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倒计时如同悬在头顶的冰冷铡刀,将38天后的午夜零时标记为一个可能的天堑。养殖层的生机与指挥中心破译出的残酷信息,形成了绝望与希望交织的奇异图景。陈家人深知,无论外界风暴如何,维系“方舟”长期运转的根基,在于海量、有序、可持续的物资储备。“仓储区规划”作为物资储备的顶层设计,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瞬间提升到了战略高度。
原有的物资堆放,多是随到随放,略显杂乱,只能算是“仓库”,而非“仓储系统”。面对未来可能长达数年、甚至更久的封闭生存,以及应对各种极端情况的物资需求,一个科学、高效、智能的仓储体系至关重要。
规划会议在指挥中心紧急召开,气氛凝重。
“我们的仓储区,不能只是一个堆东西的地方。”陈默开门见山,手指在中央大屏上调出“方舟”的三维结构图,聚焦于那片预留的、规模庞大的仓储区域。“它必须是一个具备快速响应、精准定位、动态管理、安全冗余能力的战略物资枢纽。”
陈浩负责技术架构。他提出了一个分层、分类、分权限的仓储管理方案:
· 按物资属性分层:
· 战略储备层:位于仓储区最核心、最安全的位置,存储的是关乎生存根本、不可再生或极难补充的物资。如:武器弹药核心部件、顶级医疗设备和稀缺药品、能源核心(如备份的燃料电池、特殊核素)、种质资源库、以及关键的技术资料和数据库备份。此层 access 权限最高,仅限核心成员。
· 长期消耗层:存储可长期保存的基础生存物资。如:密封包装的粮食、食用油、食盐、糖、压缩干粮、罐头、瓶装水、基础建材、标准燃料等。存量巨大,消耗缓慢,需要定期轮换。
· 日常流转层:存储日常消耗品和易损件。如:日常工具、照明设备、个人卫生用品、常见药品、服装、以及种植层和养殖层所需的饲料、营养液等。流转速度快,需要高效的出入库管理。
· 按物资功能分区:
· 明确划分出食品库、药品库、武器库、能源库、工具设备库、服装被服库、文献资料库等。每个大区内部再进行更精细的分类。
· 智能化管理:
· 为所有重要物资单元(箱、件、托牌)粘贴RFID电子标签。
· 在仓储区内部署自动扫描识别系统和无人机/机器人巡检盘点系统。
· 建立中央仓储管理数据库,与指挥中心主系统实时联动,动态显示每一种物资的存量、位置、保质期、最低库存预警。
陈默的空间能力,在仓储区规划中找到了新的、极具价值的应用场景——空间优化与极限存储。
他不再仅仅是搬运工,而是成为了一个“人形3D仓储规划师”。凭借空间感知,他能清晰地“看”到仓储区内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空隙。他指挥着家人和少数可信赖的外围成员,如何像玩最高难度的俄罗斯方块一样,将不同形状、不同规格的物资,以最稳定、最节省空间的方式,堆叠、码放、嵌入到货架和存储位上。一些不规则形状或特别沉重的设备,他甚至可以小范围地微调其姿态,或者利用能力暂时“悬浮”重物,方便下方进行加固支撑,实现常规人力难以企及的存储密度和稳定性。
“这里,这个三角区,可以利用起来,定制一批异形货架,存放那些长柄工具。”陈默指着一处被结构柱和墙壁形成的死角。
“这一排货架顶部与穹顶之间的空间,可以加装一层轻型网格,存放一些轻质且不常用的备用件。”陈浩立刻记录下来,并开始设计。
这种极限的空间利用,使得原本就庞大的仓储区,实际有效存储容量提升了近30%!
安全是仓储的另一生命线。陈锋负责制定仓储区的安保规范。
· 访问控制:不同层级、不同分区的仓储区,设置不同等级的门禁权限(生物识别 物理钥匙)。
· 环境监控:全覆盖的温湿度传感器、烟雾火灾报警器、以及针对武器库和能源库的特殊气体/辐射监测。
· 防灾设计:重要的战略储备库,具备独立的防火、防水、防爆结构。部分核心物资甚至存放在可整体密封、内部填充惰性气体的特殊容器内。
· 应急销毁机制:对于极度敏感或危险的物资(如某些高危病原体样本、超规爆炸物),预设了在无法守住时,可远程或手动触发的紧急自毁程序。
李秀娟和陈雪则从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细化建议。比如,食品库要严格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并建立详细的保质期预警;药品库需要严格的温湿度和避光管理;工具设备要建立维护保养记录……
就在仓储区规划紧锣密鼓进行,第一批标准货架和智能管理系统开始安装调试时,陈雪从持续的电子监视中,捕捉到了更令人不安的动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