思路之开阔,举措之大胆,学生……学生五体投地!”

嬴政在隔壁亦感震动。

这套变法的广度与深度,尤其是其试图以经济手段而非单纯行政命令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极具启发性。

李斯更是飞快地在脑中推演这些法令若置于秦地施行的可能效果与阻力。

“想法是好的,手段是新的,”赵天成话锋一转,语气带着惋惜,“但结果嘛……失败了。轰轰烈烈搞了十几年,神宗死后,新法基本全被废除了。”

“为何失败?”扶苏和隔壁的君臣几乎同时在心中呐喊。

如此精妙的构想,怎会失败?

赵天成叹了口气,开始分析。

“最重要的是用人不当,执行走样。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新法立意虽好,但具体执行要靠地方官吏。很多官吏要么是投机分子,为了政绩强行摊派青苗法,强迫不需要的人借钱。”

“要么是贪官污吏,在贷款时故意压低粮食折算价格,还款时又抬高价格,或者多收利息、好处费,反而加重了百姓负担。‘市易务’也成了官府垄断市场、与民争利的工具。”

“政策再好,执行的人坏了,就全变味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