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始皇别闹!我就吹个牛你当真了? > 第149章 并未真正实现完全公平

“首先,录取名额大大增加!唐朝每次录取进士也就二三十人,宋朝动不动就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包括进士和其他诸科)。‘天子门生’遍天下,皇权基础空前巩固。”

“第二,彻底废除了‘公荐’和‘行卷’!谁也不准推荐,全靠考场上的成绩说话!”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建立了一套极其严密、堪称古代巅峰的防作弊制度!”

“糊名:把考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全部糊起来,编号代替。阅卷官看不到是谁的卷子。”

“誊录:设立专门的誊录院,雇人把所有考卷再抄写一遍,连笔迹都统一了,防止阅卷官通过笔迹认人。然后拿抄写后的副本给阅卷官看。”

“锁院:主考官一旦被任命,立刻进入贡院,直到考试结束、录取名单确定后才能出来,与外界完全隔绝,防止请托串通。”

“搜检:考生进入贡院前,要经过严格的搜身,甚至解散头发、脱掉衣服检查,防止夹带纸条书籍。”

“号舍:考场是一人一个小单间,叫‘号舍’或‘考棚’,里面只有两块板子,当桌子当床,空间狭窄,条件艰苦。考试期间吃喝拉撒都在里面,门口有兵丁看守。”

“巡绰:有监考官员不断巡逻监视。”

“复试:有时对录取者还会进行额外的复查考试。”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作弊难度极大提升,基本保证了考试的相对公平性。虽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有人想方设法作弊,比如贿赂誊录手、在衣服里夹带微型书,叫‘蝇头书’、甚至把经文写在身上,但风险极高,一旦发现,处罚极其严厉比如戴枷示众、取消资格、甚至流放,震慑力很强。,当然,比不上你们犯秦法的!”

扶苏听得屏息凝神,这一系列防弊措施之周密、之严厉,远超他的想象!

这得需要多么强大的执行力和监督机制!

他几乎能感受到那贡院之中的紧张与肃穆。

嬴政眼中精光爆射!糊名!誊录!锁院!这些措施才是保证“公平”二字的铁腕!

唯有如此,才能让天下寒士相信这条上升通道的真实性!

才能将选官之权真正收归中央!

他对设计出这套制度的宋代君臣,竟生出一丝佩服之意。

李斯则在心中飞速计算实施成本:需要多少官吏参与?需要多大的场地?需要制定多么繁琐细致的流程规章?这简直是一个庞大无比的系统工程!

但其带来的政治收益——天下英才尽入彀中、皇权极度强化、社会流动性增加、统治基础扩大——相比之下,这些成本似乎又变得可以接受了。

而且,似乎可以从小规模试点开始……

“考试内容在宋朝也有变化。”赵天成继续道,“北宋前期沿袭唐朝,考诗赋、帖经、墨义、策论等。后来王安石变法,认为诗赋浮华,无补于世,于是改革科举,罢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阐释经书义理、策论。就是时政策问取士。目的是选拔通晓经术、明达世务的人才。虽然王安石变法后来失败了,但他对科举内容的改革影响深远。后来虽然诗赋有时恢复,但经义和策论的地位再也动摇不了,成为考试的核心。”

扶苏又默默记住了一个名字!

王安石变法!

此时在扶苏的心中,只要是涉及这个宋朝的人物,绝对不简单!

“至于考试用的教材,主要就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是根本。后来朱熹等人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本书特别拎出来,做了详细注解,称为‘四书’,其地位甚至超过了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终极标准答案来源。考生答题不能随便发挥,必须严格遵循‘朱子’等大儒的注解,这叫‘代圣人立言’。”

“到了明清,科举制度就彻底僵化了。”

赵天成语气带着一丝惋惜。

“格式固定成‘八股文’。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个部分每部分都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内容空洞,形式死板,严重禁锢思想。考的就是你对四书五经的背诵和理解,以及你写八股文的技巧。”

“至于真正的才学、创造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而被压抑了。所以后期科举选拔出来的很多是只会掉书袋的书呆子,这也是科举制度最终走向衰落、被废除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赵天成强调道,“不能因为它后期的僵化就否定它前期的巨大历史功绩。在它诞生和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科举制相对于世官制、举荐制、九品中正制,无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公平竞争,择优录取’这八个字。它提供了一条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打破了血缘和门第对政治资源的垄断。”

“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流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梦想。虽然真正能从底层爬到顶层的凤毛麟角,但这希望本身,就像一盏明灯,吸引着无数读书人皓首穷经,也给了社会一个泄压阀和稳定器。”

“它保证了官员队伍的基本文化素养:能考上的,至少是下了苦功、熟读经典、擅长文字的人,基本保证了政府运作的文化基础。”

“它强化了中央集权和皇权:选拔权收归中央,皇帝成为终极主考官,天下英才皆感念‘皇恩’。”

“它促进了文化教育和书籍传播:为了应考,民间教育发达,印刷术进步,知识传播速度加快。”

“它塑造了统一的意识形态: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文化认同。”

“当然,它的弊端也同样突出:内容僵化,禁锢思想;耗费学子一生精力于无用之学;催生了官场上的师生、同年关系网;并未真正实现完全公平,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始终存在等等。”

“这就是科举!想一想,是不是也很神奇啊?”赵天成看着扶苏的脸问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